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文章聚焦自噬研究領域新亮點!

2020-12-01 生物谷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自噬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圖片來源:Tuveson lab CSHL

【1】TEM:靶向作用細胞「自噬」有望抑制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多種代謝性疾病的發生

doi:10.1016/j.tem.2019.07.009

我們是否能通過改變細胞清理垃圾的方式來治療肥胖或2型糖尿病呢?這就好比一個家庭如果被垃圾填滿就無法運轉一樣,一個細胞如果不丟棄所產生的垃圾就會變得不再健康,然而細胞可以講這些垃圾進行分解來製造能量,這一過程就稱之為自噬過程。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佛羅裡達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調查了細胞自噬在諸如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研究者Zhiyong Cheng教授說道,自噬是細胞進行質量控制的一種特殊方式,如果無法進行有效的自噬過程,細胞就無法自我更新,從另一方面來講,如果自噬過多,其也會破壞細胞自身組分的平衡,進而誘發細胞死亡,因此適度調節的自噬過程對於維持機體健康至關重要。

【2】Science:內質網自噬讓細胞保持健康

doi:10.1126/science.aau9263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匹茲堡大學、挪威奧斯陸大學和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推斷細胞質組分可能與內質網自噬受體一起發揮功能以便確定這些位點。COPII包被亞基是這些因子的候選對象,這是因為已知它們將膜結構域與剩下的佔大部分的內質網結構域分離開來。註定要離開內質網的正確摺疊蛋白被COPII包被貨物銜接複合物Sec24-Sec23包裝到從內質網出芽並運輸到高爾基體的運輸囊泡中,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

在芽殖酵母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作為Sec24橫向同源物的Lst1與Sec23形成COPII貨物銜接複合物,是內質網自噬必不可少的。在酵母中,內質網自噬通常用藥物雷帕黴素誘導,其中雷帕黴素是一種模擬營養缺乏的TOR激酶抑制劑。雷帕黴素處理能夠上調內質網自噬受體Atg40並增加與Lst1-Sec23共定位的Atg40斑點(Atg40 puncta)的數量。Atg40也與Lst1結合。其他的COPII包被亞基不與Atg40共定位或相互作用。

【3】Cancer Discovery:KRAS誘導線粒體自噬來促進胰腺癌發展

doi:10.1158/2159-8290.CD-18-1409

癌細胞在腫瘤的低能量環境中使用一種奇怪的繁殖策略:他們破壞了自己的線粒體!冷泉港實驗室(CSHL)的研究人員現在也知道了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為胰腺癌治療提供了一個有希望的新靶點。

為什麼癌細胞想要破壞自己的線粒體功能?醫學博士Brinda Alagesan承認:"這似乎非常違反直覺。"她是CSHL David Tuveson博士實驗室的成員。根據Alagesan的觀點,要想知道癌細胞為什麼會這樣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線粒體看作動力裝置。"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源,"她說道。就像傳統的動力裝置一樣,線粒體也會產生汙染。研究者表示,這些有害的副產品或汙染物被稱為活性氧(ROS)。其中很多會對細胞造成損害。我們相信,胰腺癌細胞(通過吞噬自身的線粒體)正在減少這些破壞性活性氧的產生,同時仍在製造足夠的能量進行增殖。

【4】Autophagy:樹突狀細胞的自噬可以提高其抗癌活性

doi:10.1080/15548627.2019.1596493

自噬有助於細胞的穩態,最近有報導稱自噬還有另一種功能。KAIST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樹突狀細胞的自噬支持T細胞的抗癌活性。自噬是通過清除細胞廢物和受損的細胞器來維持細胞穩態的過程;然而,其在吞噬腫瘤相關抗原表達中的作用仍不明確。

與此同時,樹突狀細胞是識別病原體或癌症抗原,並在T細胞中誘導免疫反應的細胞。當癌細胞被輻射或抗癌藥物殺死時,樹突狀細胞吸收並清除它們,並在表面呈現抗原,將它們轉移到T細胞。醫學科學與工程研究生院的Heung Kyu Lee教授和他的團隊發現樹突狀細胞的自噬在T細胞活化中起著關鍵作用,他們提出了增強抗癌效果的原則。他們的實驗表明,當樹突狀細胞缺乏Atg5(自噬相關基因)時,T細胞的活化以及抗癌免疫反應都會下降。

【5】Devel Cell:科學家揭示細胞中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doi:10.1016/j.devcel.2019.03.013

當線粒體損傷時,其就會通過向細胞蛋白發送信號促其降解的方式來避免進一步出問題,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Developmental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斯陸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胞誘發上述過程的分子機制,即線粒體自噬過程(mitophagy),在攜帶破碎線粒體的細胞中,兩種名為NIPSNAP 1和NipsNAP 2的蛋白質能在線粒體表面積累,扮演「吃我」信號("eat me" signals)的角色,同時招募細胞機器來降解線粒體。

