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究進展

2020-12-01 生物谷

2014年11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自噬(autophagy)是繼凋亡(apoptosis)之後,生命科學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近年來,自噬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成為許多科學家和各種研究基金重點關注的研究方向。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准的與自噬相關的項目接近300個。但是,有關自噬性細胞死亡和存活在疾病中的作用仍然存在爭議。圍繞自噬細胞與轉化醫學當前的研究進展,生物谷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樂衛東教授進行了相關採訪。

生物谷:樂教授此次演講圍繞"自噬異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進展",可否介紹下該領域目前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研究成果?

樂教授:自噬是細胞的一個重要生物學功能。細胞通過對自噬底物的識別、自噬囊泡的形成,再經過與溶酶體的融合,清除老化細胞器以及降解長周期蛋白和異常積聚蛋白。因此,自噬在蛋白質的代謝、細胞器更新以及組織發育中有著重要作用,其功能調控直接參與了機體對細胞穩態的維持和對疾病的抵抗。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自噬與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如心血管病、腫瘤、炎症和免疫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特別是對於神經退行性疾病,大多數成人神經退行性疾病共同病理特徵是神經元內存在易聚集蛋白,如突變的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澱粉樣前體蛋白、Tau蛋白、Huntingtin蛋白等,它們對神經元產生毒性作用,最終導致神經元的死亡而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

自噬已經被發現在神經變性疾病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在阿爾茨海默氏症病人的腦中,大量β-澱粉樣蛋白在白噬泡中堆積,說明細胞自噬與該病的發病機理有關。研究發現,AD病人腦細胞中Beclinl表達水平降低, 這可能影響自噬體的形成。在阿爾茨海默氏症疾病模型的轉基因小鼠中提高Beclinl的表達會減少β-澱粉樣蛋白的形成。最近研究發現Atg7基因缺失與神經元中磷酸化的Tau蛋白堆積、神經退行性病變有重要關係。刺激mTOR非依賴性細胞自噬能避免tau突變的轉基因小鼠出現神經退化現象。

對另一種主要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來說,自噬同樣重要。細胞自噬與帕金森氏症發病機理之間的關聯體現在PINK1蛋白。正常的PINK1蛋白與Beclinl相互作用,是細胞自噬的正調控因子,過表達PINK1顯著提高基礎和飢餓誘導的細胞自噬水平。而突變體的PINK1蛋白顯著降低細胞自噬的能力。

最近研究表明,在小鼠腦黑質緻密區、中腦和後腦部分區域條件性敲除多巴胺神經元細胞中Atg7基因,小鼠表現出帕金森氏症特徵,如腦細胞中出現α-Synuclein的聚集體和泛素化蛋白聚集體,多巴胺能神經元喪失等。另一個與帕金森氏症相關的關鍵蛋白是Parkin蛋白,Parkin蛋白具有泛素連接酶E3的作用, 它與PINK1相互作用啟動細胞自噬途徑,清除失去功能的線粒體。

另外,我們研究團隊最新的研究發現,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發生與運動神經元內自噬通量異常密切相關,mTOR非依賴自噬激活劑海藻糖能夠通過促進自噬小體與溶酶體的融合,加速聚集狀蛋白質的降解,從而保護運動神經元的存活,延緩疾病的發生發展。同時,研究發現海藻糖還具有保護線粒體功能,延緩ALS骨骼肌的退化,對抗凋亡發生等多種神經保護作用。這些研究結果對以胞內蛋白聚集為特徵的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PD、AD以及ALS的研究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生物谷: 該研究成果對人類疾病治療具有怎樣的意義?

樂教授:如前所述,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胞內異常蛋白聚集以及自噬功能的失調密切相關。細胞內蛋白質聚集體的清除有2條途徑:其一是泛素-蛋白酶體途徑,另一個是細胞自噬-溶酶體途徑。多數蛋白質聚集體形成的分子結構很大,很難進入蛋白酶體的桶狀結構,因此,細胞自噬是清除它們的唯一途徑。某些突變型蛋白如Prion、Huntingtin等更是高度依賴細胞自噬清除。一旦這些清除途徑出現障礙,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研究細胞自噬與疾病的關係,不僅僅能夠讓我們了解疾病的發生機制,更有助於醫藥工作者開發相應的疾病治療藥物,並應用於臨床,最終造福人類。自噬領域的研究發現在醫學領域的重要意義不亞於"細胞凋亡"的發現,並很可能成為今後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的有力競爭者。

生物谷: 該研究領域目前臨床轉化應用情況?

