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WLF
如何將「最先一公裡」優勢轉化為「最後一公裡」動能,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設前沿話題講堂,涵蓋人工免疫系統、糖生物學、黑洞、引力波與雷射幹涉、量子計算、石墨烯,光遺傳學等尖端領域。
帕金森治療邁向新領域:神經保護
帕金森氏病是困擾人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患有帕金森病(PD)的人,可能連一些簡單的動作都難以完成。在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腦起搏器」之父、2014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得主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介紹了一種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的帕金森氏病最新療法。
此前,本納比團隊開發了一種技術,將電極直接植入帕金森患者的大腦,用高頻電刺激消除如震顫、僵硬等疾病的運動症狀。這種幹預有顯著療效,還能減少基於藥物的治療,成為目前治療帕金森病最有效的手術方法。
儘管深部腦刺激已經展現了一定的症狀療效,但神經退行性的變化過程沒有停止,患者的病情仍會進展。本納比進一步思考到:能否進行對因治療,而非單純的對症治療呢?他將目光投向至今為止依然稱得上是全新領域的:神經保護。
通過動物實驗,近紅外光照射療法展現出了初步的治療潛力;更進一步地,本納比及其團隊提出了一個臨床前研究,來檢驗腦室內外近紅外光照射療法的效果。他們設計了能夠植入人體的光照設備原型,直徑25毫米,與光纖相連,光纖植入腦室,裝置打開後就能夠實現對特定區域的局部照射。這一試驗在今年年初得到批准,本納比預計在11月開展這一試驗。此外,本納比也充分考慮到了這一方法在倫理上的合理性,盡最大可能地保護患者剩餘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及時檢測並進行為期4年的掃描隨訪。
「希望我們能夠朝著治癒帕金森氏病的方向前進。」本納比期待著能夠從根源上為帕金森患者解決問題。談及兩種方法間的關係,是取代還是輔助?本納比表示,「如果能讓一個好方法被更好的方法替代,這對我們的未來再好不過了。」
腦機接口可以用光
腦機接口如何實現?除了在腦子裡接入電極之外,利用光線進行光敏控制或許是另一種思路。在科學前沿話題講堂,光遺傳學權威、2019年沃倫·阿爾珀特獎獲得者吉羅·麥森伯克介紹了光敏控制的最新進展。
資料圖:吉羅·麥森伯克
在湯姆·沃爾夫的小說《我是夏洛特·西蒙斯》中,通過無線電控制植入動物的大腦對其行為進行操控。而麥森伯克則提出了另一種方式「光敏控制」——將光接受器以基因形式從眼睛移植到大腦深處的神經元,通過光照能夠控制這些神經元並最終改變被試行為。這種假設得到了實驗的證實。
尋找並了解神經元的運作邏輯是光敏控制的重要作用。光敏控制克服了過去運用電極刺激被試一個部位的缺點,這種通過腦電刺激被試大腦的方法具有高度並行性,對特定的神經元有內在的選擇性,並尊重大腦的功能藍圖。
不同的研究者進行控制研究的初衷不同,而對于吉羅·麥森伯克教授而言,光遺傳學首先是一種發現工具,是一個讓神經科學能夠成為功能重建的成功傳統功能的實驗性策略。因此,功能重建是吉羅·麥森伯克教授研究光遺傳學的初衷。
光遺傳學引領科學家找到了促進和抑制睡眠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對來自線粒體的信號做出反應從而體現了這些細胞器燃燒燃料的效率。這表明了睡眠和能量代謝氧化應激及其過程,例如衰老或退行性疾病都是有緊密聯繫的。
「比起任何對光遺傳學可能直接應用於人類的猜測,光敏控制具有更加直接的實用價值。科學家可以通過光敏控制找到重要的神經元了解它們是如何運作的,並通過雖然傳統但是更新的、更有力的、更有選擇性的方法來運用它們。」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