正常情況下,NIPSNAP 1和NipsNAP 2蛋白質存在於健康線粒體中,但其具體功能目前科學家們並不清楚;研究者Anne Simonsen說道,當細胞的呼吸鏈受到幹擾時,線粒體就會被損傷,蛋白質進入線粒體基質和內膜的過程就會被阻斷,在這種情況下,線粒體的進口系統就不會發揮功能,相應的蛋白質就會聚集在損傷線粒體表面作為信號來引發線粒體自噬。

圖片來源:Osaka University

【6】Cell:揭示一種引導細胞垃圾進行自噬的新機制

doi:10.1016/j.cell.2019.02.009

細胞通常很擅長識別不會正常發揮功能的組分。它們不斷地進行自我清理---從它們自己的東西中挑出不再有用的東西,比如受損的或多餘的細胞器,不能摺疊的蛋白。但是,當細胞無法識別垃圾時會發生什麼?缺陷性的細胞物質的堆積參與亨廷頓舞蹈病、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葛雷克氏症(ALS)等疾病,在這些疾病中,這些垃圾阻止神經元傳遞信號。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之前未知的對細胞垃圾清理至關重要的活細胞結構特徵,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期刊上。細胞清理垃圾的一個主要方法是通過自噬。在這個過程中,細胞將不需要的物質(即垃圾)吞噬到囊泡中,這些囊泡隨後沉積在稱為液泡或溶酶體的垃圾箱中。在那裡,這種垃圾受到降解,它的構成單元(building block)得到重複使用。

【7】Nat Commun:如何延年益壽?抑制關鍵蛋白的表達改善機體自噬機制或能實現!

doi:10.1038/s41467-019-08729-6

自噬(Autophagy)是一種重要的機體生物性循環機制,其能有效維持機體所有組織內部的自我平衡,很多研究都嘗試理解機體自噬水平的降低與老化進展之間的關聯,然而截止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並未給出一種清楚的解釋。2009年,來自大阪大學的研究者Tamotsu Yoshimori就鑑別出了一種特殊的蛋白因子—Rubicon,其能通過控制通路中的關鍵步驟來抑制自噬過程,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在線蟲、果蠅和小鼠組織中,Rubicon的表達水平會以一種年齡相關的方式增加。

自噬過程會促進損傷的細胞組分發生降解,同時還能避免與細胞壓力和功能障礙相關多種疾病發生,包括癌症、神經變性疾病和代謝症候群。最近研究人員發現,降低自噬水平與動物機體老化進展直接相關,目前有多種方法能夠增加老化動物機體的自噬過程,從而就能夠減緩機體的老化過程。

【8】Nature:驚人大翻轉!自噬並不促進癌症,相反將癌症扼殺於搖籃之中

doi:10.1038/s41586-019-0885-0

在細胞中,端粒保護染色體的末端,並且在細胞不斷分裂和複製它們的DNA時阻止染色體的末端融合在一起。端粒丟失可能導致癌症。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沙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研究端粒與癌症之間關係的過程中取得了一項令人吃驚的發現:一種稱為自噬的細胞回收過程通常被認為是一種生存機制,但是實際上它促進細胞死亡,從而阻止癌症發生。他們揭示出自噬是一種全新的腫瘤抑制途徑,並且指出阻斷這種過程的療法本想是抑制癌症,但是很可能在無意中促進癌症更早地發生,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

研究者表示,這些結果是令人吃驚的。有許多檢查點阻止細胞在分裂時失去控制和發生癌變,但是我們並未想到自噬是其中之一。當細胞每次因分裂和生長而複製它們的DNA時,它們的端粒會就會變短一些。一旦端粒變得如此短以至於它們無法再有效地保護染色體時,細胞就會得到一個停止無休止分裂的信號。但是有時,由於致癌性病毒或其他因素,細胞不會獲得這種信號並繼續分裂。由於端粒危險性地變短或缺失,細胞進入一種稱為危機(crisis)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未受保護的染色體能夠融合在一起並發生功能失調---這是一些癌症的特徵。

