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身體出現這5大信號,警惕腸癌
25周歲的張先生,這幾天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最近常常腹痛、拉稀的他,竟在南京市第二醫院肝膽胰外科被查出患有腸癌。
25歲小夥腹痛拉稀,竟患上腸癌
10天前的一個上午,作為司機的張先生陪著老闆來南京市第二醫院找肝膽胰外科主任醫師顧愛東諮詢,諮詢結束,張先生順便跟顧主任提了句:「主任,我最近老是腹瀉,大便稀,您看是什麼原因?」顧主任問:「多長時間了?」「清明節期間吧,突然有點腹痛,大便稀,想著是吃壞了肚子,吃了點藥好像也沒有好轉。應該是腹瀉吧?」顧主任看了看他,說:「保險起見,你還是做個腸鏡檢查一下吧。」張先生還有點不以為然,不想做,因為老闆和顧主任是好朋友,說:「你還是聽從醫生的建議吧。」
腸鏡結果一出來,大家都大為驚訝,距肛門65cm見一菜花樣隆起新生物,侵及四壁、管壁僵硬、管腔狹窄;病理提示結腸印戒細胞癌。顧主任立即向患者及家屬交代病情的嚴重性,並安排住院,經過充分準備,很快為張先生實施結腸癌根治性手術(微創),將腫瘤完整切除。
身體出現5大信號,警惕腸癌
顧主任介紹,結直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是全球範圍內三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中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其中尤以45歲以上患者居多,佔到了總患病人群的93.5%,但近年來年輕人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像腹痛、大便隱血等這些都是結直腸癌(俗稱大腸癌)給我們身體發出的警告。有這5大信號,警惕結直腸癌:
1、長時間腹部隱隱作痛:由於腸道功能紊亂,或者腸道梗阻而致。部位多集中在中下腹部,多為隱痛或脹痛,還有漸漸加重的趨勢。
2、大便隱血:便血原因主要為大便與腫瘤表面摩擦所致。大便裡帶有血跡,血色多呈鮮紅色或暗紅色,且往往是血便分離。血量較多時,可見大便呈棕紅色、果醬樣。
3、貧血:腫瘤生長需要大量血液供應。所以隨著腫瘤的逐漸增長,病人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貧血,但不是貧血越重病人越晚期。部分右側結腸癌病人往往首先出現不明原因的貧血、乏力、疲勞症狀。
4、便形改變:正常大便條呈圓柱形,垂直從肛門排出,如果有大腸癌的癌腫突出在直腸腔內,壓迫糞便,則排出的大便條往往變細,變形,呈扁形,有時變形的大便條上還附著有一絲絲血痕。
5、大便習慣改變:早期可出現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隨著腫瘤持續增長,導致腸腔狹窄出現進行性便秘。直腸癌患者除了便頻外,還有排便不盡感,最初發生在清晨起床後,逐漸增多,每日數次或10多次,甚至夜間也大便數次。
腸癌發病與高脂肪高鹽食物有關
顧主任提醒,像所有惡性腫瘤一樣,結直腸癌並不是一天長成的。若結直腸癌在早期階段被發現,並及時治療,就可以直接預防腸癌的發生。當然,對於病因的一級預防,是我們預防結腸癌發生的首要措施。
注意飲食:1、高脂肪類食物,包括肥肉,油炸食品,動物油等,這些食物中含有高膽固醇,長期攝入,會導致腸道不堪重負,也容易引起便秘,增加了糞便中致癌物與腸黏膜接觸的機會。2、燻烤類食物,這些食物中含有苯並芘,2012年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為一類致癌原,長期攝入,會增加大腸癌的發病風險。3、高鹽食品,特別是高鹽醃製的食品,裡面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不僅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還會增加胃癌的風險。4、缺少膳食纖維的食品,膳食纖維能夠降低腸癌的發病風險,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富含纖維的食品能促進腸蠕動,有效預防便秘的發生,一般新鮮蔬菜和水果中富含膳食纖維。
大腸癌是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與飲食因素密切相關,如果一個人長期吃高脂肪類食物,而很少進食新鮮蔬菜和水果,那麼隨著時間的延長,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就會增加。診斷大腸癌,腸鏡是最佳選擇方式,事實上,腸鏡還能發現早期大腸癌,也就是大腸腺瘤性息肉,並可通過腸鏡,直接進行息肉切除,避免了外科手術的創傷,可以說是預防大腸癌的最經濟方式。
顧主任提醒說,不要因為年輕就忽視身體發出的信號,年輕人要注意健康飲食、規律飲食,多運動,像張先生,工作方面坐的多,動的少,喜歡和朋友們吃夜宵、燒烤,不規律的生活也是導致他罹患結腸癌的一個重要原因。
結直腸癌容易找上這些人,這些高危人群要小心:
1、45歲以上:隨著年齡的增加,各種致病因素對結腸黏膜的刺激的時間也隨之增加,大多數患者的發病率在50歲以後。近年來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45歲以上人群要當心。
2、有結直腸癌家族史:如果一個家庭成員,如父母,患了大腸癌,他患此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群高8倍。
3、有結腸炎史:某些結腸疾病,如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可能會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生率。他們患結腸癌的風險是普通人的30倍。
4、曾患結直腸息肉:息肉最容易發展成大腸癌,如絨毛狀腺瘤息肉更容易發展成癌症,惡性的機率約為25%。
5、遺傳背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癌,通常是因為這些患者中相應的基因突變,不僅發病率明顯增高,而且發病年齡提前。
高危人群:建議40歲左右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平均3-5年複查一次。若發現腺瘤或者惡變的息肉應及時切除,並持續三年每年複查。非高危人群:建議50歲以上都應該做一次腸鏡檢查,若沒問題,以後每10年進行一次。(陳威 魏林玲 蔡蘊琦)
(責編:唐璐璐、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