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

2020-12-01 醫脈通

作者: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  孫曉飛


脊髓損傷(SCI)是一種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創傷性疾病,年發病率(10.4~83)/100萬,其治療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藥物、手術等治療方式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神經再生的問題,近年來,具有自我複製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神經幹細胞(NSCs)成為研究的焦點,有望為SCI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現就NSCs移植在脊髓損傷治療中的應用做一綜述。


神經幹細胞的生物學特性


神經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潛能幹細胞,主要向神經系統方向分化,如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等。胚胎期和成人中樞神經系統均發現有神經幹細胞,其存在於特殊的niches中(包括與NSCs相鄰的細胞、細胞基質等,為幹細胞生存、自我更新及分化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微環境),常見部位有前腦的室管膜下區、海馬齒狀回和脊髓中央管室管膜區等。神經幹細胞因其特有的生物學特性,在細胞移植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根據分離部位的不同,神經幹細胞可分為不同亞型,不同亞型間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存在差異。


胎腦和成體中樞來源的神經幹細胞在應用時存在倫理學爭議,為解決這一問題的困擾,研究者利用細胞重編程或化學誘導等方法從其他細胞間接獲得了神經幹細胞,常見的來源有胚胎幹細胞、人誘導多潛能幹細胞和永生化細胞系。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可能機制


脊髓損傷後除骨折、壓迫等原發損傷外,還可因缺血、缺氧、活性氧釋放造成繼發損害,導致脊髓結構損傷、神經元壞死、軸突中斷及脫髓鞘等。在損傷後期,膠質瘢痕形成及再生抑制因子表達等微環境改變造成損傷後神經再生困難。神經幹細胞移植後可分化為神經元,填補、替代損傷部位,並形成神經突觸,重建神經迴路;其分化產生少突膠質細胞,促進新生的神經纖維和殘存脫髓鞘纖維髓鞘化,恢復神經纖維的完整性;此外,移植的神經幹細胞還可通過以下方式對脊髓損傷的恢復產生積極作用:分泌多種神經營養因子,改善脊髓局部微環境,促進神經再生;產生細胞外基質,填充損傷後遺留空腔,為神經再生提供支持物;改善局部免疫狀態,減少繼發損傷。


移植時機


脊髓損傷的急性期,損傷部位出現急性炎症反應,有神經毒性的炎症因子大量分泌,常導致移植的神經幹細胞死亡或向膠質細胞分化,該階段約持續7~9d。急性期後,神經組織處於修復階段,利於移植細胞的存活與分化,因此目前提倡延遲移植,即急性期後移植。研究認為脊髓損傷後的1~2周為細胞移植的窗口期,該階段移植能取得最佳的移植效果。


移植方式


神經幹細胞單獨移植  近年來,一些研究將不同來源的神經幹細胞直接用於脊髓損傷的移植,結果提示對神經的再生產生了一定的有益影響。Liang等從自然流產胎兒皮層中獲得人神經幹細胞,體外擴增後植入胸段脊髓完全橫斷的小鼠體內,組織病理結果顯示皮質脊髓束纖維顯著再生並重新形成突觸連接,小鼠的後肢運動功能恢復良好。Fujimoto等將iPS來源的神經幹細胞植入脊髓損傷模型後,其分化為神經元並形成突觸連接,與體內神經系統整合促進小鼠後肢功能的恢復。


基因修飾後移植  為改善不利於再生的微環境,一些學者對擬移植的神經幹細胞進行基因修飾,可以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目前常用的修飾基因主要是神經營養因子(NTF)。Blesch等將神經營養素-3基因修飾的神經幹細胞移植入大鼠脊髓損傷模型中,2周後發現基因修飾組有大量的感覺神經投射形成,並且60%分化為神經元,3%分化為膠質細胞。Lian等將EPO增強子和RTP801啟動子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基因融合後轉入小鼠神經幹細胞,該細胞在缺氧環境中表達VEGF,而VEGF具有神經保護和促進神經生長的作用,因此在脊髓損傷的模型中大大提高了移植細胞的生存率。