樂教授:近年來,自噬研究得到了國內外科學家的廣泛重視,與自噬相關的研究論文的數量從十幾年前的鳳毛麟角直線上升到如今的每年上千篇,這其中大概有10%的文章來自中國。自噬領域的專業期刊Autophagy雜誌從2003年創刊到如今十年的時間,其分數已經快速上升到了11.4分。包括我在內的來自中國的多名學術專家曾經擔任該雜誌的編委。在我國,有關自噬的研究正在廣泛開展,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均已投入大量科研經費資助相關課題研究,這進一步促進了我國在自噬研究領域的發展。我國科學家在自噬的機制和疾病關係研究,以及轉化醫學研究中也取得了重大進展,許多研究成果已經走在世界前沿。除了大量創新性的科研論文的發表,國內的相關專家學者也積極地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主辦了大量的相關的國際學術會議,例如2011年我們主辦的"自噬-生物學與疾病"學術會議,以及東方科技論壇"自噬-生物學與疾病"學術研討會等,這都極大地推動了自噬相關領域的研究。

在臨床轉化方面,研究人員開發細胞自噬治療疾病的首個化學藥物是雷帕黴素,它能抑制mTOR激酶的活性.而mTOR 激酶激活時可抑制細胞自噬。在果蠅和小鼠亨廷頓舞蹈症疾病模型中,應用雷帕黴素治療能顯著提高對突變Huntingtin蛋白的清除、降低蛋白質聚集體、保護細胞免受毒害等。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在小鼠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疾病模型中,應用雷帕黴素治療能降低β澱粉樣蛋白的水平、提高對β澱粉樣蛋白聚集體的清除、抑制Tau蛋白過磷酸化等。

除了化學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某些天然產物也具有較好的自噬調控作用。我國具有悠久的中藥研究歷史,開發天然產物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前期的研究發現,海藻糖對ALS中自噬通量的改善及其在模型小鼠中的神經保護作用,其可能為臨床ALS的治療潛在藥物。

目前關於細胞自噬的研究還停留在細胞水平,進入臨床應用還需要時間,而且小分子如雷帕黴素通過抑制mTOR 作用引起細胞自噬,而mTOR 是個多功能激酶,如果被抑制對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是否會產生損害? 因此小分子藥物長時間作用於人體是否有副作用還有待實驗去檢驗。雖然現在還有很多未知的問題等待解決,不過相信隨著細胞自噬研究的不斷深入,更多能夠引起細胞自噬的小分子將會被發現,小分子細胞自噬誘導劑應用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也將會有廣闊的前景。

生物谷:在研究自噬對神經退行性疾病作用機制的過程中,面臨哪些技術難點?

樂教授:自噬研究的深入對自噬的檢測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噬功能障礙包括自噬體形成和降解障礙,因此,準確全面地評估自噬不僅包括自噬體的檢測,還包括動態觀察整個自噬性降解的過程是否順暢(即自噬通量分析)。另外,通過藥物或基因幹預技術來人為地調控自噬以觀察其在體內體外模型中的作用也是自噬分析的重要內容。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種方法單獨應用均不能作為自噬的依據,對任何方法得到的結果進行解釋時必須慎重,特別是不能將自噬體的增多減少或自噬相關蛋白表達的高低等同於自噬的增強或減弱。

另外,目前自噬的研究仍然缺少合適的體外模型和模式動物,目前可用的自噬功能調控的工具藥物非常有限;這些技術難題都為自噬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

生物谷:下一步針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主要針對哪些方面進行?

樂教授:近年來,探討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已成為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尤其是細胞自噬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密切關聯更引起人們的重視和研究興趣。通過上調細胞自噬治療某些神經退行性疾病仍面臨許多困難。儘管雷帕黴素已經在實踐中得到應用,但其副作用不容迴避。因為mTOR激酶除了調控細胞自噬外,還調控著其他重要的生物學過程。因此,尋找不依賴mTOR激酶信號通路的其他可替代的調控機制是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前提。

此外,自噬與包括AD、PD在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病理之間的因果關係,特別是某些特殊的自噬模式,如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CMA),與神經退行性病變的關係,仍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

