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被成為科學狂人的特斯拉創始人埃隆 · 馬斯克公布了一項關於大腦晶片植入的研究,並順利完成了動物實驗,據稱近期將開始人體實驗。這項技術用於檢測神經元的活動,需要在人頭骨上鑽4個8毫米的洞,並植入晶片和植入超細絲線,這樣就可以讀取大腦信號。
馬斯克表示,未來將用無線遙控晶片的方式,用手機遠程控制傳感器,實現人機互動。消息一出立刻引起輿論的軒然大波,不少人在網絡發問,生化人真的要來了?其實,馬斯克做的是一套腦機接口系統,就是將人與外部設備建立直接聯繫通路,幫助有需要的人群恢復視力、聽力和四肢運動能力。
現有科技與倫理距離電影裡的生化人還很遙遠,但通過智能晶片建立腦機接口,實現人機互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卻不是什麼遙遠的事情。如前不久暖芯迦發布的高度可編程神經刺激晶片,就打破了傳統神經刺激器僅為特定專業應用而定製開發的桎梏,實現滿足多種腦機接口的應用和開發需求。
不僅如此,為配合晶片的應用,暖芯迦還提供相應的開發板及上位機軟體,可使用戶在圖形界面下對晶片直接進行編程與調試,產生的配置文件用戶可以直接移植應用,這意味著人機互動的編輯操作更加直觀和便捷,晶片為各種人機界面的研發與應用打開了寬闊的大門。
對於實現人機互動的智能晶片而言,最關鍵的技術在於兼容性、可操作性和操作範圍,這也凸顯了針對人機互動類神經刺激晶片擁有高度可編程能力的重要性——在小於10 mm2的晶片上集成了320個刺激電極和1個共用迴路電極,並實現複雜但低功耗的集成數字控制器獨立控制,做到刺激參數在很寬的範圍內高精度靈活可調。
高度可編程神經刺激晶片有廣闊的生物醫療應用價值,如與神經記錄系統結合,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閉環腦機接口,如今已成為可用於治療癲癇的反應性神經刺激(RNS)或深部腦刺激(DBS)治療帕金森氏病等設備的核心,未來還將在更多生物領域發揮更大價值。
也有小夥伴擔憂,當智能晶片植入大腦,如果每一個思想數據都被電子設備同步,那人類將不再有秘密,甚至被操控。對此,不少科學界專家都很輕鬆地表示,目前該領域技術仍處於初級階段,還遠遠沒有達到共享大腦的水平。
人工智慧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改變,只要合理地利用就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幫助。智能晶片在未來的發展勢不可擋,全世界對其架構和設計理念上都有巨大的突破空間,也給了我國許多機會,這也是暖芯迦布局神經接口領域多年並一直堅持自主研發的原因所在。
智能晶片植入大腦並不是高難度的科學問題,關鍵在於如何利用,「生化人」依然是個遙遠的話題,但前沿科技造福生活,卻是我們希望通過努力,讓它成為目之所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