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iPS 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取得突破性進展

2020-11-30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日本 iPS 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取得突破性進展

來源:科技部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10-23   今日/總瀏覽:1/3084

日本京都大學 iPS(細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研究所的研究小組公布,針對採用人體 iPS 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的方法研究,已通過猴子實驗明確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相關論文發表在《Nature》電子版上。研究組負責人表示,面向人類治療應用,計劃明年內啟動 2 年的臨床試驗。

帕金森病是表現出腳震顫及肌肉強直等症狀的神經系統變性難病,造成原因是腦內製造神經傳遞物質的「多巴胺」神經細胞減少。日本國內患者約 16 萬人。研究團隊利用人體 iPS 細胞造出了多巴胺神經細胞前一步的「神經前驅細胞」,通過向大腦移植,研究疾病的治療方法。實驗中,向帕金森氏病狀態的 8 頭食蟹猴腦內移植神經前驅細胞,拍攝食蟹猴移植前後的動作變化,分析結果顯示,移植前表現為不動、震顫症狀的猴子,移植後轉來轉去,站立基礎上,腳的震顫也獲得了治療。

據日方介紹,患者臨床試驗的方針將採用他人 iPS 細胞,手段同上。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日本iPS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取得突破性進展
    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研究所的研究小組公布,針對採用人體iPS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的方法研究,已通過猴子實驗明確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相關論文發表在《Nature》電子版上。
  • 日本首次用iPS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症—新聞—科學網
  • 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異常
    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異常 2020-09-09 15: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日本首次利用iPS細胞治療人類帕金森病
    新華社東京11月9日電(記者華義)日本京都大學9日宣布,該校研究人員已經開展了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試驗,向一名患者腦部移植了由iPS細胞培養的神經祖細胞。這種療法在全球尚屬首次使用。
  • 治療帕金森氏病的新進展
    帕金森氏病(PD)是第二大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影響全球超過1000萬人。該病主要是由黑質緻密部大腦中的多巴胺能神經元選擇性變性引起的。它的主要臨床特徵包括僵硬,震顫和運動遲緩的運動症狀。但是,最近的發現已經證實該疾病還具有在運動症狀發作之前出現的非運動症狀的特徵,強烈表明帕金森氏病不是運動特異性的。
  • 【Nature子刊】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
    導言:帕金森氏病(PD)影響全球600多萬人,是世界範圍內第二大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雖然帕金森氏病的確切病因仍然未知,但近年來,科學家已經證實了其病理學中的多種分子機制。近期,有研究人員發現了帕金森氏病患者體內星形膠質細胞的特殊代謝變化。星形膠質細胞(Astroglia),是哺乳動物腦內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細胞,也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
  •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04:28 蘇州大學Zhen Li研究團隊通過仿生超小納米顆粒靶向小膠質細胞來治療帕金森氏病。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2020
  •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9 10:27:05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Patrick F.
  • 日本首次利用iPS細胞神經元移植法治療帕金森
    【環球網綜合報導】 據日本《東京新聞》報導,日本京都大學11月9日宣布,由京都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與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聯合開展的iPS細胞療法的臨床試驗目前已完成。該試驗主要是將iPS細胞(人造多能幹細胞)製備的神經細胞移植入帕金森病患者腦部以改善病症。
  • 日本ips技術攻克疑難病病理,有望開發藥品!
    這種病發病率小,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一旦罹患就很難康復。但即使是這樣,日本研究人員還是沒有放棄這種冷門疾病的治療希望,他們通過ips細胞建立模型還原了CADASIL的致病機制,這對研發治療藥物有非常大的幫助。 CADASIL是什麼?
  • 近期帕金森病相關研究進展
    帕金森是最常見的慢性神經退行性運動障礙,影響著全球1%的70歲以上的人群。目前為止沒有藥物可以治療這種疾病,而現有的治療方法僅僅在於處理其症狀,但是不能延緩其進展。雖然帕金森病的大多數病例是散發性的,但這種疾病的遺傳變異主要與編碼LRRK2酶的基因突變有關。2004年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這個酶的一種突變和病人患這種疾病之間的關係。
  • 「腦起搏器」之父本納比: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成為帕金森氏病最新療法
    中證網訊(記者 王輝 徐金忠)10月30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腦起搏器」之父——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教授,介紹了一種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的帕金森氏病最新療法。帕金森氏病是困擾人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
  • 成功治療帕金森 幹細胞是腦細胞再生之「原力」
    接受神經元移植的患病老鼠,比同類未接受治療的老鼠體重輕30%。 對於這項研究成果,科學家們表示,他們的研究目標是治療帕金森病、自閉症、癲癇等運動神經元疾病和脊椎受損疾病,研究肥胖症狀只是因為其視覺效果比較明顯。
  • 直擊帕金森氏病大腦手術
    他即將接受「腦深部電刺激治療手術」,但因為全身僵直,吳耀恆總是不停地要求醫生,「腿麻,幫我把右腳壓在左腳上。」     對他來說,魔鬼就是過度興奮的「丘腦底核」。這兩個控制運動神經的細胞核團在左右腦中對稱分布,如果過度活躍就會帶給人體震顫和僵硬,這些表現正是典型的帕金森氏病症狀。吳耀恆在6年前被宣告患有這種疾病,但病情並未因確診而有所好轉,反而從右側肢體擴展到全身。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帕金森氏病有了新療法!「腦起搏器」之父本納比: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
    帕金森氏病是困擾人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在今天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腦起搏器」之父——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教授,介紹了一種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的帕金森氏病最新療法。由本納比及其研究團隊開發的「高頻腦刺激技術」,是迄今為止治療帕金森氏病最有效的手術方法。
  • 基因療法治療帕金森氏症再添新研究:抑制PTB可促進神經元生成,替換損傷細胞
    ,這一發現可應用於帕金森氏病治療。目前還沒有可以完全治癒帕金森氏症的療法,大多數治療方法是通過藥物和手術治療緩解病情。USCD 研究人員認為一種潛在的療法是替換損傷或死亡的神經元,重建患者被破壞的神經網絡。
  • 幹細胞成為治療帕金森的關鍵
    但是傳統的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只能緩解改善部分臨床症狀,不能從根本上治療帕金森病,並不能阻止或逆轉帕金森病的病理進展。左旋多巴和多巴胺激動劑是多年來的主要治療手段,但這些治療可能帶來運動障礙等副作用或者藥效會漸漸消失。雖然,腦深層刺激至蒼白球或丘腦底核可以緩解症狀,但這種方法不能修復大腦,並且還會帶來副作用,如感染或刺激衰竭等。因而,臨床急迫需要其他的治療手段。
  • 帕金森病腸道微生物群紊亂的研究進展
    未來的研究應調查乳酸菌是否具有便秘相關的連續作用,此外,這些研究還可以確定哪些乳酸菌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這種區分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已有針對帕金森病的益生菌治療建議,其中包括乳酸菌菌株。另一方面,與胃促生長素分泌減少的潛在有害聯繫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 帕金森氏症早期症狀有什麼?如何治療效果好?
    帕金森氏症其實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帕金森病變,該疾病在出現之後,即便發展到晚期,本身也不會直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僅僅是在患者長期處於臥床狀態之後所引發的一系列的併發症或是感染方面的問題,可能會影響到患者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