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 | 黑科技:植入晶片能否改變醫療模式?

2021-01-20 思宇醫械觀察


作者:穀雨  編輯:王卓逸  排版:墨非

(全文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如果本文對您有任何啟發,歡迎留言討論。)


前言:


「今天第一次在身體裡植入一個晶片(早期版本)。相信這是裡程碑的一天,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自己的身體裡植入晶片,以便更好的了解自己。」


文中提到的「高科技晶片」受到了廣泛質疑,熱心網友及專業人士指出這種所謂的「高科技晶片」只是個血糖儀,目前國際上常見的動態血糖儀有四款,分別為:美敦力MiniMed系列、德康、雅培瞬感及聖美迪諾。


這款動態血糖儀為單針導管+軟針設計,是Airdoc公司提供的雅培旗下產品——雅培瞬感動態血糖儀的獨有特徵。結合其朋友圈中的血糖儀包裝,專業人士判斷李某佩戴、植入的是雅培輔理善瞬感動態血糖儀(Abbott FreeStyle Libre Flash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更有網友表示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身體上也有相似的產品。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大臂上的動態血糖儀


發文有誇大、誤導的成分,但是也側面引發了人們的思考,究竟什麼才能稱之為植入晶片呢?是否有人真的嘗試了在體內植入晶片?而在人體內植入晶片是否可靠、安全,其實用性又有多少?在醫療、監測人體健康的研究進展如何?


一、人體植入晶片的發展歷史


從技術上講,人體晶片是一種利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開發出來的可以植入人體的晶片,裡面裝有晶片、天線和信息發射裝置,對應身體之外不同的接收裝置。


人體內植入晶片早已不是什麼天馬行空的幻想。目前公開的最早植入晶片記錄於1998年,英國倫敦雷丁大學的布凱文·沃維克教授,把一枚晶片植入前臂,並通過計算機跟蹤自己位置。2002年美國應用數據公司推出了名為VeriChip的晶片產品,可通過手持掃描儀掃描晶片讀取信息


2017年7月,美國Three Square Market公司的員工「集體植入晶片」,五十多名員工自願植入晶片。植入完成後,員工們可以利用植入自己身體的晶片完成開門、買零食、解鎖電腦和使用複印機等一系列簡單任務


CCTV財經報導美國Three Square Market 公司的員工「集體植入晶片」


2015-2017年底,已有 3500 名瑞典人選擇在體內植入晶片,這個比例佔到瑞典人口 0.035%,它跟一粒米大小差不多,可以用來付火車票,刷門禁,支付某些印表機和販賣機費用。


二、人體植入晶片的應用廣闊


事實上,存儲和傳輸信息只是第一步,植入晶片未來的功能與應用,還有極為廣闊的潛力空間。比如,在晶片中加入傳感器,就能讓它對人的身體有更多感知,從而提供更多功能。


電子生物工程師布萊恩·麥考伊(BrianMcEvoy)就曾將導航儀設計加入植入式晶片並將其植入自己的皮膚下,這樣只要面朝北方,晶片就會輕微地刺激皮膚,讓他清楚方向


植入晶片甚至加強人體功能,比如人腦輔助記憶研究人員希望,通過植入晶片刺激大腦,對損壞部分重新編碼,從而恢復記憶如果這一願望實現,則可能讓中風、帕金森症或阿爾茨海默氏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得到緩解


而在更遙遠的未來,植入晶片甚至可能讓人類獲得前所未有的能力。可植入式晶片與人體的交互,靠的是信號傳輸和轉換。只要對特定細胞進行刺激,就會獲得相應的神經信號,並通過神經在大腦與器官之間傳遞。而植入晶片通過對電刺激,可以調控認得行為和思想,在精神疾病方面有著絕大的應用前景。


人體植入晶片結構圖(圖片來源:網絡)


三、「生物黑客(Biohacker)」助推生物晶片發展


提到人體植入晶片,就不得不提「生物黑客(Biohacker)」,所謂「生物黑客(Biohacker)」,指的是打破常規實驗室限制,把生物技術帶出實驗室、在不同環境下創新發展生物技術的一群人。他們做過很多看起來瘋狂的事情,例如在體內植入磁體、在手臂內植入電腦晶片、甚至試圖編輯自己的DNA等。


