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
對老年性疾病,大家比較熟知的是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又稱老年痴呆病)等相關疾病,但是對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 卻往往重視不夠,容易貽誤病情,導致疾病加重。那麼,當身體出現哪些症狀,須警惕帕金森病來襲?
由於對帕金森病不甚了解,很容易忽視該疾病的治療,或與其他疾病混淆而延誤治療。為了幫助大家更好認識帕金森病,今天特邀功能神經外科專家劉偉欽,就帕金森病常見臨床症狀、如何診斷,如何治療進行詳細解讀。
帕金森病常見臨床症狀有哪些?
據劉偉欽主任介紹,帕金森病又稱原發性帕金森病,也稱為震顫麻痺(Paralysis Agitans,Shaking Palsy),是一種好發於50歲以上中、老年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其發病率約20/10萬,65歲以上老人患病率約1.7%,55歲以上老人約有170萬患者,男女比例相似,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病程,且該病以震顫、強直、運動不能(或運動減少) 與姿勢和平衡障礙為其主要臨床表現。
帕金森病常見臨床症狀有哪些?
1、出現震顫
震顫是因肢體的促動肌與拮抗肌節律性(4~6Hz)交替收縮而引起,多自一側上肢遠端開始,逐漸擴展到同側下肢及對側上下肢,而上肢的震顫常比下肢重。在本病早期,震顫僅於肢體處於靜止狀態時出現,做隨意運動時可減輕或暫時停止,情緒激動使之加重。
2、導致強直
促動肌和拮抗肌的肌張力都增高。當關節做被動運動時,增高的肌張力始終保持一致,而感均勻的阻力,以頸肌、肘、腕、肩和膝、踝關節活動時肌強直更顯著。病人也會因此出現特殊姿勢,如頭部前傾,軀幹俯屈,上臂內收,肘關節屈曲,手指內收,拇指對掌,指間關節伸直等。疾病進展時,這些姿勢障礙逐漸加重,肌強直嚴重者可引起肢體的疼痛。
3、運動障礙(運動不能或運動減少)
這是帕金森病致殘的主要原因,既往認為運動不能系肌強直所致。其主要表現為:運動啟動困難和速度減慢,如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坐下後不能起立等;多樣性運動缺陷,表情缺乏、瞬目少,嚴重病人可發生吞咽困難等情況;運動變換困難,從一種運動狀態轉換為另一種運動困難,出現運動中止或重複等症狀。
4、姿勢保持與平衡障礙
由於患者姿勢反射調節障礙,患者行走常發生不穩、跌倒,尤其在轉彎,上下樓梯更易發生,立位時輕推(拉)患者有明顯不穩。因平衡與姿勢調節障礙患者頭前屈、前傾,軀幹前曲、屈膝、屈肘,雙手置於軀幹前,手指彎曲,構成本病特有的姿態。
5、其他症狀
病人可出現言語障礙,語音變低,發音呈暴發性,咬音不準,使旁人難於聽懂及吞咽困難等症狀;還會大量出汗,皮脂溢出增多,頑固性便秘,少數病人可有排尿不暢的情況;部分病人還有認知障礙,晚期可有痴呆、抑鬱症等精神障礙。
如何診斷帕金森病?
很多老年人常常會出現手指抖動的情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老人,認為自己是因為年齡大了才會出現手抖,所以也沒太在意,直到出現其他嚴重的帕金森症狀才肯就醫,因而容易延誤治療。
對於帕金森的診斷,由於患者自身的個體差異性,不同的患者其臨床症狀表現各異,因此醫生主要是根據患者出現的具體臨床症狀,結合其針對性的相關檢查,並進行鑑別,才能對患者做出最後的診斷。
一般帕金森病的患病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其有四大典型症狀,即靜止性震顫、肌肉僵直、運動遲緩、姿勢步態異常,具體表現在每個人身上,症狀多種多樣,前後順序也可能不同,首發症狀存在著明顯個體差異,但以多動為主要表現者易於早期診斷。其首發症狀佔比率依次為震顫70.5%、強直或動作緩慢19.7%、失靈巧和(或)寫字障礙12.6%、步態障礙11.5%、肌痛痙攣和疼痛8.2%、精神障礙如抑鬱和緊張等4.4%、語言障礙3.8%、全身乏力和肌無力2.7%、流口水和面具臉各1.6%。
同時,患者進行的相關檢查對於帕金森的診斷同樣重要。具體包括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檢查是為症狀診斷增加依據,也是為了更好的進行鑑別診斷,比如與繼發性的帕金森病(外傷、中毒、腦動脈硬化等引起),帕金森疊加綜合症(多系統萎縮引起)等進行鑑別診斷。
總的來說,目前帕金森病的診斷主要是依賴經驗豐富的專家,根據患者年齡,症狀表現,例如四項症狀中至少具備兩項或以上,以及相關的輔助檢查,還有藥物診斷性治療,比如服用左旋多巴類藥物非常有效,支持原發性帕金森病患者。
患了帕金森病,該如何治療?
帕金森病,不僅給老年人帶來身心和生活上的困擾,同時也對患者家庭帶來了極大的經濟和思想負擔。劉偉欽主任指出,對於帕金森病治療方法的選擇,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採用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目前,帕金森病臨床常見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a、藥物療法
早期治療手段以藥物治療為主,最常用的藥物是左旋多巴製劑(商品名為美多巴或息寧),藥物必須長期服用,一旦停止治療,病情會加重。一般來講,左旋多巴的「蜜月期」為5年左右,此後便出現療效減退、症狀波動和異動症等併發症。
b、手術治療
目前,「磁共振引導立體定向神經核團毀損術」和「腦起搏器DBS(腦深部電刺激術)」是臨床上治療帕金森病兩種主要的微創手術治療方式,通過手術抑制腦部異常神經信號,達到改善症狀,提高患者生活治療的目的。
「磁共振引導立體定向神經核團毀損術」,該手術適用於症狀局限於一側或一側症狀相對較重,經藥物治療無效或難於忍受藥物副作用的患者。手術可精準定位腦深部神經核團,手術痛苦小、恢復快、安全性高、費用低,為廣大患者所接受。
「腦起搏器(DBS)術」,又叫腦深部電刺激術,將微電極植入腦內,刺激腦內控制運動的相關神經核團,抑制異常神經信號。手術後,患者帕金森症狀明顯得到改善,並減輕服用藥物產生的運動症狀波動和異動。適用於單側或雙側, 疾病中後期,震顫、強直、姿勢反射障礙以及藥物治療失敗或出現不能耐受的副作用的患者,是治療中晚期帕金森病比較好的方法,具有可調節、可逆、可體驗、可同期進行雙側手術等優勢。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guikequan@hmk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