通過「剪刀手」將膠質細胞向神經元轉分化,可治療視力損傷和PD

2020-12-04 腦科學君

2020年4月8日23:00,《細胞》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通過CRISPR-CasRx介導的膠質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分化治療神經性疾病》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輝研究組完成。該項研究通過運用最新開發的RNA靶向CRISPR系統CasRx特異性地在視網膜穆勒膠質細胞中敲低Ptbp1基因的表達,首次在成體中實現了視神經節細胞的再生,並且恢復了永久性視力損傷模型小鼠的視力。同時,該研究還證明了這項技術可以非常高效且特異地將紋狀體內的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成多巴胺神經元,並且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的症狀。該研究將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人類的神經系統包含成百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細胞。在成熟的神經系統中,神經元一般不會再生,一旦死亡,就是永久性的。神經元的死亡會導致不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常見的有阿爾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症。此類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確且沒有根治的方法,因此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脅。

據統計,目前全球大約有1億多的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而且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數量也將逐漸增多。在常見的神經性疾病中,視神經節細胞死亡導致的永久性失明和多巴胺神經元死亡導致的帕金森疾病是尤為特殊的兩類,它們都是由於特殊類型的神經元死亡導致。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外界絢爛多彩的世界,是因為我們的眼睛和大腦中存在一套完整的視覺通路,而連接眼睛和大腦的神經元就是視神經節細胞。作為眼睛和大腦的唯一一座橋梁,視神經節細胞對外界的不良刺激非常敏感。

研究發現很多眼疾都可以導致視神經節細胞的死亡,急性的如缺血性視網膜病,慢性的如青光眼。視神經節細胞一旦死亡就會導致永久性失明。據統計,僅青光眼致盲的人數在全球就超過一千萬人。帕金森疾病是一種常見的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它的發生是由於腦內黑質區域中一種叫做多巴胺神經元的死亡,從而導致黑質多巴胺神經元不能通過黑質-紋狀體通路將多巴胺運輸到大腦的另一個區域紋狀體。目前,全球有將近一千萬人患有此病,我國尤為嚴重,佔了大約一半的病人。如何在成體中再生出以上兩種特異類型的神經元,一直是全世界眾多科學家努力的方向。

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在體外細胞系中篩選了高效抑制Ptbp1表達的gRNA,設計了特異性標記穆勒膠質細胞和在穆勒膠質細胞中表達CasRx的系統。所有元件以雙質粒系統的形式被包裝在AAV中並且通過視網膜下注射,特異性地在成年小鼠的穆勒膠質細胞中下調Ptbp1基因的表達。

大約一個月後,研究人員在視網膜視神經節細胞層發現了由穆勒膠質細胞轉分化而來的視神經節細胞,並且轉分化而來的視神經節細胞可以像正常的細胞那樣對光刺激產生相應的電信號。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轉分化而來的視神經節細胞可以通過視神經和大腦中正確的腦區建立功能性的聯繫,並且將視覺信號傳輸到大腦。在視神經節細胞損傷的小鼠模型中,研究人員發現轉分化的視神經細胞可以讓永久性視力損傷的小鼠重新建立對光的敏感性。

為進一步發掘Ptbp1介導的膠質細胞向神經元轉分化的治療潛能,研究人員證明了該策略還能特異性地將紋狀體中的星形膠質細胞非常高效的轉分化為多巴胺神經元,並且證明了轉分化而來的多巴胺神經元能夠展現出和黑質中多巴胺神經元相似的特性。在行為學測試中,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轉分化而來的多巴胺神經元可以彌補黑質中缺失的多巴胺神經元的功能,從而將帕金森模型小鼠的運動障礙逆轉到接近正常小鼠的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要將研究成果真正應用於人類疾病的治療,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人類的視神經節細胞能否再生?帕金森患者是否能通過該方法被治癒?這些問題有待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去尋找答案。

圖註:(上)CasRx通過靶向的降解Ptbp1mRNA從而實現Ptbp1基因表達的下調。(中)視網膜下注射AAV-GFAP-CasRx-Ptbp1可以特異性地將視網膜穆勒膠質細胞轉分化為視神經節細胞,轉分化而來視神經節細胞可以和正確的腦區建立功能性的聯繫,並且提高永久性視力損傷模型小鼠的視力。(下)在紋狀體中注射AAV-GFAP-CasRx-Ptbp1可以特異性的將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為多巴胺神經元,從而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模型小鼠的運動症狀。