聯合其他種類細胞移植  由於局部組織損傷、血供不良、營養因子缺乏,幹細胞植入損傷脊髓後只有少部分存活,且神經分化率低。針對這一問題,部分學者對神經幹細胞聯合其他種類細胞移植進行了探索。Niapour等將人胚胎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前體細胞聯合雪旺細胞植入鼠脊髓損傷模型,共移植組BBB功能評分明顯優於單獨移植組,5周後免疫螢光染色提示其增殖減少,但神經分化率顯著提高。神經幹細胞具有分化為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的潛能,而嗅鞘細胞可促進軸突跨越膠質瘢痕,促進功能恢復,Wang等將這兩種細胞聯合移植入大鼠脊髓損傷模型中,發現聯合移植組下肢功能恢復顯著優於單獨移植組,組織學和免疫螢光染色提示新生的神經纖維跨越了損傷區域等。


聯合生物製劑、支架材料等綜合移植  脊髓損傷後期瘢痕形成是阻礙神經再生的最主要因素,軟骨素黏蛋白(CSPG)作為神經膠質瘢痕的構成物,在脊髓損傷後強烈表達,是活體內神經幹細胞移植的抑制劑。Kegami等用軟骨素酶聯合神經幹細胞移植,發現軟骨素酶可通過減少膠質瘢痕抑制作用促進神經幹細胞在體內的遷移、整合。NogoA是一類主要位於中樞神經系統髓鞘膜上的神經突起生長抑制因子,它通過與細胞表面的NgR結合傳遞抑制性信號。


Xu等在鼠脊髓損傷1周後接種NgR疫苗,並於8周後移植用綠色螢光蛋白標記的神經幹細胞,其神經功能恢復優於單獨移植組,且可誘導內源性神經幹細胞的遷移、分化。為減少脊髓空洞和瘢痕的形成,研究者還採用支架材料置入損傷部位,提供神經幹細胞附著空間,並引導軸突的再生和延伸。


問題與展望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神經幹細胞移植可顯著促進脊髓損傷神經功能的恢復。然而,具體機制尚未闡明,且目前的研究結果多來源於動物,由於物種間的差異,其與人類脊髓損傷的病理和修復機制不盡相同。近年來,神經幹細胞移植的臨床研究也陸續展開。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脊髓損傷的治療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績。但總體來講,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仍有很多問題尚待解決:(1)目前尚無神經幹細胞理想的來源;(2)神經幹細胞移植後的長期存活及表型穩定不容樂觀;(3)移植細胞的免疫排斥及安全性問題。如何誘導內源性神經幹細胞的遷移、分化以修復損傷的脊髓也是現今研究的方向之一,相信隨著神經幹細胞基礎理論的完善和發展,脊髓損傷的治療一定會取得突破性進展。

 

