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討會圓滿閉幕!
自噬已經被發現在神經變性疾病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在阿爾茨海默氏症病人的腦中,大量β-澱粉樣蛋白在白噬泡中堆積,說明細胞自噬與該病的發病機理有關。對另一種主要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來說,自噬同樣重要。細胞自噬與帕金森氏症發病機理之間的關聯體現在PINK1蛋白。
-
帕金森氏症機制之新見解
帕金森病,以前也被稱為搖晃麻痺,是影響運動和神經系統的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目前,全球約有410萬人患有帕金森氏症,僅在德國就有30多萬人受到影響。這種疾病的典型症狀是緩慢的運動,僵硬,頻繁的搖晃和逐漸駝背。其原因是大腦中神經細胞的持續死亡,這些中樞神經細胞產生信使物質多巴胺。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研究導致產生多巴胺的神經細胞損失的機制。
-
帕金森氏症可能是腸道微生物「惹的禍」
新華社華盛頓12月3日電(記者林小春) 帕金森氏症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但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
-
【Nature子刊】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
導言:帕金森氏病(PD)影響全球600多萬人,是世界範圍內第二大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雖然帕金森氏病的確切病因仍然未知,但近年來,科學家已經證實了其病理學中的多種分子機制。近期,有研究人員發現了帕金森氏病患者體內星形膠質細胞的特殊代謝變化。星形膠質細胞(Astroglia),是哺乳動物腦內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細胞,也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
-
十大症狀辨別帕金森氏症,生活飲食與復健改善生活
檢驗報告出爐後,醫生診斷出王伯伯是患了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那是什麼?他身體狀況一向良好,怎會突然得病呢?」王阿姨不解。1為什麼會出現帕金森氏症?我們先來了解一個叫做「黑質」的區塊。多數帕金森氏症患者在50歲以後發作,平均年齡是60歲,40歲以前發病的稱為早髮型帕金森氏症,較為少見。另外,男性比女性患病的機會稍高一點。
-
Frontiers最新綜述:帕金森病中的線粒體穩態和信號轉導
帕金森病(PD)的主要病理改變是黑質緻密部多巴胺能神經元進行性丟失並伴有紋狀體內多巴胺水平的下降。已有的研究顯示,PD 的發病機制可能是線粒體功能障礙。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機體通常通過線粒體自噬清除功能障礙的線粒體、降低氧化應激水平、防止細胞死亡。
-
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究進展
自噬已經被發現在神經變性疾病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在阿爾茨海默氏症病人的腦中,大量β-澱粉樣蛋白在白噬泡中堆積,說明細胞自噬與該病的發病機理有關。研究發現,AD病人腦細胞中Beclinl表達水平降低, 這可能影響自噬體的形成。在阿爾茨海默氏症疾病模型的轉基因小鼠中提高Beclinl的表達會減少β-澱粉樣蛋白的形成。
-
化療中使用的強效藥物可減輕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幻覺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一項世界首例雙盲臨床試驗將調查一種用於治療化療患者噁心的強效藥物是否能緩解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幻覺。 帕金森氏症英國公司是歐洲最大的帕金森氏症研究慈善機構,該公司正與倫敦大學學院合作,投資100萬英鎊進行一期開創性的二期臨床試驗,以探索昂丹西酮(ondansetron)藥物對幻覺是否安全有效。 目前,英國有14.5萬帕金森病患者,其中75%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會出現視覺幻覺。
-
基因療法治療帕金森氏症再添新研究:抑制PTB可促進神經元生成,替換損傷細胞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目前還未完全清楚病因。其中,帕金森氏症早期運動症狀主要是由於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死亡,患者相關腦區多巴胺不足造成的。據世界帕金森協會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共有 570 萬帕金森患者,其中中國患病人數約 270 萬,年增新發患者 10 萬。
-
割了患帕金森氏症風險變高
帕金森氏症是無法治癒的神經系統疾病,全球患者逾1000萬;美國每年約30萬人割除盲腸,最新研究表明,其中近2800人可能罹患帕金森氏症。研究人員分析了6220萬人的資料,發現其中48萬8190人割除了盲腸;而割除者中的4470人後來患上帕金森氏症,比重近1%;但在沒有割除盲腸的6170萬人中,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比重僅為0.29%。
-
原來帕金森氏症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兩種
近日《Brain》上發表了一項重大研究:帕金森氏症其實是兩種疾病,根據α-突觸核蛋白聚集體的不同起源,可以分為腦優先型(自上而下)和身體優先型(自下而上)。帕金森氏症的特徵是存在異常的神經內α-突觸核蛋白聚集體,它可能以一種類似朊病毒的方式在細胞間傳播。
-
帕金森氏症早期症狀有什麼?如何治療效果好?
帕金森氏症其實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帕金森病變,該疾病在出現之後,即便發展到晚期,本身也不會直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僅僅是在患者長期處於臥床狀態之後所引發的一系列的併發症或是感染方面的問題,可能會影響到患者的壽命。
-
Devell Cell:科學家揭示細胞中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2019年5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線粒體損傷時,其就會通過向細胞蛋白發送信號促其降解的方式來避免進一步出問題,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Developmental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斯陸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胞誘發上述過程的分子機制,即線粒體自噬過程(mitophagy),在攜帶破碎線粒體的細胞中,兩種名為
-
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異常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 收錄於話題#Nature4個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Cathy導言:帕金森氏病(PD)影響全球600多萬人,是世界範圍內第二大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
ADP/ATP轉位酶可促進線粒體自噬
ADP/ATP轉位酶可促進線粒體自噬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7 14:10:48 近日,美國賓州大學Zoltan Arany及其研究小組發現ADP/ATP轉位酶促進線粒體自噬但不依賴於其酶活。
-
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症中可能缺少的神經化學信號
西北大學的兩位神經科學家首先發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將多巴胺傳遞到負責運動和學習/獎勵行為的重要大腦區域,從而確定了帕金森氏病中可能缺少的神經化學信號。我們的發現可能會幫助回答有關帕金森氏病和其他神經系統奧秘的許多問題。」溫伯格藝術與科學學院神經生物學助理教授多貝克(Dombeck)與博士後研究員馬克·豪(Mark Howe)進行了這項研究。這些發現為理解多巴胺系統在運動控制和學習/獎勵中的作用以及多巴胺系統功能障礙如何導致一系列神經系統疾病提供了新的框架。
-
探針檢測破壞性線粒體
裡肯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多功能探針,可以精確地檢測出有缺陷的線粒體(細胞的動力室)的程序性破壞。他們用它來證明,在患有類似帕金森氏症的老鼠身上,多巴胺產生神經元受損的線粒體無法被破壞。 出國看病機構和生元了解到線粒體是一種細胞器,它產生我們細胞所需的大部分化學能量。
-
日本首次用iPS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症—新聞—科學網
-
自噬抑制線粒體DNA對輻射的反應
自噬抑制線粒體DNA對輻射的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4 21:21:13 美國桑德拉和愛德華·邁耶癌症中心Lorenzo Galluzzi研究團隊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福州大學楊宇豐團隊揭示PINK1 /TUFm雙向調控線粒體自噬的機制
在題為」Paradoxical Mitophagy Regulation by PINK1 and TUFm」的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闡明了一種由PINK1及其新激酶底物TUFm所介導的線粒體自噬調控新途徑,為線粒體自噬和線粒體自噬相關疾病提供了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