而且,雖然,目前已經報告了很多因素能誘導細胞發生自噬,如飢餓、生長因子缺乏、微生物感染、細胞器損傷、蛋白質摺疊錯誤或聚集、DNA損傷、放療、化療等等,但是這一過程的詳細的信號轉到通路和網絡仍未完全闡明,這麼多刺激信號如何傳遞的、哪些自噬蛋白接受信號、又有哪些自噬蛋白去執行等很多問題都還在等待進一步解答中。

我們不僅僅要研究自噬功能的調控途徑,更要對自噬自身的動態過程進行研究,以便能夠更加深入而全面的了解自噬在疾病過程中的作用。我們相信,調控自噬,有望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靶標。(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2014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討會圓滿閉幕!
    為促進自噬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傳播,推動轉化醫學的發展,12月18-19日,在生物谷的主辦下,國內細胞生物學、免疫學、腫瘤學、神經科學等方面的知名專家、教授共聚一堂,針對當前自噬研究的熱點及問題進行了精彩演講與討論。大量研究表明,自噬與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如心血管病、腫瘤、炎症和免疫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等。
  • 2016(第三屆)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討會
    2016(第三屆)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討會 09:00-09:40 Inflammation-PQC axis in chronic diseases: focus on autophagy 胡卓偉 中國醫學科學院
  • 線粒體自噬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基礎醫學研究中心戴海明團隊在線粒體自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揭示線粒體自噬受體Bcl-rambo相關研究成果以Selective binding of mitophagy receptor protein Bcl-rambo to LC3/ GABARAP family protein為題,發表在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上。線粒體自噬通過自噬降解胞內受損或多餘的線粒體,是維持細胞穩態的關鍵機制之一。
  • 曹流:細胞自噬與細胞穩態以及衰老相關疾病的發生發展
    2015年12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12月17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5(第二屆)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討會中國醫科大學曹流教授參加了此次論壇,並發表了題為"細胞自噬與細胞穩態以及衰老相關疾病的發生發展"的精彩報告。曹流教授,現任中國醫科大學教育部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帶頭人、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遼寧省"衰老相關性診治與預防協同創新中心"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面上項目、中國老年學會衰老與抗衰老科學委員會理事、中華醫學會醫學細胞生物學會委員。
  • 上皮-間質轉化信號通路研究獲進展
    6月10日的《細胞》(Cell)雜誌上發表了上皮-間質轉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s,EMT)信號通路研究新進展文章。他的研究方向為人類腫瘤的遺傳學基礎,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他的實驗室發現了第一個人類癌基因Ras和第一個人類抑癌基因Rb。他的一系列傑出研究工作已經成為腫瘤研究領域乃至整個醫學生物學領域的重要裡程碑。 EMT是指上皮細胞在形態學上發生向成纖維細胞或間充質細胞表型的轉變並獲得遷移的能力。
  • 近期細胞自噬領域重要研究進展一覽
    這一突破性研究,不僅讓他摘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更為人類防治癌症、帕金森、心血管病等疾病,甚至延緩衰老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細胞通過自噬在其內部降解和循環利用有害的或受損的組分,從而讓我們的身體保持健康。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英國華威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Ioannis Nezis博士和同事們揭示出炎症與自噬存在新的關聯。他們證實自噬存在功能故障會導致組織炎症,從而讓人更容易患上有害的疾病,特別是腸道疾病。這一發現可能更好地治療,甚至預防結腸癌、克羅恩病和其他的腸道疾病。
  • 自噬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進展及影像學應用前景
    Dragowska等人研究表明吉非替尼和羥基氯喹聯合治療EGFR陽性的乳腺癌時,在阻礙腫瘤進展方面比單獨使用更具療效,同時在吉非替尼短期治療後自噬升高,停藥後自噬不再增加,證明吉非替尼早期治療可以導致自噬增高且是一種可逆性的應答。總之,在開發用於表達EGFR陽性的乳腺癌的新治療策略時應當考慮靶向抑制自噬。同時索拉非尼治療肝癌時,與自噬抑制劑Balfilomycin作用也可以促進療效。
  • Nature研究首次證明自噬可介導核內蛋白降解
