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精神分裂症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pasmov.com
【1】NEJM:新藥物有望治療精神分裂症
doi:10.1056/NEJMoa1911772
根據4月16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對於急性精神分裂症且病情加重的患者,SEP-363856(一種非D2受體結合的藥物,它具有激活trace amine-associated receptor 1 (TAAR1)和5-羥色胺1A型受體的活性)具有明顯的效果。對上述患者來說,接受SEP-363856治療後的患者症狀比安慰劑組患者病情下降明顯。
來自麻薩諸塞州馬爾堡市Sunovion製藥公司的Kenneth S. Koblan博士及其同事進行了一項隨機試驗,評估SEP-363856在精神分裂症急性加重的成年人中的療效和安全性。患者被隨機分配接受每天一次的SEP-363856或安慰劑治療,一共為期4周(分別為120名和125名患者)。研究人員發現,SEP-363856組和安慰劑組的PANSS總分的平均變化分別為-17.2分和-9.7分。在第4周時,SEP-363856組的相關疾病指標(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s Severity,Brief Negative Symptom Scale scores )均有較大幅度的降低。此外,嗜睡和胃腸道症狀被列為SEP-363856的副作用;SEP-363856組有1例心源性猝死事件發生。
【2】Science:新研究為精神分裂症的遺傳起源提供新線索
doi:10.1126/science.aay8833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南非開普敦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對非洲祖先人群-南非科薩人(Xhosa)-進行精神分裂症遺傳學分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
這項研究是在科薩人群中進行的,這是因為非洲是所有人的誕生地,然而非洲祖先群體很少成為遺傳學研究的重點。(沒有證據表明科薩人有極高的精神分裂症風險)。這些研究人員分析了從909個經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和917個生活在南非的對照者體內採集的血液樣本。他們的研究表明,與沒有精神分裂症的對照者相比,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更有可能攜帶罕見的破壞性的基因突變。這些罕見的突變也更有可能影響大腦和突觸功能。神經突觸協調神經元之間的通訊;神經突觸的分布和激發最終負責學習、記憶和腦功能。這些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鑑定出的基因和途徑有助於了解所有人群的精神分裂症風險。在非洲人群中開展的進一步研究也可能為設計更有效的治療提供潛在機制。
【3】PLoS Biol: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導致精神分裂症
doi:10.1371/journal.pbio.3000604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波士頓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先前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免疫系統基因的過度活化會影響小鼠中的神經和行為。這一發現為該基因在精神分裂症發展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機械支持,並可能為治療發展提供新途徑。
以前,在大型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中,已經證明了提高C4基因活性的遺傳變異體,該變異體編碼免疫系統所謂的「補體」級聯反應的一部分,會增加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但是,尚不清楚這種變體可能有助於精神分裂症出現的機制。眾所周知,在正常的大腦發育過程中,補體粘附在神經元突觸上並吸引小膠質細胞(大腦中的免疫細胞),從而在稱為「突觸修剪」的過程中吞噬突觸物質。如果調節不當,此過程可能導致大腦中的異常連接。
額葉前額葉皮層突觸的喪失是精神分裂症的標誌,這使作者提出疑問:C4基因過度活躍是否可能通過小膠質細胞對補體介導的突觸修剪的錯誤調節而促進了精神分裂症的發展。當他們在小鼠前額葉皮層中過度表達補體C4時,他們發現突觸的小膠質細胞吞噬水平增加,神經元之間的功能連接性降低以及神經元膜的性質發生改變。
【4】Cell:在關鍵時間窗口內靶向激活PV神經元有望治療精神分裂症
doi:10.1016/j.cell.2019.07.023
儘管誘發過程發生得更早,但精神分裂症在成年早期出現,這表明它可能涉及易感個體大腦發育後期期間的病理轉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通過使用精神分裂症的遺傳小鼠模型,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與人類患者一樣,特徵性的網絡和認知缺陷僅在成年小鼠中出現。他們隨後證實在青春期後期的敏感時間窗口期間,這些缺陷可通過特定治療永久性地加以阻止,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期刊上。
精神分裂症影響全世界大約1%的人群。它是一種精神疾病,其特徵是思想混亂,信念錯誤,社會關係困難,認知缺陷,運動異常,以及情緒和動機遲鈍。這種嚴重的慢性疾病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它的症狀首先出現在青春期後期和成年早期之間的過渡期。精神分裂症治療著重關注症狀,通常由抗精神病藥物組成。精神分裂症的原因很複雜。它們包括環境因素---比如出生期間的問題、心理社會因素、壓力和青春期攝入大麻---和遺傳因素作出的類似貢獻。在大多數情形下,遺傳因素涉及大量基因發生的突變,每個基因突變對這種疾病作出較小的貢獻。
【5】Nat Commun:關鍵遺傳位點促進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的發生
doi:10.1038/s41467-019-09786-7
全世界有超過1億人患有精神分裂症或雙相情感障礙,其特徵是幻覺,妄想和不規則的思維過程。它們都與神經遞質多巴胺的過量產生有關,神經遞質多巴胺是尋求獎勵的行為,情緒反應,學習和運動以及其他功能的關鍵調節器。最近研究人員新發現的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的表觀遺傳熱點可能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條新的道路,可用於設計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和基於生物標記物的篩查策略。
