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病是困擾人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在今天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腦起搏器」之父——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教授,介紹了一種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的帕金森氏病最新療法。
由本納比及其研究團隊開發的「高頻腦刺激技術」,是迄今為止治療帕金森氏病最有效的手術方法。本納比在本次演講中介紹了該研究的最新進展——在神經功能異常疾病領域,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產生神經保護作用。
對於普通人而言,很少能區分疾病與其所表現的症狀,但在本納比看來,「對症治療和「對病治療」是不同的。多年來,帕金森氏病可以算作是「對症下藥」的一個典型案例。作為一種典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氏病的可怕之處在於神經元的退化死亡將隨著時間推移而惡化,其後果是不可逆轉的;在症狀表現上,震顫是最顯著的,此外還包括運動遲緩、肌肉僵硬等。值得慶幸的是,本納比通過高頻深部腦刺激技術解決了這一「對症下藥」的難題。
儘管深部腦刺激已經展現了一定的症狀療效,但神經退行性的變化過程沒有停止,患者的病情仍會進展。本納比進一步思考:能否進行對因治療,而非單純的對症治療呢?他將目光投向至今為止依然稱得上全新領域的「神經保護」。
目前常見的神經保護方法有兩種,一是間接保護法,通過損毀丘腦底核(STN)或進行高頻刺激來降低穀氨酸能毒性;二是直接保護法,利用波長為670納米的近紅外光調節代謝的作用,來激活細胞色素C氧化酶等光感受器。
本納比進一步說明,由電刺激向光調控這一新型治療方案轉化的契機之所在。光調控方法來源於光波與物質的相互作用,通過接受不同波長的光線照射,可以激活光感受器而產生有益的療效。
通過動物實驗,近紅外光照射療法展現出了初步的治療潛力;更進一步地,本納比及其團隊提出了一個臨床前研究,來檢驗腦室內外近紅外光照射療法的效果。他們設計了能夠植入人體的光照設備原型,直徑25毫米,與光纖相連,光纖植入腦室,裝置打開後就能夠實現對特定區域的局部照射。這一試驗在今年年初得到批准,本納比預計在10至11月開展這一試驗。
此外,本納比也充分考慮到了這一方法在倫理上的合理性,盡最大可能地保護患者剩餘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及時檢測並進行為期4年的掃描隨訪。
「希望我們能夠朝著治癒帕金森氏病的方向前進。」本納比期待著能夠從根源上為帕金森患者解決問題。談及兩種方法間的關係,是取代還是輔助?本納比說道:「如果能讓一個好方法被更好的方法替代,這對我們的未來再好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