    ,但是最近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上的最新研究首次發現自噬可以介導細胞核內物質的降解,並且細胞核內發生的自噬在對抗癌症發生方面發揮一定作用,該項工作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Perelman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完成。
  • 轉錄因子HIF-1α與口腔疾病關係的研究進展
    研究發現,HIF-1α在動物心血管系統的生成、骨系統的發育和神經胚的形成過程中都有表達,可以調控細胞的生長、增殖、遷移和凋亡等過程,與人類多種生理、病理過程相關。然而對HIF-1α及其信號通路的研究,以往多體現在腫瘤方面,近期發現其對口腔某些疾病發生與發展意義重大。
  • 多篇文章聚焦自噬研究領域新亮點!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自噬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醫學科學與工程研究生院的Heung Kyu Lee教授和他的團隊發現樹突狀細胞的自噬在T細胞活化中起著關鍵作用,他們提出了增強抗癌效果的原則。他們的實驗表明,當樹突狀細胞缺乏Atg5(自噬相關基因)時,T細胞的活化以及抗癌免疫反應都會下降。
  • 南大專家:細胞自噬是把"雙刃劍" 要合理駕馭
    在適應飢餓或應對感染等許多生理進程中,細胞自噬機制都有重要意義,大隅良典的發現為理解這些意義開闢了道路。此外,細胞自噬基因的突變會引發疾病,因此幹擾自噬過程可用於癌症和神經系統疾病等的治療。   大隅良典所帶領的研究小組在今年7月份宣布,已經成功探明了細胞自噬的啟動機制,這一成果7月11日刊於知名科學雜誌《Developmental Cell》上。
  • 解讀:「自噬機制」帶來了對抗衰老的新希望
    基於大隅良典的開創性發現,自噬在人體生理和疾病中的重要性現在獲得了廣泛認可。自噬概念誕生後研究進展有限上世紀中期,研究人員發現,正常大鼠肝細胞中存在包含退化細胞質的膜結構,但其豐度在灌注胰高血糖素之後或暴露於有毒物質之中時會大幅提升。
  • 苗俊英:血管內皮細胞自噬與動脈硬化
    苗俊英,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從事血管內皮細胞凋亡研究工作。在2014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討會上,苗教授就「血管內皮細胞自噬與動脈硬化」做了精彩分享,該演講視頻已上傳至行雲學院供交流學習。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點(mTOR)在細胞自噬中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並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密切關係,因此,調控mTOR的信號平衡具有重要的意義。
  • 自噬激活劑雷帕黴素可加速疾病進程
    近期,國際學術期刊《自噬》(Autophagy)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健康所、中科院幹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樂衛東研究組的研究成果
  • 張德清/趙睿組線粒體自噬過程探針和幹預自噬過程策略研究獲進展
    作為細胞應激響應的保護機制,自噬在腫瘤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自噬降解細胞內物質可為腫瘤細胞快速增殖提供營養,自噬的活化還會促進腫瘤的轉移。以自噬為靶點設計化學幹預分子,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不僅可克服常規癌症治療時腫瘤細胞產生的抗藥性和抗凋亡性,還可招募免疫因子,進一步增強腫瘤治療效果。
  • 獲得諾貝爾獎的細胞自噬是什麼?如此重要
    2016年度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獲獎者為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以獎勵他在「細胞自噬機制方面的發現」。據報導,當大隅良典接到得獎通知時感到很驚訝,他說:「我很驚訝,我正在我的實驗室。」朝日新聞報導,由於網絡直播聲音不太好,大隅良典沒能聽到頒獎的瞬間。細胞自噬是什麼?
  • 自噬在骨穩態與骨質疏鬆症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進展
    目前,根據相關物質從胞質運輸到溶酶體過程中功能和途徑的不同,將自噬分為了以下幾類:巨自噬,小自噬和分子伴侶介導自噬。其中,巨自噬是自噬的主要類型,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種類型,本文以下的自噬指巨自噬。通過基因篩選的相關研究,學者們發現了30多種自噬相關基因(ATG),在自噬體的形成、調控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海洋無脊椎動物血淋巴分化和自噬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團隊在無脊椎動物牡蠣血淋巴的分化機制、吞噬細胞激活和自噬免疫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相關研究近期分別發表在《免疫學前沿》《細胞和發育生物學前沿》。血淋巴細胞是無脊椎動物最核心的免疫器官,解析其分化和吞噬細胞激活的調控機制是理解細胞免疫的關鍵。
  • 西南大學崔紅娟教授在腫瘤生物學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小編推薦會議:2018腫瘤與轉化醫學國際大會  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幹細胞與轉化研究方向在西南大學崔紅娟教授的帶領下,以幹細胞生物學為依託,近期在腫瘤生物學及其家蠶疾病模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最新研究進展。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施劍林團隊提出的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