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社交欲望、精神分裂症患者、新低溫催化法、洩殖腔化石、痤瘡

2020-11-22 澎湃新聞

科技話題:微波測量靈敏度、動物社交欲望、精神分裂症患者、新低溫催化法、洩殖腔化石、痤瘡

2020-11-0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

我國科學家把微波測量靈敏度提高1000倍

山西大學雷射光譜研究所賈鎖堂教授和肖連團教授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裡德堡原子微波超外差接收機樣機,極大提升了微波電場場強的探測靈敏度,微波測量靈敏度達55nV/(cm·Hz1/2),優於之前國際最好水平1000倍,最小可探測微波場強約400pV/cm,優於之前國際最好水平10000倍。

該團隊的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物理學》。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景明勇,共同第一作者為胡穎教授,通訊作者為張臨傑教授和肖連團教授,研究人員還包括馬傑教授、張好副教授。

——《科技日報》

2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圖片來源:網易原創

10月22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巖課題組發表研究論文,研究以果蠅為模型,建立新的社交親和行為範式,以此量化動物主動尋求社會交往的內在驅動力,並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動物主動接近並探索同類的自然行為,即社會親和行為(social approach behavior)。該行為提供近距離社會交往的必要條件,並表徵動物摒棄孤獨去社會交往的意願。近年來,朱巖課題組圍繞果蠅社會行為的神經機制和分子機制開展系列研究。研究人員開發以果蠅為模式動物的高通量社會親和行為範式。通過大數據量分析,研究首次證實果蠅具有穩定且強烈的社會親和行為。

——中國科學院網站

3

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覺統合功能受損與其小腦激活減弱相關

神經軟體症是指在運動協調、感覺統合以及抑制功能上的一系列輕微損傷,廣泛見於分裂型特質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患病一級家屬等精神分裂症譜系群體。已有研究表明,神經軟體症與精神分裂症症狀相關,在精神分裂症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神經心理學與應用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研究員陳楚僑帶領的研究團隊與國際合作者設計實驗。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完成感覺統合任務時表現出顯著低於健康對照組的小腦激活與小腦內部功能連接,而小腦激活減弱也被發現於患者未患病的兄弟姐妹當中。

——中國科學院網站

4

新低溫催化法將塑料垃圾「變廢為寶」

▲圖片來源:微博

美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採用一種簡單的低溫催化方法,將很多塑料內包含的聚乙烯聚合物轉化成了高價值的烷基芳族分子,後者是很多工業化學品和消費品的基本原料。新方法簡單且成本低廉,為塑料廢物的循環再利用開闢了新途徑。

從食品包裝到醫療領域所用的無菌材料再到價格低廉的部件等,塑料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全球每年製造出的塑料產值約為2000億美元,但其回收處理和再利用是一大難題。

——《科技日報》

5

首個洩殖腔化石暗示恐龍如何繁殖

▲洩殖腔是化石尾部下方黑色的脊狀區域。圖片來源:《當代生物學》

鸚鵡嘴龍是一種與生活在1.2億年前的三角龍有關的早期角龍,已經在德國法蘭克福森根堡自然博物館公開展出了十多年,並且已經有幾篇關於其原始羽毛和顏色的科學論文問世。不過,據《新科學家》報導,直到現在,由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Phil Bell領導的研究小組才正式描述了鸚鵡嘴龍的洩殖腔。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

鳥類和爬行動物都有洩殖腔—— 一個用於排洩、排尿、交配和產卵的孔,所以人們一直認為恐龍也有洩殖腔。鸚鵡嘴龍的洩殖腔證實了這一猜測。

——《中國科學報》

6

研究發現痤瘡潛在治療靶點

你是否總是被「此起彼伏」的痘痘弄得幾近崩潰?現在,或許有新方法拯救飽受痘痘困擾的你了。近日,刊登於《自然—通訊》的一項研究發現,GATA6蛋白在痤瘡中的表達會減少。研究結果表明,GATA6蛋白可作為今後研製痤瘡療法的一個靶標。

痤瘡是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影響全球約6.5億人。不過,痤瘡發展的分子機制並未得到充分理解。