「生物黑客」中最具代表性人物當屬 Patrick Paumen , 號稱「全球頂尖生物黑客」。他在自己的體內植入了共計14個器件,9個 RFID 晶片(感應晶片),功能各不相同,用於記錄簡單的個人信息、解鎖門禁、汽車、手機等,還有溫度感應晶片,還有5塊磁鐵。


Patrick Paumen 體內植入晶片及演示


四、應用阻礙及社會倫理問題


雖然植入晶片讓人聽起來心潮澎湃,但還是有著諸多技術和社會倫理的障礙,短時間內無法被廣泛使用。


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談到,因為獲取數據更為容易、準確,可植入設備的趨勢已經在逐漸顯現,但可植入晶片整體發展還處於早期階段,還存在一些技術缺陷:例如,如何給小如米粒的植入晶片提供能源供應?目前還沒有特別高功效、低功耗的產品大範圍應用。其次,這類晶片所採集、監測到的數據該如何快速、安全傳輸?目前主要採用的是RFID或NFC技術,但若採用更快速可靠的藍牙、WiFi等技術,如何控制晶片大小,保證數據安全?還有,目前很多可植入晶片防潑濺但不防水,在植入人體後,植入晶片該如何抵禦人體體液的侵蝕?


而植入晶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是倫理問題。早在1950年,大腦專家胡塞·戴爾卡多冰曾嘗試製作人腦晶片,希望能通過植入晶片刺激人腦,從而改變人的情緒,甚至控制人的軀體行動。


在2007年,德國也曾就「遠程殺人晶片」申請專利,並因有悖倫理而被迫終止實驗。控制者可以通過遠程啟動裝置,讓植入晶片釋放毒素。


這些探索聽起來令人毛骨悚然,技術的兩面性在植入晶片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人體植入晶片雖然已經走進現實,但就目前各國技術現狀而言,植入晶片的大規模普及仍然有待時日。而且,就長遠來看,更值得注意的是,植入晶片給人類隱私、思想乃至生命安全帶來的顛覆性影響,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倫理問題


電視劇《黑鏡》中角色被植入晶片


總結:


人體晶片是一種利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開發出來的可以植入人體的晶片,存儲和傳輸信息功能只是植入晶片的初步應用,未來還有極為廣闊的潛力空間。比如增強人體感知、治療精神疾病等。由於其在醫療、安全、經濟等領域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也吸引了不少資源的投入。


但是,這類產品在採集、傳輸甚至利用醫療健康數據時,如何保證數據安全,如何保護用戶隱私,如何做到合理規範,則是一個長遠但重要的問題。事實上,這也是其他許多信息科技產品的共同難題。與此相比,將晶片植入人體,或許只是第一步。


