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細胞是一種具自我複製及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它可在一定條件下分化為體內幾乎所有細胞類型,如神經細胞、肝細胞、心肌細胞及上皮細胞等。
近年來,幹細胞移植已在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幹預中得到廣泛研究,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等。目前利用幹細胞幹預神經病理性疼痛也受到研究者特別關注。
傳統方法幹預神經病理性疼痛效果不佳
神經病理性疼痛( neuropathic pain,NP) 是由中樞或外周神經系統原發性病變或功能障礙而引起疼痛症候群,其表現為持續性自發痛和痛覺過敏等症狀。由於該病異質性,臨床上對神經病理性疼痛幹預效果不理想。
目前,藥物和手術仍是神經病理性疼痛主要傳統幹預方式,但效果均不盡理想,因傳統方法不能對損傷神經進行修復或促進神經再生功能。所以,研究者尋找有效途徑幹預神經病理性疼痛顯得尤為重要。
幹細胞為幹預神經病理性疼痛提供新途徑
幹細胞可通過向受損神經及疼痛傳導相關區域遷移、分化為神經元及神經膠質細胞、分泌神經營養因子、抑制膠質細胞活化、抑制炎性反應、減輕體內氧化應激及改善微循環等特徵。
幹細胞諸多特性為臨床上幹預神經病理性疼痛提供了新思路。以下是幹細胞幹預神經病理性疼痛六種機制:
1. 歸巢效應:幹細胞通過向受損神經及痛覺傳導通路發生遷移後發揮生物學作用,形成幹細胞的「歸巢」效應。
2. 分化為神經細胞:幹細胞在「歸巢」後分化為特定神經元或神經膠質細胞替代受損神經細胞,發揮神經修復作用。
3. 分泌神經營養因子:幹細胞通過分泌 GDNF、NT-3、b FGF 及 NRG-1 等神經營養因子,促進受損神經元及神經膠質細胞存活與功能修復,從而緩解神經病理性疼痛。
4. 抑制神經膠質細胞活化與炎症反應:幹細胞移植通過抑制小膠質細胞及星形膠質細胞活化來減少促炎因子如 IL-1β及IL-17釋放,增加抗炎因子如IL-10表達,抑制iNOS活性,減輕炎症反應來緩解神經病理性疼痛。
5. 抑制氧化應激反應:幹細胞通過降低脊髓后角中活性氧成分(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表達,可減輕神經病理性疼痛嚴重程度。
6. 改善微循環:幹細胞通過增加毛細血管密度來改善局部血流量及緩解熱痛覺過敏現象。
2008年5月至2011年1月廣東省某醫院開展58例神經系統疾病臨床研究,其中包括脊髓損傷20例,腦卒中13例,多發性硬化11例,周圍神經損傷7例,運動神經元病7例。
所有患者通過幹細胞療法幹預後,結果顯示: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後血液中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計數增加,肝腎功能水平均升高,但均在正常範圍內。
頭部 MRl T2 Flare像:a-c是移植前;d-f是移植後8個月
免疫檢測未發現異常,治療後腦脊液中白細胞和紅細胞數量增加,有利於修復受損神經系統。唯一出現副反應是頭痛或發熱,但兩者均在短期內會自動消退。
綜上所述,幹細胞通過分化為神經細胞、釋放神經營養因子、抑制膠質細胞活化與炎症反應、減輕氧化應激及改善微循環等多種途徑有效緩解神經病理性疼痛。目前幹細胞在國內多家醫院或研究機構進行包括神經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等多種病種臨床和基礎試驗,在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糖尿病足等疾病方面已顯示良好效果,並已被大多數學者所公認。
小編認為,隨著幹細胞技術深入開展,進一步了解幹細胞幹預神經病理性疼痛六種機制, 將會加快神經系統性疾病臨床研究進展。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轉發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