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放:
患者,男性,45歲,因食川菜四五個小時後腹痛、腹瀉,拉水樣便來我院急診,大便常規檢測示白細胞(++),隱血陽性,初步診斷是急性腸胃炎,隨後做消炎、抗菌、補液等相應的處理,患者症狀緩解後回家,囑患者第二天來複查,一天後患者來複查大便,顯示白細胞陰性,但是隱血仍然陽性,醫生告知炎症已經控制,但隱血陽性說明還是有問題,並建議做進一步檢查,患者自認為身體健康,炎症減退就沒有問題了,拒絕做其他檢查,回家去了。十多天後患者再次就診,述說大便依然呈暗黑色,有裡急後重感,有時隱約可見血液,且體重下降l公斤,再次做大便隱血檢查,結果仍然陽性,患者訴無腹痛,無消化不良,此時醫生堅持為其進一步做檢查:腫瘤標誌物CAl99、AFP、CEA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結腸鏡提示為結腸癌,後經手術取結腸組織病理檢查,證實為結腸癌。
浙江省寧波市第六醫院王福斌解析:
檢驗人員必須重視大便常規檢測,不能因為大便髒、臭而忽視大便的檢查。一般人群對大便檢測並不重視,尤其是對於一些無顯性出血的患者,一般沒有其他臨床症狀也不會到醫院做檢查,往往是因為其他原因導致腹瀉、腹痛等胃腸道症狀後在做其他檢查的時候發現隱藏病情的情況比較多。所以臨床醫生在發現大便無原因的隱血試驗陽性的時侯,應積極尋找原因,尋找出血的原因和部位,從而避免大量的失血或慢性失血所致貧血的發生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同時也可及早發現腫瘤等惡性疾病。當然也要排除由於食用動物肝臟、肉類等導致的假陽性的可能。
糞便的取材對大便隱血檢測十分關鍵,取材不正確即使有出血也可能會被漏診,故應對做大便檢查的患者進行宣教,告知如何留取標本,一般要求取蠶豆米大小且有異常性狀、尤其是有黏液、顏色異常處的大便,並盛放在檢驗科提供的專用的塑料容器中,不提倡用紙盒送檢,因紙盒送檢大便標本會導致水分被吸收,大便乾結,影響檢驗結果。
大便隱血是診斷消化道出血的常規項目,對消化道腫瘤的篩查是非常敏感的項目之一,一般消化道癌症隱血試驗陽性率可達90%且呈持續性陽性,對早期發現消化道惡性腫瘤有重要價值,也能對消化系統其他疾病的診斷提供有力證據。
本欄目歡迎各地檢驗科工作人員踴躍投稿,郵箱:swzhang@stimes.cn。
《科學時報》 (2011-2-25 B3 檢驗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