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
我國科學家把微波測量靈敏度提高1000倍
山西大學雷射光譜研究所賈鎖堂教授和肖連團教授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裡德堡原子微波超外差接收機樣機,極大提升了微波電場場強的探測靈敏度,微波測量靈敏度達55nV/(cm·Hz1/2),優於之前國際最好水平1000倍,最小可探測微波場強約400pV/cm,優於之前國際最好水平10000倍。
該團隊的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物理學》。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景明勇,共同第一作者為胡穎教授,通訊作者為張臨傑教授和肖連團教授,研究人員還包括馬傑教授、張好副教授。
——《科技日報》
2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圖片來源:網易原創
10月22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巖課題組發表研究論文,研究以果蠅為模型,建立新的社交親和行為範式,以此量化動物主動尋求社會交往的內在驅動力,並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動物主動接近並探索同類的自然行為,即社會親和行為(social approach behavior)。該行為提供近距離社會交往的必要條件,並表徵動物摒棄孤獨去社會交往的意願。近年來,朱巖課題組圍繞果蠅社會行為的神經機制和分子機制開展系列研究。研究人員開發以果蠅為模式動物的高通量社會親和行為範式。通過大數據量分析,研究首次證實果蠅具有穩定且強烈的社會親和行為。
——中國科學院網站
3
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覺統合功能受損與其小腦激活減弱相關
神經軟體症是指在運動協調、感覺統合以及抑制功能上的一系列輕微損傷,廣泛見於分裂型特質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患病一級家屬等精神分裂症譜系群體。已有研究表明,神經軟體症與精神分裂症症狀相關,在精神分裂症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神經心理學與應用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研究員陳楚僑帶領的研究團隊與國際合作者設計實驗。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完成感覺統合任務時表現出顯著低於健康對照組的小腦激活與小腦內部功能連接,而小腦激活減弱也被發現於患者未患病的兄弟姐妹當中。
——中國科學院網站
4
新低溫催化法將塑料垃圾「變廢為寶」
▲圖片來源:微博
美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採用一種簡單的低溫催化方法,將很多塑料內包含的聚乙烯聚合物轉化成了高價值的烷基芳族分子,後者是很多工業化學品和消費品的基本原料。新方法簡單且成本低廉,為塑料廢物的循環再利用開闢了新途徑。
從食品包裝到醫療領域所用的無菌材料再到價格低廉的部件等,塑料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全球每年製造出的塑料產值約為2000億美元,但其回收處理和再利用是一大難題。
——《科技日報》
5
首個洩殖腔化石暗示恐龍如何繁殖
▲洩殖腔是化石尾部下方黑色的脊狀區域。圖片來源:《當代生物學》
鸚鵡嘴龍是一種與生活在1.2億年前的三角龍有關的早期角龍,已經在德國法蘭克福森根堡自然博物館公開展出了十多年,並且已經有幾篇關於其原始羽毛和顏色的科學論文問世。不過,據《新科學家》報導,直到現在,由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Phil Bell領導的研究小組才正式描述了鸚鵡嘴龍的洩殖腔。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
鳥類和爬行動物都有洩殖腔—— 一個用於排洩、排尿、交配和產卵的孔,所以人們一直認為恐龍也有洩殖腔。鸚鵡嘴龍的洩殖腔證實了這一猜測。
——《中國科學報》
6
研究發現痤瘡潛在治療靶點
你是否總是被「此起彼伏」的痘痘弄得幾近崩潰?現在,或許有新方法拯救飽受痘痘困擾的你了。近日,刊登於《自然—通訊》的一項研究發現,GATA6蛋白在痤瘡中的表達會減少。研究結果表明,GATA6蛋白可作為今後研製痤瘡療法的一個靶標。
痤瘡是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影響全球約6.5億人。不過,痤瘡發展的分子機制並未得到充分理解。
——《中國科學報》
來源:今日科協
原標題:《科技話題:微波測量靈敏度、動物社交欲望、精神分裂症患者、新低溫催化法、洩殖腔化石、痤瘡》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