——《中國科學報》

來源:今日科協

原標題:《科技話題:微波測量靈敏度、動物社交欲望、精神分裂症患者、新低溫催化法、洩殖腔化石、痤瘡》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今日科技話題:微波測量靈敏度、動物社交欲望、精神分裂症患者、新低溫催化法、洩殖腔化石、痤瘡
    ,以此量化動物主動尋求社會交往的內在驅動力,並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神經軟體症是指在運動協調、感覺統合以及抑制功能上的一系列輕微損傷,廣泛見於分裂型特質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患病一級家屬等精神分裂症譜系群體
  • 首個洩殖腔化石洩漏恐龍繁殖秘密|洩殖腔|恐龍|化石|鸚鵡嘴龍|陰莖...
    作者 |文樂樂洩殖腔是化石尾部下方黑色的脊狀區域。圖片來源:《當代生物學》最初在中國西北部發現的一具恐龍化石保存得如此完好,以至於它的洩殖腔(排洩和交配的腔道)的形狀第一次清晰可見。不過,據《新科學家》報導,直到現在,由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Phil Bell領導的研究小組才正式描述了鸚鵡嘴龍的洩殖腔。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不過Bell拒絕在同行評議期刊發表該論文之前討論這一發現。鳥類和爬行動物都有洩殖腔—— 一個用於排洩、排尿、交配和產卵的孔,所以人們一直認為恐龍也有洩殖腔。鸚鵡嘴龍的洩殖腔證實了這一猜測。
  • 精神分裂症患者腦部發育異於常人 左右腦存在差異等
    新華社東京1月20日電 (記者藍建中)日本研究人員最新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左腦深處的蒼白球要比右腦的蒼白球大。這一成果將有助於開發出有關精神分裂症的全新診斷和治療方法。精神分裂症是一組病因未明的重度精神病,臨床表現各異,可涉及思維、情感、意志行為及認知功能等方面。
  • 研究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10月22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巖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Social attraction in Drosophila is regulated by the mushroom body and serotonergic system的研究論文,研究以果蠅為模型,建立新的社交親和行為範式,以此量化動物主動尋求社會交往的內在驅動力
  • 一種關於精神分裂症新多巴胺假說
    生物精神病學提出了一個特殊的問題:「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說」,新研究致力於理解多巴胺信號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這個問題由來自紐約州石溪布魯克大學的生物精神病學副編輯Anissa Abi-Dargham博士,彙編總結七篇當前知識和新見解的綜述。
  • 首個洩殖腔化石暗示恐龍如何繁殖
    原標題:首個洩殖腔化石暗示恐龍如何繁殖最初在中國西北部發現的一具恐龍化石保存得如此完好,以至於它的洩殖腔(排洩和交配的腔道)的形狀第一次清晰可見。這隻鸚鵡嘴龍是一種與生活在1.2億年前的三角龍有關的早期角龍,已經在德國法蘭克福森根堡自然博物館公開展出了十多年,並且已經有幾篇關於其原始羽毛和顏色的科學論文問世。
  • 首個洩殖腔化石洩漏恐龍繁殖秘密
    作者 |文樂樂 洩殖腔是化石尾部下方黑色的脊狀區域圖片來源:《當代生物學》 最初在中國西北部發現的一具恐龍化石保存得如此完好,以至於它的洩殖腔(排洩和交配的腔道)的形狀第一次清晰可見。 這隻鸚鵡嘴龍是一種與生活在1.2億年前的三角龍有關的早期角龍,已經在德國法蘭克福森根堡自然博物館公開展出了十多年,並且已經有幾篇關於其原始羽毛和顏色的科學論文問世。
  • 精神分裂症患者要如何進行護理?又該如何治療呢?
    生活中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不經意之間的一個舉動都極有可能會誘發他人精神分裂症出現,為了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平日的言行舉止一定要得體得當,避免傷害到自己也要嚴格禁止傷害他人。精神分裂症患者要如何進行護理呢?主任介紹,護理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心理療法很重要。
  • 精神分裂症和COVID-19患者的健康差異
    韓國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與嚴重COVID-19感染風險的增加有關。COVID-19共病精神分裂症患者與非共病患者之間的健康結果和護理是否存在差異,目前尚不清楚。 共計50750例患者納入分析,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823例,平均年齡為71歲。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有可能是女性、年輕吸菸者、被收容、患有痴呆症、在大學(相對於公立或私立)醫院住院,並且住院時間更長。
  • Nat.Medicine:科學家發現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新藥
    生物谷報導:一項臨床試驗發現,一種以穀氨酸調控的神經傳遞素為靶標的新藥能有效地治療精神分裂症,新成果發表在9月號的《自然—醫學》期刊上。對精神分裂症而言,所有常用的處方安定藥均以多巴胺受體為靶標。如今,Sandeep Patil和同事報告:一種特別的穀氨酸受體亞型mGlu2/3是一種選擇性激動素,它對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安定作用。
