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患者下肢僵直常伴有陣發性痙攣,行走時可伴有足趾痙攣並伴有疼痛。腰背部疼痛的患者常伴有屈背樣站立姿勢,當站直或躺下後,疼痛緩解;坐位背部前傾常更加明顯,伴有疼痛加劇,這反映出身體姿勢和肌肉僵直是疼痛的主要原因,還可以表現為頸肩部疼痛、頭痛、手臂酸痛。
治療帕金森病肌肉僵直引起的疼痛時,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藥常常療效欠佳;在應用左旋多巴改善運動症狀的同時,多數患者的疼痛常常會隨肌肉張力的降低而緩解。
在用藥的後期,少數患者在左旋多巴起效的高峰期,反而會出現下肢,尤其是足趾的痙攣性疼痛。這種情況下,減少左旋多巴單次劑量而增加給藥次數,或者增加多巴胺受體激動劑,一般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嚴重時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專家介紹,對于震顫型帕金森病,如果老人出現手腳震顫,往往會引起家人注意,而帶其就醫。疾病能及時得到積極有效治療。而對於僵直型帕金森患者而言,經常會延誤病情。主要是由於肢體的僵硬外人無法看見,往往被忽視。
一般來講,在病情初期患者會感覺肢體活動不靈活,不愛運動,頸肩部肌肉酸痛。經常認為是老年化的一種表現,有的患者甚至因頸部肌肉僵直酸痛而去骨科就診,久治而未得到改善。
帕金森病患者長期僵直對身體的危害
1、肢體和軀體失去了柔軟性,變得很僵硬。
2、早期多自一側肢體開始。初期感到某一肢運動不靈活,有僵硬感,並逐漸加重,出現運動遲緩、甚至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動作都有困難。
3、頸肩部、手臂或腿部酸痛。
4、肢體攣縮,畸形
肢體攣縮,畸形,關節僵硬等主要見於本病的晚期,故對早,中期病人應鼓勵其多運動,為晚期病人多做被動活動。
5、導致消化系統併發症的發生。
表現為:營養障礙和水電解質紊亂,與吞咽困難,飲食減少,液體補充不足有關,吞咽困難是因為咽部肌肉的協調動作發生障礙,進食過快則可導致噎塞和嗆咳,小腸運動功能不良,便秘,其高發生率(50%~67%)和頑固性給病人帶來痛苦,消化系統的各種併發症有其相同的病理生理基礎,都是由於胃腸平滑肌過度緊張,運動緩慢,相互協調不良所致。
帕金森手術治療的方式有兩種
一是微創數位化腦立體定向下神經調控術或DBS植入,二是精準定位下的大腦神經核團毀損術。
兩者的適應證不同,利弊分明。毀損術主要適用於有單側症狀的患者,醫療開支比較經濟;腦深部電刺激術主要適用於雙側症狀的患者,效果可逆且可調試,腦深部電刺激的電極植入帕金森病患者腦深部的基底節核團,目前常用的靶點為丘腦底核和蒼白球內側部,丘腦底核核團小,耗電量少,是最常用的靶點。
無論哪種手術,手術的成功與否取決於術前針對靶點核團的精準定位。專家介紹,患者術前要確認是否符合手術條件。符合手術條件的患者在術前獲取影像數據。需注意的是,安裝DBS後患者不能在有強磁場、高壓線、發動機等特殊環境下活動,避免幹擾電極正常工作。
術後大多數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狀會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震顫、僵直和遲緩改善的效果相對更好。專家提醒,術後患者仍需堅持藥物治療,藥物種類和用量明顯減少。同時術後患者情緒大為改觀,這也能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