腦智卓越中心博士後周海波、助理研究員蘇錦霖、博士研究生胡新德、周昌陽、李賀、陳昭融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楊輝研究員、博士後周海波為共同通訊作者。同時,腦智卓越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院士、徐華泰研究員、張翼鳳研究員、姚海珊研究員和周嘉偉研究員對該研究給予了大力協助。該研究得到了腦智卓越中心基因編輯平臺、流式平臺、光學成像平臺和實驗動物平臺的大力支持。該研究獲得了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上海市的項目資助。  

楊輝博士2007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生物技術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2007年至2012年就讀於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12至2014年在美國麻省理工Whitehead研究所做博士後工作。2014年回國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靈長類疾病模型研究組組長。2015年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9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來源:中科院神經所官網】

本文報導來源:中國科學院神經研究所官網

相關焦點

  • 治帕金森新曙光:中美學者將腦中非神經元細胞轉分化為神經元
    科學家此前的研究認為,帕金森病的特徵是腦黑質中多巴胺神經元的缺失。和其他主要神經退行性疾病類似,帕金森病目前尚無任何改善療法。其中一種潛在的方法是替換丟失的神經元來重建被破壞的神經迴路。當地時間6月24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一項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SCD)、北京大學、西南醫科大學等團隊的研究人員聯合完成的研究,研究團隊在分離的人類細胞和小鼠中,利用一種單步方法將大腦的非神經元細胞轉化成了功能性神經元。這項技術被證實可以逆轉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症狀,或為探索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療法指出了一條新途徑。
  • 原本永久性視力損傷重見光明,患帕金森症再成運動健將,實驗小鼠...
    比如,視神經節細胞死亡導致永久性失明,多巴胺神經元死亡導致帕金森症。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日前,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輝研究組首次在成體中實現了視神經節細胞的再生,恢復了永久性視力損傷模型小鼠的視力。研究人員還將膠質細胞轉分化成多巴胺神經元,消除了帕金森疾病的一些症狀。
  • 永久性視力損傷還有希望恢復嗎?這件事或有轉機
    原標題:永久性視力損傷或有望恢復 科學家首次在小鼠模型中實現  新華社上海4月9日電(記者張建松)利用先進的基因編輯技術,我國科學家在治療神經性疾病的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小鼠模型上,成功恢復永久性視力損傷小鼠的視力,同時還基本消除了帕金森模型小鼠的疾病症狀。
  • 神經退行疾病治療新途徑:中國科學家為小鼠再生視神經節細胞
    首次在成體中實現視神經節細胞的再生2020年4月8日23時,《細胞》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通過CRISPR-CasRx介導的膠質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分化治療神經性疾病》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輝研究組完成。
  • 幹細胞分化神經元細胞,變身「超級替補」,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如一些功能性損傷導致的失明、癱瘓,由退行性改變引發的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症等等。近日,上海科學家利用最新基因編輯和幹細胞技術,挖掘出了幹細胞變身「超級替補」替代神經細胞的潛力,為神經損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曙光。
  • 中國科學家成果登上《細胞》雜誌 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治療研究有...
    北京時間4月8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在神經性疾病基礎研究上的重大進展。研究論文名為《通過CRISPR-CasRx介導的膠質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分化治療神經性疾病》,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輝研究組完成。
  •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
    藥物、手術等治療方式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神經再生的問題,近年來,具有自我複製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神經幹細胞(NSCs)成為研究的焦點,有望為SCI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現就NSCs移植在脊髓損傷治療中的應用做一綜述。
  • 神經元原位再生有望治療帕金森症—新聞—科學網
