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約200萬帕金森患者 張建國:DBS手術是最佳治療手段

2020-12-05 中國網財經

  開欄語:當前,我國醫療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以個性化醫療、基因組學醫療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基礎的精準醫療正在成為未來醫療的主要形態和目標。

  在此背景下,中國網財經醫藥頻道推出「中國好醫生——三甲醫院科室精英系列訪談」報導,通過專訪一線醫務工作人員的創新成果,推動國家加大對醫學科研的支持力度。此為系列報導第十四期。

  中國網財經9月7日訊(記者杜丁) 手抖、腳抖、行動遲緩,很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前期徵兆,目前中國約有200萬名帕金森病患者。北京天壇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張建國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腦深部電刺激術(俗稱DBS手術)是目前治療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最佳外科治療手段,但由於患者對該療法的知曉度還比較低,治療病人只有2、3萬人,存在很大的治療缺口。

  國內150家醫院開展DBS技術治療神經疾病

  據介紹,神經外科涵蓋的範圍很大,主治由於外傷導致的腦部、脊髓等神經系統的疾病,包括腦腫瘤、腦血管病、功能性疾病:癲癇、帕金森等。還有一些由車禍或者是外傷造成的顱腦損傷的患者和一些脊柱、脊髓的病變病人。

  張建國表示,早年我國在對神經外科疾病的認識上、手術技術上和先進儀器設備上,都與國外有很大的差距,隨著國力的增強,目前我國在神經外科領域的臨床應用研究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因為我們有更多的病人資源,建的病例比較多。在臨床應用方面應該說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他表示,特別是近年來,國產腦起搏器設備的研發和應用,使神經調控技術在國內有一個飛速發展,「從病人數量就能看出,2013年上市到目前已經完成了將近8000次植入量,而進口設備1998年引入中國以來,頭六年只完成了312例病人。」

  張建國是我國以VNS、DBS為代表的神經調控技術臨床應用領域中的領軍人物,他表示,我國在1998年就已經引進了神經調控技術,「實際上美國也是在1997年開始應用,應該說我們的起步並不算晚。」

  據了解,目前我國的神經調控技術主要以腦深部核團電刺激(DBS)、迷走神經刺激(VNS)為主。其中腦深部核團電刺激(DBS)技術在我國已經佔到了80%左右。張建國說,腦深部核團電刺激(DBS)技術目前主要治療的是帕金森病或者是肌張力障礙性疾病。以帕金森病為例,該技術一是可有效控制帕金森病的震顫、僵直、運動緩慢等運動功能症狀;二是減少口服藥物的劑量;三是能明顯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質量。

  「由於患者對該療法的知曉度不夠,對手術產生恐懼等原因,目前用該技術的患者只有2、3萬人。」張建國說,目前國內已經有150家醫院開展這項技術,但是面對200萬的帕金森患者,還存在很大的治療缺口。

  國產腦起搏器未來或將更加智能化

  2009年11月26日,首例清華腦起搏器手術在北京天壇醫院順利完成,標誌著我國自己研製的腦起搏器第一次植入了患者的體內。手術由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創始人之一王忠誠院長親自指揮,張建國教授操刀完成。

  2014年,北京天壇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全年累計植入腦起搏器(DBS)治療帕金森病患者達到500例次。同時,由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授牌頒發的全國首個「腦起搏器規範療法臨床推廣中心」也落戶天壇醫院神外八病房。國內頂尖專科——天壇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攜手科室專業團隊開創目前國際先進的帕金森病團隊診療模式。

  張建國表示,跟清華大學合作研發國產腦起搏器,是他一直研究的一個課題。2006年開始,他就和清華腦起搏器研發團隊在天壇醫院開展動物試驗,從兔子、豬一直做到猴子。張建國稱,目前的腦起搏器屬於微創手術,但還是對病人有創傷。未來的研究方向是使這個儀器更加智能化、小型化,使用起來更加安全有效、時間更持久。「未來發展方向就是患者不用腦起搏器。」

  出場人物:張建國,北京天壇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功能神經外科研究室主任;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功能神經外科學組主任委員等。

  特長立體定向及功能神經外科疾病:運動障礙病(帕金森病,肌張力障礙,扭轉痙攣,抽動症,舞蹈病等),癲癇,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等。