【9】Autophagy:新研究發現可增強自噬水平的放大系統 幫助細胞度過應激

doi:10.1080/15548627.2018.1531197

細胞自噬是一個在進化上非常保守的細胞內廢物回收和應激應答機制。真核細胞內的自噬一般處於比較基礎的水平,當細胞在應激情況下需要得到更多的合成材料比如胺基酸,細胞自噬就會被上調。之前研究表明由RRAG GTPase和MTORC1組成的溶酶體整合感應系統能夠調節溶酶體的生成和細胞自噬過程以應對細胞對胺基酸的需要。應激介導MTORC1的抑制會導致TFE/MITF家族轉錄因子發生去磷酸化和細胞核轉位,觸發自噬和溶酶體相關基因的轉錄程序。該家族成員TFEB和TFE3的作用已經得到了詳細的研究,但是MITF蛋白在自噬調節方面的作用還不是特別清楚。

在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Autophagy上的新研究中,來自土耳其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MITF對自噬的調控需要MIR211的參與。他們發現在應激情況下,包括飢餓和MTOR抑制,MITF-MIR211調控軸組成了一個新的反饋迴路控制細胞內的自噬活性。MIR211通過直接靶向MTORC2的核心成分RICTOR導致MTORC1信號途徑的抑制,進一步刺激MITF轉定位到細胞核中,完成細胞自噬的放大迴路。

【10】Cell Death Differ:研究揭示線粒體ROS通過細胞自噬影響肌肉分化的新機制

doi:10.1038/s41418-018-0165-9

肌肉分化是控制肌肉發育和維持肌肉穩態的重要過程。在肌肉分化過程中,線粒體活性氧簇快速增加,並作為關鍵的細胞信號中間分子發揮功能。但是線粒體ROS如何控制肌肉基因信號還未被闡明。細胞自噬是一個由溶酶體介導的降解途徑,與細胞凋亡和衰老一樣是十分重要的生物學現象,參與生物的發育、生長等多種過程,在肌肉分化過程中自噬被看作是一個重要的細胞器重塑機制。