    付向東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教授,他的團隊歷時近15年,與合作者開創了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新方法,即僅通過抑制一種名為「PTB」的RNA結合蛋白,便可將大腦中星形膠質細胞高效地一步轉化為功能性神經元,重建受損的神經環路,這為治療神經退行疾病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臨床可行的方法。相關研究成果於6月25日作為《自然》雜誌封面文章發表。
  • Nat Biotechnol:將人星形膠質細胞重編程為多巴胺能神經元,有助...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典、奧地利、西班牙和美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方法:將神經膠質細胞(glial cell)轉化為活性的多巴胺能神經元,並且所產生的多巴胺能神經元能夠部分恢復帕金森病模式小鼠的運動功能。這項概念驗證研究可能為開發出一種治療這種疾病的新方法鋪平道路。
  • 專家點評Cell丨楊輝/周海波等在神經性疾病治療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這項成果運用最新CasRx系統特異性地在視網膜穆勒膠質細胞中敲低Ptbp1基因的表達,首次在成體中實現了視神經節細胞的再生,並且恢復了永久性視力損傷模型小鼠的視力。同時,該研究還證明了這項技術可以非常高效且特異地將紋狀體內的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成多巴胺神經元,並且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的症狀。
  •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臨床試驗中較多使用的是胚胎源性和MSCs源性NSCs。NSCs是一類具有無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的多能幹細胞,可分化為所有神經譜系的細胞,包括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在胚胎神經系統形成和成年神經再生中發揮重要作用。
  • 小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創傷後的雙重作用及調控機制
    無論是否穿通傷,各種類型的損傷均會在核心區造成瞬時細胞死亡(原發傷),破壞後的細胞釋放DAMPs,通過模式識別受體向其他局部及浸潤的免疫細胞釋放信號,損傷處星形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及受損的神經元分泌細胞因子及化學因子。這些免疫介質活化了損傷處的小膠質細胞及星形膠質細胞,並經損傷急性期破壞的血腦屏障募集外周免疫細胞。中性粒細胞是CNS後最早聚集於腦或脊髓的外周細胞,它們試圖通過吞噬作用清除細胞碎片。
  • 運動學習可通過促進少突膠質細胞再生或存活促進神經再髓鞘化
    ,但是最近對脫髓鞘損傷的大型動物模型的研究表明,成熟少突膠質細胞可以產生新的髓鞘。此外,神經元活動可以調節朗飛氏結間長度和髓鞘厚度,這意味著成熟少突膠質細胞可以通過神經活動依賴的方式調節髓鞘形成過程。因此,在脫髓鞘損傷後,機體可能存在內源性機制,通過新生和倖存的少突膠質細胞調節髓鞘的修復。在人類和齧齒動物中,運動學習可通過誘導成熟中樞神經系統中少突膠質細胞前體細胞(OPCs)的增殖和分化(類似於脫髓鞘損傷時的OPC反應)改變白質結構。
  • Cell:利用CRISPR-CasRx技術將神經膠質細胞轉換為神經元或有望減緩...
    ,利用CRISPR-CasRx技術將神經膠質細胞轉換為神經元細胞,或能有效減緩小鼠機體神經性疾病的症狀。圖片來源:he.wikipedia.org將神經膠質細胞轉化為功能性神經元或能作為一種潛在的治療性手段來幫助修復神經變性疾病和大腦損傷相關的神經元缺失
  • 基因療法治療帕金森氏症再添新研究:抑制PTB可促進神經元生成,替換損傷細胞
    6 月 24 日,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大學 (USCD) 研究人員宣布: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抑制 PTB 表達,中腦星形膠質細胞可轉變為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
  • 科學家揭示小膠質細胞在視神經脊髓炎中的作用
    患者的免疫系統侵襲視神經和脊髓,導致視力喪失和肢體癱瘓。NMO在高加索人種中較為少見,但在東亞、中亞以及西部非洲較為常見。青少年及更年期的女性為該病的易患人群,發病後患者逐漸喪失視力,失去勞動能力,嚴重影響患者家庭的生活【1】。關於NMO的相關報導最早可追溯至1894 年,Eugene Devic 博士稱這種同時影響視神經和脊髓的疾病為「視神經脊髓炎」。
  • 小膠質細胞在大腦中一直在移動,竟可阻止神經元...
    這種連續而快速的監視是大腦中小膠質細胞獨有的特徵。它無時無刻不在你的大腦中發生,不論有沒有疾病存在,也不論你是醒著還是睡著。小膠質細胞還可以迅速將其分支引導向大腦中的損傷部位。長期以來的理論認為,小膠質細胞進行這種監視,是為了感知傳染性病原體的入侵或感知創傷。美國格拉斯通研究所高級研究員Katerina Akassoglou博士說,「這對我來說從來沒有意義。
  • 科學家利用小分子化合物將成人星形膠質細胞轉變為神經細胞
    近年來,利用可滲透細胞、生物學效果可逆可微調的小分子化合物替代外源轉錄因子實現細胞命運的轉變越來越受到關注和應用。之前該組已成功地利用特定的小分子化合物組合將小鼠成纖維細胞轉變為神經祖細胞、將人的成纖維細胞和小鼠的星形膠質細胞轉變為神經細胞。
  • 損傷可誘導星形膠質細胞的神經幹細胞潛能
    損傷可誘導星形膠質細胞的神經幹細胞潛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7 22:10:55 2020年8月5日,《細胞—幹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瑞典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
  • 運動學習通過少突膠質細胞促進髓鞘再生
    運動學習通過少突膠質細胞促進髓鞘再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0 12:33:05 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Etha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