  1998年率先在國內開展第一例腦深部電刺激(DBS)手術治療帕金森病。在國際上首次採用丘腦底核電刺激治療遲發性肌張力障礙並獲得成功。

  中國好醫生——三甲醫院科室精英系列訪談

  本欄目由贊助呈現

  【第一期】協和醫院陳偉:全國30%—50%住院患者存在營養風險或營養不良

  【第二期】宣武醫院張毅:未來微創手術將替代開胸手術

  【第三期】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北京中醫醫院正在著力攻克其復發難題

  【第四期】銀屑病發病率逐年增高 清華長庚趙邑:我國正在研發前沿藥物

  【第五期】專家:耳鼻喉腫瘤大可不必「談癌色變」 及時就診能夠治癒

  【第六期】乳腺癌居中國女性腫瘤首位 專家:緩解壓力或能降低發病率

  【第七期】腦起搏器新技術將有望攻克阿爾茲海默症等疾病難題

  【第八期】我國自主研發「人工心臟」 或將打破國外壟斷局面

  【第九期】中國胰腺癌五年生存率不超5% 專家:早診不及時耽誤治療

  【第十期】我國瓣膜疾病構成中 風溼性心臟病佔第一位

  【第十一期】40位心臟專家匯聚「醫生集團」「1+n」模式探索多點執業

  【第十二期】中國50%的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和腎病死因源於高血壓

  【第十三期】李憲倫:冠心病、高血壓和中風成為中國三大「心病」

(責任編輯:杜丁)