  • 天才納什: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vs 諾貝爾獎獲得者
    也許你也曾為電影中納什的經歷動容,但藝術源於生活卻不等同於生活,作為一個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天才納什」真實的生活軌跡是怎樣的呢?下面來看兩位專業醫生的分析。納什生於1928年,30歲之前既聰明又努力,在年輕人裡頗有成就,沒有出現任何精神症狀,這正符合了偏執型精神分裂症起病較晚的特點。
  • 動物會主動尋求社會交往嗎?科學家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以此量化動物主動尋求社會交往的內在驅動力,並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動物主動接近並探索同類的自然行為,即社會親和行為(social approach behavior)。該行為提供近距離社會交往的必要條件,並表徵動物摒棄孤獨去社會交往的意願。
  • 廣州精神分裂症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
    生活環境對精神分裂症具有一定的誘發作用,但它並不是根本原因。這方面的環境因素有,高壓的工作狀態、惡性的社交關係、不和諧的家庭氛圍、以及事業的巨大挫折等等。是否能夠合理地應對所遭遇的突發事件,對於精神分裂症的預防具有重要的意義。精神分裂症病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生活環境因素引起的。  生化因素。醫生在對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檢查時發現,其體內的中樞多巴胺系統發生病變和損傷。
  • 多篇文章聚焦精神分裂症研究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精神分裂症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對上述患者來說,接受SEP-363856治療後的患者症狀比安慰劑組患者病情下降明顯。來自麻薩諸塞州馬爾堡市Sunovion製藥公司的Kenneth S. Koblan博士及其同事進行了一項隨機試驗,評估SEP-363856在精神分裂症急性加重的成年人中的療效和安全性。患者被隨機分配接受每天一次的SEP-363856或安慰劑治療,一共為期4周(分別為120名和125名患者)。
  • 柳葉刀綜述:精神分裂症(上)_柳葉刀_精神分裂症_診斷_醫脈通
    文章要點如下: 一、臨床表現 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特徵包括:陽性症狀(妄想與幻覺,與現實脫軌),陰性症狀(尤其是意志減退、情緒表達減少、社交退縮),認知受損。精神分裂症通常發病於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存在較長的前驅期。儘管個別患者在前驅期內即表現出認知及社會功能受損,但一般情況下精神分裂症起病較為突然,發病前個體的功能水平通常良好。
  • 心靈深處的湍流:解讀自閉症與精神分裂症
    恰恰是這種缺乏責任感,會導致患者在認知方面出現一些問題。而這通常被稱作執行力弱。 幻覺、妄想和精神錯亂,這三大類症狀構成了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狀,另外還有一些患者表現出來的特殊行為,比如說躁狂抑鬱或者一些攻擊性行為。
  • 科學家發現精神分裂症伴發抑鬱患者大腦結構異常
    抑鬱症狀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狀之一,在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佔比高達25%-50%(Herniman et al., 2019; Dai et al., 2018),與心理社會功能受損、自殺風險及高復發率均有較為密切的關係。目前,尚無明確證據闡明伴發抑鬱患者具有特異性行為和腦形態學特徵。
  • 立體定向手術「重啟」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腦
    這是28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小周,1個月前跟醫生的對話,她的病情讓整個家庭面臨崩潰。幸運的是,在接受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神經外II科腦立體定向手術治療後,她成功走出了「精神迷宮」。1月7日複診時,她已基本恢復正常生活。8年前,成績以優異的小周就讀於武漢一所985名校,一家人都在憧憬她的美好未來。
  • 新低溫催化法將塑料垃圾「變廢為寶」
    來源:科技日報新低溫催化法將塑料垃圾「變廢為寶」科技日報北京10月25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採用一種簡單的低溫催化方法,將很多塑料內包含的聚乙烯聚合物轉化成了高價值的烷基芳族分子,後者是很多工業化學品和消費品的基本原料
  • 精神分裂症與雙相障礙患者的就業情況——一項全國性人群研究
    雙相障礙患者情況稍好,但大部分患者同樣在領取殘疾撫恤金,或處於長期病假中。首次診斷3年前,精神分裂症和雙相障礙患者中分別有24%和45%處於就業狀態;然而在診斷5年後,上述比例已分別下降至10%和34%。一系列人口及疾病特徵顯著影響精神分裂症及雙相障礙患者的就業情況,如受教育程度、是否共病物質使用障礙、既往住院次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