Suribot醫療機器人社群

學習知識、自我提升、拓展資源

直接添加管理員微信:koi_518

請註明:單位名稱-職業-技術方向

詳情連結:醫療機器人社群招募



相關焦點

  • 人體植入晶片已實現,這項黑科技你敢嘗試嗎?
    如今這種產品最廣受歡迎的國家就是瑞典,到目前為止當地已經有超過4000人植入了RFID晶片,  甚至還有一些瑞典公司免費向員工提供植入服務  如今許多人的錢包裡就整天都帶著類似的晶片,比如非接觸式銀行卡、公交卡以及電子護照等,現代手機裡也多數都配有RFID晶片,  因此植入皮下這一行為也只是把晶片從口袋轉移到人體內,並不算是太大的跨越...
  • AMS推出應用在醫療植入的NFC晶片 SL13A
    晶片製造商AMS近日推出NFC感應標籤,可以應用在皮下植入,植入該晶片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通過NFC手機讀取帶有該晶片的小型設備,了解其血糖水平。如此,在檢測數據時,可以避免繁瑣昂貴的手指取血和高端儀器應用。  AMS推出的集成晶片是SL13A,遵守ISO15693協議,與此同時內置溫度感應板和外部感應接口,可以被NFC手機和RFID讀寫器讀取。
  • 人體植入晶片靠譜嗎?
    部分家長擔心人販子拐跑小孩,甚至提出在小孩身上植入具有定位功能晶片的想法。上述種種現在聽起來或許有些瘋狂,但不可否認的是,晶片很可能會顛覆我們傳統的生活方式,不遠的將來,植入晶片是否會像打防疫針一樣變得稀鬆平常呢?誰也說不準。
  • 大腦晶片「黑科技」,已有上萬人在身體植入
    眾所周知,隨著晶片越來越發展,大家都相信未來人類或在自己的身體中植入晶片。其實這並不是天方夜談,據資料顯示目前已經有上萬人在身體中植入了晶片。「腦機接口」如何實現馬斯克希望人們可以像做微創眼科手術一樣安全無痛地植入腦機接口晶片,整個方法,才3個核心部分。第一部分是「線」。這個「線」不是普通的線而是用類似玻璃紙的材料來做的絕緣體,裡面包含一系列連接微小電極或傳感器的導線,比頭髮絲還要細。與其他腦機接口中使用的材料相比,不僅對大腦損害性更小,而且還能傳輸更多數據。
  • 學習累,想給大腦植入記憶晶片?
    學習累,想給大腦植入記憶晶片? 2011-10-21 14:42:34   來源: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編輯: 餘葉   跟帖條  進入跟帖 記憶能否被複製、
  • 人體是科技的下一個前沿,晶片植入只是第一步
    科技的下一個前沿將是人體本身,而這也將成為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最大的一次變革。自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以來,科技就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我們的世界,大步推動著人類的文明進程。從小到我們日常所用的物品,大到上天入地,科技的觸角無所不及,似乎只剩下人體這一片「處女地」未被開發。
  • 科學網—當大腦植入晶片,奇蹟發生
    不過其在兩年前接受了大腦晶片植入手術,現今24歲的他終於又能自由控制右手臂和右手腕了,為全球首例通過大腦晶片植入「復活」癱瘓肢體的人。 在人類大腦中植入晶片,是不少科幻電影中為觀眾所熟悉的橋段。而這一「黑科技」,目前正在從大熒幕上來到真實的人類生活中。
  • 給豬腦植入晶片,下一步是人類,馬斯克將再度改寫人類歷史?
    兩個月前,它被植入了一個硬幣大小的電腦晶片。接受晶片植入兩個月的小豬絲毫沒有影響,依舊正常地生活著。作為對照組,另外的兩隻小豬分別為:1. 植入過晶片但是取出來了;2. 從未植入過晶片。從直播上來看這三隻小豬並沒有太大區別,都非常健康快樂。
  • 【流體】| 醫療黑科技之微流體晶片
    除了他們,醫療晶片領域的很多實驗室也在開發新工具,以用於準備和分析血液和其它流體樣本,診斷遺傳異常,如癌細胞攜帶的突變。一般來說,這類分析工具都不需要在潔淨室內開發,但微流體晶片需要液體穿過非常狹窄的通道。這種通道狹窄得即便是一粒塵埃,都有可能令其堵塞。因此,開發這類工具需要在潔淨室內進行。
  • 智能晶片植入大腦成為可能,生化人真的要來了?
    去年,被成為科學狂人的特斯拉創始人埃隆 · 馬斯克公布了一項關於大腦晶片植入的研究,並順利完成了動物實驗,據稱近期將開始人體實驗。這項技術用於檢測神經元的活動,需要在人頭骨上鑽4個8毫米的洞,並植入晶片和植入超細絲線,這樣就可以讀取大腦信號。