來源:中國矯形外科雜誌2015年9月第23卷第18期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 間充質幹細胞分泌組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
    背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固有再生能力有限,脊髓損傷常導致患者出現永久性的感覺、運動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尚無有效改善神經功能恢復的方法。現研究認為間充質幹細胞分泌組由於介導了細胞移植的主要治療作用且避免了細胞排異等問題,因此將成為治療脊髓損傷的有力工具。
  • 「黑盒子」神經幹細胞移植成功修復脊髓損傷
    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科學家成功將神經幹細胞移植入小鼠脊髓損傷處,並揭示了其中的機制。近年來,神經幹細胞研究成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和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熱點,而長期以來,利用幹細胞恢復患者因脊髓損傷(SCI)而喪失的功能,也一直是科學家和醫生的雄心壯志。
  • 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研究進展
    目前,全球範圍內數百萬人遭受著脊髓損傷帶來的痛苦。脊髓損傷後神經的自我修復能力有限,多種應用於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的治療方法如神經保護及神經再生治療等,其療效均難以令人滿意。本文對脊髓損傷後神經自我修復過程及相關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 前沿: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前景廣闊!
    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隨著再生醫學技術的發展,幹細胞被用於身體各種組織中的種子細胞,在再生修復中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在過去的30年中,隨著幹細胞研究的不斷深入,目前,使用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已成為臨床研究的方向。
  • 又一好消息,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發突破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導,他們成功地將神經幹細胞的高度特化移植物直接植入小鼠的脊髓損傷部位中,隨後記錄這些移植物如何生長和填充損傷部位
  • Cell Stem Cell:神經幹細胞移植物有望治療脊髓損傷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導,他們成功地將神經幹細胞的高度特化移植物直接植入小鼠的脊髓損傷部位中,隨後記錄這些移植物如何生長和填充損傷部位,並與這些小鼠現有的神經元網絡整合在一起。
  • 間充質幹細胞技術治療脊髓損傷再添新進展
    近日,日本批准了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有條件地準許運用「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技術於治療脊髓損傷的病患。幹細胞療法在脊髓損傷領域已經被研究多年,並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 國際期刊Cell Stem Cell:神經幹細胞移植物有望治療脊髓損傷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導,他們成功地將神經幹細胞的高度特化移植物直接植入小鼠的脊髓損傷部位中,隨後記錄這些移植物如何生長和填充損傷部位,並與這些小鼠現有的神經元網絡整合在一起
  • 日本正式確定利用iPS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計劃
    日本慶應大學岡野榮之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已經確定利用iPS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再生醫療臨床研究計劃。根據此計劃預計2016年IPS細胞脊椎損傷再生技術將正式應用於臨床治療。
  • 日媒:日本將用iPS細胞治療脊髓損傷
    新華社北京2月26日新媒體專電 日媒稱,日本厚生勞動省專家委員會近期批准了慶應義塾大學使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研究人員希望通過移植使因事故等損傷的神經再生,恢復失去的運動機能和感覺。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需要注意的是,在腦脊髓等所有神經組織中,不同的神經幹細胞類型產生的子代細胞種類不同,分布也不同。 神經幹細胞的治療機理是:(i)患病部位組織損傷後釋放各種趨化因子,可以吸引神經幹細胞聚集到損傷部位,並在局部微環境的作用下分化為不同種類的細胞,修復及補充損傷的神經細胞。
  • 世界首例:日本批准使用 iPS 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試驗
    北京時間2月18日消息,在日本,每年大約有5000人遭受脊髓損傷,而患有某種脊髓相關損傷的人數估計超過10萬人。對此,日本厚生省批准世界首例使用iPS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試驗,使得這項研究有望於造福這些患者。
  • 神經幹細胞近期最新進展!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小鼠大腦中,年輕的靜止性神經幹細胞(resting neural stem cell)在它們的溶酶體(細胞中的一種特定的細胞器,用於處理細胞垃圾)中儲存著大量的蛋白聚集物。
  • 自體富血小板血漿聯合骨髓濃縮物治療脊髓損傷
    細胞移植療法已在脊髓損傷後神經再生相關動物研究中顯示出希望;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單一細胞移植治療策略實現脊髓損傷後的功能恢復較為困難。與其他基於細胞的療法相比,骨髓濃縮物具有較低的免疫原性,廣泛的可利用性,無道德方面的問題,還可能是幹細胞(例如造血和間充質幹細胞)和其他祖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和多種生長因子的豐富來源。
  • 駐留神經幹細胞促進脊髓修復
    駐留神經幹細胞促進脊髓修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2:55:18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Jonas Frisén課題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前沿:幹細胞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研究進展
    幹細胞是一種具自我複製及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它可在一定條件下分化為體內幾乎所有細胞類型,如神經細胞、肝細胞、心肌細胞及上皮細胞等。近年來,幹細胞移植已在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幹預中得到廣泛研究,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等。
  • 前沿:幹細胞移植治療腦出血後神經功能障礙最新研究進展
    腦出血通常發生於腦基底節區,出血後原發性和繼發性腦損害導致組織損傷,缺血缺氧、血腫周邊的神經細胞變性、壞死、凋亡均可導致神經網絡的完整性受損和突觸聯繫中斷,從而出現神經功能障礙。常規的神經保護和促進神經元再生的治療效果欠佳,其主要原因是神經元再生極為困難。幹細胞移植成為有效幹預腦出血的新選擇幹細胞是一種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組織幹細胞,近年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2018-2019年最受歡迎脊髓損傷研究文章介紹
    Seifalian團隊對幹細胞療法在脊髓損傷中的應用前景進行了綜述。細胞療法被認為是促進脊髓損傷神經功能恢復的關鍵,目前正在進行臨床II期試驗對其其臨床療效進行驗證。誘導多能幹細胞、胎兒幹細胞、人胚胎幹細胞和嗅鞘細胞等幹細胞雖不是促進神經修復的靈丹妙藥,但其可與其他治療方法結合,用於幫助解決有關神經修複目前存在的問題。 4.
  • 快訊:幹細胞移植治療2型糖尿病最新研究進展
    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特定的誘導條件下,可分化為脂肪、骨、肌腱、神經、心肌、內皮等多種組織細胞。由於其具有再生、多分化、易於分離,來源廣泛、免疫原性低等優點,因此幹細胞是再生醫學和組織工程學中最常用的幹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