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我都沒啥感覺,怎麼查出來就是直腸癌呀?」日前,在麗水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大廳,來自水閣的老趙一拿到檢驗單頓時癱坐在椅子上。老趙今年61歲,平常身體硬朗,沒有腹痛、便血、體重驟降、大便性狀改變等情況;他每天作息也很有規律,白天一般去地裡乾乾農活,或到村裡的老年活動室聊聊天、打打牌。
老趙前段時間到衛生院進行免費結腸癌初篩試驗時,發現大便隱血陽性,遂到麗水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進行結腸鏡檢查,結果顯示直腸距肛門5-10釐米處有巨大腫塊,活檢結果顯示為直腸癌。
麗水市二院消化內鏡中心主任陳光蘭告訴記者,在今年市衛生健康委和市財政局牽頭的「重點人群結直腸癌篩查」工作中,市二院消化內鏡中心篩查了569例,其中發現早期結腸癌7例,晚期結腸癌6例,約80%患者存在腸息肉現象。陳光蘭主任說,一般50歲後是腸癌的高發年齡段,對於普通人群來說,45歲以後就需要做高質量的腸鏡檢查。
麗水市二院消化內鏡中心主任陳光蘭
發病率不斷提升
發病群體逐漸年輕化
結腸癌和直腸癌統稱為大腸癌。結直腸癌是世界上僅次於肺癌和乳腺癌的第三大常見腫瘤。根據今年浙江省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2019年浙江省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數為2.3萬,佔所有癌症發病數的10.61%,位居癌症發病順位第3位;結直腸癌死亡病例數為0.9萬,佔所有癌症死亡數的9.54%,位居癌症死亡順位第4位。
發病率上升、發病群體年輕化,是浙江省結直腸癌的現狀。浙江省癌症中心數據顯示,我省結直腸癌平均發病年齡從原來的60歲左右,降到現在的45歲左右,比國外提早10年。
大腸癌是發生於大腸的癌變,大腸即遠端消化道,長度約2米,主要作用為吸收水分和電解質,細菌含量較高。大腸黏膜長時間與細菌毒素、糞便接觸,在致癌因素誘發下腸黏膜易發生突變、增生、息肉,最終出現癌腫導致大腸癌的發生。大腸可分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癌腫可發生於任何部位。長期進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可使發病率增加。
目前,結直腸癌篩查的手段主要包括:糞便隱血檢查,DNA基因檢測和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仍然是結直腸癌篩查的金標準。專家們普遍認為,隨著現在結直腸癌發病的年輕化,四五十歲開始就可以每隔3-5年做一次腸鏡檢查。對於有結直腸癌家族史的人,可以更早開始腸鏡篩查,把時間節點提早到三十歲,甚至二十歲。篩查可以在早期發現結直腸癌,早期結直腸癌治癒的機會很大。從第一個異常細胞生長為息肉開始,通常需要大約10-15年的時間才能發展成結直腸癌。通過定期篩查,可以發現大多數息肉、腺瘤並將其去除,這樣就能阻止它們進一步發展成癌症。
因此,陳光蘭主任建議,一旦出現便血、粘液血便、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貧血或體重下降等報警症狀,應儘早進行腸鏡檢查。由於40%結直腸癌無明顯報警症狀,建議45-50歲以上都做一次腸鏡檢查。
麗水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專家組正在進行結腸鏡檢查。
危險因素多病因複雜
早篩查可以提高早期診斷率
陳光蘭主任表示,大腸癌危險因素多種多樣,病因複雜,不易開展病因預防,但通過篩查可以立竿見影地提高早期診斷率,降低死亡率。
直腸指診和腸鏡是篩查大腸癌最重要的兩項檢查。儘管糞便隱血試驗價廉,易操作,但僅有50%的大腸癌和30%大腸息肉糞便隱血試驗陽性;例如痔瘡、胃潰瘍、小腸出血都可能會導致陽性,進食動物血、內臟及服用鐵劑都會引起糞便隱血試驗假陽性,因而糞便隱血試驗的準確性不是非常高。如果反覆數次檢測都是陽性,則一定要進一步腸鏡檢查。
有些上了年紀的患者很怕做腸鏡,覺得不打麻藥怕疼,打了全身麻醉怕大腦有影響,其實,全身麻醉的麻醉用藥對大腦的影響只相當於一顆安眠藥。
從臨床上而言,陳光蘭推薦全身麻醉無痛腸鏡,除了舒適之外,全身麻醉無痛結腸鏡檢查時患者沒有疼痛等痛苦,而且血壓會適當地降低,同時有心電監護、血壓監測,有任何情況可以及時發現並搶救,比起做普通的結腸鏡檢查安全很多。做結腸鏡檢查時發現腸息肉,全身麻醉狀態下可以直接摘除,避免再次痛苦。
預防結直腸癌
這些細節要注意
如何預防結直腸癌?如何做到早發現、早診斷?陳光蘭主任建議大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當出現相應症狀時一定要到醫院進行專業檢查,及早排除患腸癌的可能。
在日常生活方面,要做到生活有規律,不要熬夜,保證充分的睡眠時間。同時,注意飲食結構,減少脂肪類食物的攝入,這裡包括動物油和植物油。以魚、禽、瘦肉、低脂奶製品,代替動物油過多的肉食。增加綠色葉類和根類蔬菜、水果的攝入,多吃澱粉和纖維多的食物,比如芹菜、燕麥等富含纖維素。
除了食物類型,烹調習慣也很重要,比如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少吃燒烤食物、醃燻食物,不吃發黴食物,多吃新鮮食物。口味不要過於辣和鹹,而要以清淡、少鹽為好。
對於便血、痔瘡等情況,要引起充分重視。飲食起居不規律、運動少,很多年輕人受痔瘡困擾。但千萬別覺得沒什麼,如果伴有反覆的便血,尤其血呈暗紅色,混雜在糞便裡面,更要警惕,及時去醫院就診。
在臨床上,腹痛+貧血可能是「結直腸癌」的預警「信號」。部分右半結腸腫瘤病人,肉眼上並無大便出血症狀,可以表現為反覆的腹部隱痛、乏力。這時就要警惕,如果還有不明原因的貧血,更要重視。
作為日常的預防手段之一,大家可以注意觀察大便的形狀。正常人每天大便規律成形,反覆的便秘或腹瀉要重視。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持續時間較長,需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是否有腸道腫瘤的可能性。糞便性狀規則也是人腸道功能正常的一種標誌,如果有一段時間出現大便變細,甚至大便有凹槽,儘早去醫院就診。
陳光蘭主任說,很重要的一點,普通人群45歲以後就需要做腸鏡檢查。
來源:處州晚報 記者 吳啟珍 通訊員 馬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