  • 前沿:我國科學家研發「生物黑科技裝備」,一枚晶片即有效降糖
    這個願想正越來越近~上周末,《Science》雜誌披露了一個匯集西湖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華東師範大學頂尖科學家成果的「生物黑科技裝備」:僅需一個 「晶片」,即可用電子設備在體外控制動物體內的激素分泌,最終達到控制、治療疾病的目的。
  • 植入晶片技術悄然出現,未來人類是否會演變為生化人
    很多觀影者看完這部美國科幻大片之後,除了對其中炫酷的黑科技表示震撼之外,估計還有很多人也夢想著自己能夠變身成為託尼·史塔克那樣的充滿力量和神奇科技的「正義使者」。然而科幻電影畢竟是在勾勒演繹人類的夢想,很多觀影者對於其中的場景及黑科技更多的是一種吃驚,感嘆於美國人腦洞大開的思維和超豐富的科幻想像力。但是美國的科幻電影跟國內的神話電影存在著質的差別。
  • 前沿:我國科學家研發「生物黑科技裝備」,一枚晶片即有效降糖
    這個願想正越來越近~上周末,《Science》雜誌披露了一個匯集西湖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華東師範大學頂尖科學家成果的「生物黑科技裝備,它的體積小於硬幣,卻是個五臟俱全的生物電子設備;因為體積小,該晶片可以順利植入活體動物的皮下,是不是有點馬斯克追求的「人機互融共生」那味兒了?
  • 醫學家研發「黑科技」,將電子晶片植入人體,控制神經並治癒百病
    而去年,據外媒報導,外國科學家找到治療疾病的新方式,未來,對於部分疾病,患病後無需服藥,只需植入一個電子晶片便可治癒疾病。研究專家表示,通過植入電子晶片治療疾病的原理是給予迷走神經適當的電刺激。從生物電子學角度分析,通過刺激迷走神經,可控制身體內部的神經系統。
  • 馬斯克的「腦機接口」被質疑,腦部植入晶片控制人體,真能成嗎?
    提起馬斯克,人們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科技狂人,他的火星移民計劃並不是天馬行空,而是推動了人類探索火星的進程 實際上,腦機接口就是通過在頭骨開口並且植入電子晶片來進行工作的,藉助於人類此前積累的大量經驗,科學家會通過電子晶片發射正確的腦電波
  • 人體植入微型晶片:抗拒的你,未來會感嘆"真香"嗎
    在本世紀初,有一家叫Verichip的公司自主研發了一款與醫療保險相關的微型植入式晶片,但是公司在市場調研時卻發現,美國人聽到植入式晶片的技術感覺很不自在。  十年後,人們對Three Square這樣的「晶片團體」還是有各種疑慮,有些確實有些道理,有些完全是沒有理論基礎的純恐懼。人們害怕工作會迫使大家接受把電磁技術植入到自己皮下,如果技術越來越普及,他們會被逼著接受植入晶片;或者晶片被黑,變成植入者的定位設備;或者會便利了壞人,讓入室搶劫變得更簡單。
  • 生物黑客:認識一下史上最「沒用」的植入晶片
    解釋最新科技進展,報導矽谷大事小情只要100美元,你也能成為賽博格!產品自帶針管和消毒、包紮用品,任何醫療工作者和具有穿刺資質的專業人士(比如打耳洞的人和紋身師)都可以在五分鐘內完成操作。完成植入和配置之後,揮揮手就可以開門、乘公交、登陸網站,甚至驗證比特幣交易了!可是我的第一個感覺是:不就是把射頻卡/標籤 (RFID tag) 縮小了嗎?能有宣稱的這麼厲害嗎?
  • 動物植入晶片,小晶片大作用
    動物標籤為一個擁有15為ID號碼的玻璃管電子晶片,採用的是生物玻璃封裝,植入體內對動物不會有不良反應,對於動物本身與管理均具有極大的積極意義和作用
  • 人體植入監控晶片在美惹爭議
    人體植入監控晶片在美惹爭議  美國「城市看護者」網絡公司的兩名員工,去年將裝有微型晶片的膠囊植入體內,從而引起了人們對晶片植入術的爭議。支持者認為,這項技術有助於幫助危重病人將可更新的電子病歷存入體內,也能用於敏感場所的防護。
  • 英國一男子因植入人體晶片引來電腦病毒
    他竟然因為植入晶片者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被電腦病毒「附身」的人。造成病毒感染的是他植入手中的一塊晶片,隨後病毒又傳染給了辦公室裡的電腦,後來電腦又把病毒傳給別的電腦。 這種晶片名叫「無線通信身份識別晶片」(RFID)。我們的「公交卡」使用的就是這種晶片。其實,這都是科學家有意為之,目的就是想看看RFID晶片是否能夠傳播電腦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