雖然確實存在有效的藥物,但它們通常具有挑戰性的副作用,例如冷漠,體重增加和稱為運動障礙的不受控制的運動,這些運動通常與帕金森氏病有關。目前,沒有有效的生物標誌物用於篩選和跟蹤任一種疾病的進展。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們已經知道抗精神病藥物的有效性與阻斷多巴胺信號傳導的能力直接相關。然而,導致精神症狀過度導致大腦過量多巴胺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文章中,研究者發現了一系列表觀遺傳標記,這些標記可以加速多巴胺的產生,同時擾亂大腦的突觸,這些信息中心傳遞著對健康功能負責的快速神經信息。結果是大腦的組織和化學平衡的災難性改變,加劇了精神病的症狀。
圖片來源:Frontiers
【6】Nat Genet:鑑別出400多個與精神分裂症發生相關的風險基因
doi:10.1038/s41588-019-0364-4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Genetics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西奈山醫院的研究人員應用一種新型的機器學習方法對超過10萬多人進行研究,在大腦13個區域中鑑別出了413個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基因,通過對組織中的基因表達情況進行檢測分析不僅能幫助研究者鑑別出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基因,還能發現出現異常表達的大腦區域。儘管影響不到全球2%的人群,但精神分裂症依然是引發人群機體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該病流行率較低,但其對公共衛生和社會經濟會造成重大的影響,主要是患者的再入院及治療費用等。更重要的是,儘管普遍認為多個基因會增加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但研究者並不清楚這背後的具體分子機制。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全基因組關聯性研究聯合轉錄組歸責(Transcriptomic imputation)研究,在組織水平的解析度下對精神分裂症相關的疾病進行了鑑定;研究者觀察了遺傳代碼多個位點的差異來觀察是否在具有特定特徵的個體機體中更容易發現突變,比如精神分裂症,轉錄組歸責是一種新型的機器學習技術,其能幫助研究者在不易接近的組織(比如大腦中)中檢測疾病和基因表達之間的關聯。
【7】JAMA Psychiatry :實錘!多藥聯用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優於單一藥物!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8.4320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在精神分裂症的維持治療中,和使用單一藥物進行治療相比,聯合兩種特定的藥物進行治療與復發的風險降低有關,該研究於近日發表在JAMA Psychiatry雜誌上,由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完成,研究人員表示目前的指導方案應該修改其中反對所有抗精神病藥物聯用的分類建議。抗精神病藥物在防止復發方面的療效一直備受爭議,而通常認為使用多種藥物會損害身體健康,但是這個觀點的證據不多,抗精神病藥物的複方用藥也很常見。
來自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大型研究以確定病人使用單一藥物和使用多種藥物進行治療後精神分類復發的風險是否有差異。這項研究涉及62000名病人,所有的人在1972-2014年間在芬蘭接受了治療。隨後研究人員追蹤了這些病人以觀察再次入院進行精神病學護理的情況,而這是疾病復發的指標。平均追蹤的時間為14.1年,為了避免病人之間的差異,研究人員對他們進行了個體分析。
【8】Sci Adv:精神分裂症患者體內腸道微生物與正常人存在差異
doi:10.1126/sciadv.aau8317
最近,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上的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發現,與沒有精神疾病的人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腸道生物群落存在差異;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測試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他們用老鼠進行的實驗以及觀察到的結果。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精神疾病,其特徵是幻覺,妄想,思維混亂和情緒表達沉默。據信全世界所有人中有0.5%至1%患有這種疾病,而這種疾病無法治癒。科學家們已經對這種疾病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但直到最近才對腸道生物群落與疾病之間的可能聯繫進行了詳細審查。在這項新的努力中,研究人員發現了有和沒有精神分裂症的人的腸道生物群落之間的差異。
【9】PNAS:新研究揭示精神分裂症的發生機制
doi:10.1073/pnas.1811287115
儘管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工作,我們對精神分裂症這一腦部疾病的了解仍然很缺乏。通過研究腦細胞表面的受體感知刺激因子的過程能夠幫助我們得到有效的信息。但是,在之前的精神分裂症研究中,研究人員往往在非常年輕的小鼠中進行遺傳操縱腦細胞受體。相反地,精神分裂症則通常影響成年人。
在最近一期的《PNAS》雜誌上,作者提出年輕老鼠的基因修飾工作是否會妨礙他們大腦本身的發育,從而導致類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或者,他們的腦細胞是否在成年期難以正常交流。在這項新研究中,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系的研究人員一起探究了一種腦細胞受體--ErbB4(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腦中該受體的表達水平發生了改變)。 ErbB4有助於維持大腦中的抑制性神經遞質GABA的含量,從而可以防止腦細胞過度反應並控制恐懼和焦慮情緒的發生。研究人員之前已經證明,ErbB4突變會改變腦細胞內的信號,導致小鼠精神分裂症狀。
【10】Schizophrenia Res:「靶向」認知訓練有助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復
doi:10.1016/j.schres.2018.07.025
精神分裂症是最難治療的精神疾病之一,部分原因是它的特徵是廣泛的功能障礙,從幻覺和情緒障礙到認知障礙,特別是言語和工作記憶,這可以部分解釋為早期聽覺異常。信息處理。
近年來,有針對性的認知訓練(TCT)已成為一種有前途的治療幹預措施。 TCT使用計算機化的訓練,例如複雜的大腦遊戲,針對特定的神經通路,如記憶,學習和基於聽覺的感官,有益地改變他們處理信息的方式。雖然TCT已被證明在嚴格控制的情況下對輕度至中度形式的精神分裂症有效,但尚不清楚該方法是否有益於在非學術環境中治療的慢性難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例如在上鎖的住院康復中心接受治療的患者。(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更多精彩盤點!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