相關焦點

  • 患者的福音!幹細胞成為治療帕金森的關鍵
    帕金森小科普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主要影響中老年人,多在60歲以後發病。其症狀表現為靜止時手、頭或嘴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導致生活不能自理。全世界約有500萬患者正在受著帕金森病的困擾,近幾年,帕金森患者也趨於年輕化,「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佔據總患者人數的10%左右。
  • 帕金森病治療莫錯過最佳時機—新聞—科學網
    相關調查發現,超過九成公眾不了解帕金森病,更不知道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療手段,甚至連60%以上的非神經內外科醫師對疾病及腦起搏器外科手術療法不了解。 「我們希望能通過『擁抱鬱金香』項目提高大眾對帕金森病的認知度,提高帕金森病專業醫師的診療水平,更好地為患者提供長程的疾病管理方案。」
  • 三亞中心醫院成功為帕金森患者實施腦起搏器(DBS)手術
    三亞中心醫院(海南省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團隊在為帕金森患者實施了腦深部電刺激術(DBS)後,患者抖個不停的肢體停止了震顫,四肢僵硬的肌肉也松馳了,身體活動變得協調起來,站起來就能自由行走了!這個手術解除了邢先生14年之久的帕金森困擾。
  • DBS發展史:帕金森病神經外科手術重要的選擇
    在過去的30年裡,隨著神經外科、電生理學和神經影像學的進步,逐漸出現了帕金森病的新療法。 由於技術的改進和對帕金森病病理生理學理解的不斷加深,針對帕金森病患者新的藥物和神經外科治療方法不斷湧現。
  • JMT-治療帕金森病——DBS療法(腦起搏器)|脈衝發生器|帕金森病|...
    與永久性的不可調節和不可逆的損傷大腦的一些治療方法(燒灼或放療)不同,DBS並不破壞大腦結構,可以允許今後的進一步治療。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性退行性疾病,因為大腦黑質細胞數量衰減,神經遞質紊亂,神經信號傳導異常,導致帕金森各種症狀的發生。
  • 齊魯醫院李衛國團隊開展DBS日間/加速康復外科手術治帕金森病
    對患者進行了院外術前評估,心電圖、胸部CT及實驗室檢查排除手術禁忌,患者符合帕金森病診斷標準且無排除標準及警示徵,目前H-Y分期均在2.5-4期,藥物治療已出現明顯的運動併發症,左旋多巴衝擊試驗MDS-UPDRS-III評分改善率均大於30%,符合腦深部電極植入術治療帕金森病手術指徵。
  • 帕金森治療有多選項 過了藥物「蜜月期」還有手術「黃金期」
    帕金森是老年人常見病,目前發病原因不明,治療方法以藥物為主導,當藥物治療過了「蜜月期」,安裝腦深部刺激器(俗稱「腦起搏器」),可以彌補藥物治療的短板,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清華長庚醫院副院長王勁說,受限於多種客觀原因,這種外科手術尚未在有需求的帕金森病患中普及。
  • 每個帕金森病患者都會出現運動併發症?不治療可行嗎?
    到目前200多年以來,人類對帕金森病的探索從未停止過。在還沒有出現有效治療的方法前,患者的預後是非常差的,部分患者一兩年就殘疾了,日常生活能力非常差;3到5年以後生活自理能力就會完全喪失;據國外的統計,患者從發病到去世平均是5到7年。
  • 治療帕金森 五學科專家放「新招」
    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是表現為肢體震顫、僵硬、動作遲緩等症狀的一種神經退行變性疾病。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為1.7%。昨天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康復科、麻醉科和核醫學科組成的帕金森病協作組,聯合放出帕金森病綜合診療的「新招」和「大招」,幫患者穩住「震顫的生活」、早期診斷和優化治療。
  • 帕金森患者的福音?探秘腦深部電刺激術DBS(下)|醫療產品技術專欄
    品馳是專業從事腦起搏器、迷走神經刺激器、脊髓刺激器、骶神經刺激器等系列化神經調控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致力於為廣大帕金森病、癲癇、疼痛、尿失禁等功能神經疾病患者提供先進的治療手段。是目前國內腦起搏器行業的先行者,也是國內研發和生產DBS刺激系統具有代表性的公司。
  • 越來越多帕金森患者受益
    本報訊(記者 陳鑫龍) 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從2014年在雲南率先開展植入腦起搏器(DBS)手術以來,目前已完成200餘例手術,開展此類手術數量省內領先。目前,國產和進口的腦起搏器已納入省市醫保,緩解了患者及家屬的經濟負擔,讓越來越多帕金森患者受益。    「國內權威機構統計,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帕金森病的發病率為1.7%。
  • 帕金森病可控 華西醫院專家:治療是關鍵
    7月30日,華西醫院神經外科開展了DBS手術大揭秘暨帕金森病患者關愛義診活動。  活動現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商慧芳教授首先講解了帕金森病的相關信息,隨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李鵬副教授,對治療帕金森病的DBS手術相關問題做出了全面解答。現場的帕金森病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也對教授們提出了關於疾病的問題。最後,教授們在活動現場開展義診活動,和病患面對面普及知識,解疑答惑。
  • 醫生提示:帕金森症候群或導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診治手段需了解
    4、吞咽困難帕金森綜合症的晚期其實也會出現明顯吞咽困難等症狀,所以也會導致手術的治療存在一定難度,另外也可能會伴有言語障礙,如果發現自己突然說話表達不清楚又或者節奏比較單調,這也應該引起重視,或許是因為疾病所造成。(二)綜合檢查1、體格檢查對於帕金森早期患者來說,首先需要進行體格檢查,這也是最常規的檢查方法之一。
  • 帕金森患者接受首次幹細胞治療後病情好轉
    本文轉自:博雅幹細胞近日,美國每日健康新聞(HealthDay News)報導了「帕金森患者接受首次幹細胞治療後病情好轉」的案例。科學家首次用帕金森患者自己的皮膚細胞來治療這種疾病,將皮膚細胞改造成關鍵的腦細胞,這中間起到關鍵作用的是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
  • 上海德濟醫院龔德山:機器人輔助DBS手術治療難治性癲癇的經驗
    近日,就機器人輔助DBS手術治療難治性癲癇等相關話題,上海德濟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龔德山接受了神外前沿新媒體專訪,分享了用STN和ANT-DBS手術治療難治性癲癇的案例,而對有些特色患者先期做SEEG電極,後期做ANT-DBS獲得良好治療效果。
  • 蚌埠利用5G遠程技術,治療帕金森綜合症的手術!
    6月14日上午,一名帕金森綜合症患者在蚌埠市第三人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手術室,接受了來自千裡之外的解放軍總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專家實施的5G遠程操控手術,這是全國首例利用5G技術,遠程操控術中腦電圖和微電極記錄系統,治療帕金森綜合症的手術。
  • 約50%的帕金森氏病患者會抑鬱,如何治療?
    隨著神經病理學及神經影像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臨床觀察已經證實帕金森患者還存在非運動症狀,包括抑鬱、睡眠障礙、認知影響等。與運動症狀相比,它們的存在更隱匿,發生更早、危害更大,是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更為主要的原因。抑鬱是帕金森病非常常見的非運動症狀之一,嚴重影響患者情緒和生活。但是在臨床工作中,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鬱卻很少被診斷,更難以做到規範有效地治療。
  • 滬帕金森病患者生存率高 太極拳等運動能改善病情
    【新民網·最新報導】調查顯示,上海帕金森病患者的生存率和健康人群無明顯差異,而儘早發現疾病,在藥物或手術治療的同時,科學合理進行健康管理,能切實改善帕金森患者的愈後。在第20個世界帕金森病日前夕,瑞金醫院多學科聯合於今天(4月5日)舉辦了主題為「綜合治療,品質生活」的帕金森病患者關愛活動。專家表示,太極拳等科學運動能有效抗擊帕金森病。
  • 嗅覺失靈動作變慢快去篩查帕金森病,帕金森病的症狀及治療關鍵點
    「我母親最近幾年動作越來越慢,嗅覺還失靈了,沒想到她這是得了帕金森病。」11月4日,李女士將母親趙阿姨送到醫院治療。65歲以上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約為1.7%。帕金森病的突出表現為抖、慢、僵,患者的運動速度和幅度下降,行為動作受到很大限制。目前我國帕金森病的早期就診率較低,誤診率較高。
  • 日本首次利用iPS細胞治療人類帕金森病
    新華社東京11月9日電(記者華義)日本京都大學9日宣布,該校研究人員已經開展了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試驗,向一名患者腦部移植了由iPS細胞培養的神經祖細胞。這種療法在全球尚屬首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