在最近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Death Differentiation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韓國的研究人員發現線粒體ROS能夠刺激PI3K/AKT/mTOR級聯信號通路,激活的mTORC1隨後會通過對自噬啟動因子ULK1的317位絲氨酸進行磷酸化誘導自噬信號途徑,並且可以上調參與自噬過程的多個Atg蛋白表達促進肌肉分化。(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更多精彩盤點!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細胞自噬與腫瘤關係研究獲進展
    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9月30日的《細胞》(Cell)雜誌上。 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袁鈞英教授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馬大為研究員為這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袁鈞英教授是著名的華人科學家,與施一公,饒毅等齊名。她一直從事細胞死亡的相關研究,2005年發現了一種細胞非調亡性的程序性死亡,英文稱為necroptosis,是國際權威之一。
  • 多篇文章解讀「鐵死亡」研究領域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鐵死亡」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基於對小鼠和人癌細胞的研究,增加的鐵死亡會讓免疫療法更有效地殺死癌症。鐵死亡是一種細胞死亡形式,不同於更為人熟知和充分研究的細胞凋亡。它依賴於鐵,但對它的理解知之甚少。已知它參與大腦和腎損傷。這項研究是首次將它與免疫介導的癌細胞死亡相關聯在一起。
  • 自噬+AMPK信號通路文章解讀
    在文章(策略篇)S5E07:信號通路研究策略三步驟中,我們總結了信號通路研究的四個層面和三個步驟:從效應到通路,從通路到分子
  • 多篇文章聚焦幹細胞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幹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5】Sci Rep: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成功調節受體機體移植組織的免疫排斥反應doi:10.1038/s41598-019-57088-1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北海道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其能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調節機體對移植器官的免疫反應。
  • 多篇文章聚焦細胞重編程研究領域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細胞重編程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4】Cell Stem Cell:將誘導多能幹細胞重編程為強大的自然殺傷細胞 增強抗腫瘤的潛力和活性doi:10.1016/j.stem.2020.05.008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並剔除一個關鍵基因,開發出了能在體內和體外對特定白血病具有更強抵禦活性的自然殺傷細胞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在中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中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研究者表示,15年多來,一直沒有新的藥物來治療心臟病發作或中風,更不用說預防了。」Hamilton說,這些研究人員偶然發現了這種潛在的藥物。他們當時在研究血小板內的變化,這些變化發生在所謂的病理環境下,即心臟病發作或中風時。他們發現了一種感興趣的酶:PI3KC2α,分離出編碼這種酶的基因,並培育出缺少這個基因的小鼠。
  • 多篇文章聚集科學家們在代謝性疾病研究領域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發表的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他們在代謝性疾病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們從整體上考察了與代謝症候群的聯繫,並提供了總體心臟代謝健康狀況以及長期指標。該研究發表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雜誌上,該研究使用了來自英國的6,000多名成年人的數據(研究開始時年齡在45至69歲之間)。
  • 多篇文章聚集科學家們在代謝性疾病研究領域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發表的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他們在代謝性疾病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相關的研究結果給予研究人員一定的啟發,即是否能將在動物中所得到的研究結果轉化到健康人群中,為此研究人員就開始研究限時飲食(TRE,time-restricted eating)對機體健康的影響;持續一年多的研究結果表明,TRE在健康人群中是安全的,隨後研究人員對患有代謝症候群的患者進行了限時飲食的測試,他們很想知道是否這種方法能夠幫助數百萬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和不健康膽固醇的患者。
  • 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究進展
    2014年11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自噬(autophagy)是繼凋亡(apoptosis)之後,生命科學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近年來,自噬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成為許多科學家和各種研究基金重點關注的研究方向。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准的與自噬相關的項目接近300個。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泛素化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泛素化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泛素化及調節T細胞抗腫瘤免疫doi:10.1038/s41586-018-0756-01月28日,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FBXO38 mediates PD-1 ubiquitination and regulates anti-tumour immunity of T cells」的文章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在艱難梭菌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多篇文章,共同聚焦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艱難梭菌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文章中,研究人員描述了如何通過修飾布拉氏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使其產生特殊抗體來中和艱難梭菌感染所產生的毒素,同時研究者還描述了這種特殊抗體的作用方式和原理。
  • 研究發現參與自噬溶酶體重構調控基因
    這篇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俞立教授,其早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生物系,2000年獲得北京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近年來主要研究方向為自吞噬在細胞及分子水平上的調控機制及細胞程序性死亡機理,並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在Science、cell、Nature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研究論文。
  • 近期細胞自噬領域重要研究進展一覽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細胞自噬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細胞因子IL-6曾被發現與β細胞自噬存在關聯,但是在β細胞抗氧化應答情況下的作用還沒有得到研究。最近來自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IL-6能夠將細胞自噬和抗氧化應答聯繫在一起影響β細胞存活。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Diabetes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動物模型和培養的人胰島以及小鼠β細胞來研究IL-6如何影響抗氧化應答。
  • 專家解讀:細胞自噬機制研究為何摘得諾獎?
    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劉偉告訴記者,他們前幾年一直期待這個領域獲得諾貝爾獎,「今年得知大隅良典一人獨立獲得,真是非常興奮」。 清理垃圾的細胞「吸塵器」 每年,湯森路透的引文分析師們都會挖掘其研究平臺Web of Knowledge中的權威數據進行評估,識別各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研究者,對諾貝爾獎獲得者進行預測,並發布「引文桂冠獎」,迄今已成功預測了26位諾貝爾獎得主。 大隅良典正是2013年「引文桂冠獎」獲得者。
  • 多篇文章聚焦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褪黑激素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褪黑激素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4】Cell:褪黑激素或可作為新型的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靶點doi:10.1016/j.cell.2015.08.025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季節性驟然爆發或許是由春夏季患者機體中褪黑激素的水平下降直接引發,相關研究或可幫助揭示患自身免疫疾病的病人為何在秋冬季疾病的復發風險要明顯低於春夏季
  • 細胞自噬研究必看的經典綜述(含下載連結)
    細胞自噬是2016年諾獎獲獎理由,今年的國自然基金公布結果也證實了自噬與各科研熱點的結合以及與疾病的關係,公眾號前期寫過一些文章,大家可看:1、國科金寫作,選題自噬的N種可能性……2、自噬研究不得不了解的分子通路及資料庫3、國科金lncRNA和自噬,兩個熱點應該怎麼串?
  • 多篇文章聚焦精神分裂症研究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精神分裂症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來自西奈山醫院的研究人員應用一種新型的機器學習方法對超過10萬多人進行研究,在大腦13個區域中鑑別出了413個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基因,通過對組織中的基因表達情況進行檢測分析不僅能幫助研究者鑑別出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基因,還能發現出現異常表達的大腦區域。
  • 多篇文章聚焦澱粉樣蛋白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澱粉樣蛋白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託瓦斯醫學研究所、華盛頓大學和堪薩斯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首次描述了一種內源性的功能性神經元澱粉樣蛋白在原子解析度下的結構。這種澱粉樣蛋白由Orb2蛋白自聚集而成。這些研究結果可能產生一些非常有趣的影響,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
  • 線粒體自噬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基礎醫學研究中心戴海明團隊在線粒體自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揭示線粒體自噬受體Bcl-rambo相關研究成果以Selective binding of mitophagy receptor protein Bcl-rambo to LC3/ GABARAP family protein為題,發表在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上。線粒體自噬通過自噬降解胞內受損或多餘的線粒體,是維持細胞穩態的關鍵機制之一。
  •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阻斷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種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由溶酶體介導的降解系統。自噬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細胞自噬作為一種細胞監測機制也參與抵抗外來入侵的細菌或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