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 Psych:蛋白質水平改變或幫助開發精神分裂症的新療法

2021-01-10 生物谷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

2015年11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一項發表於國際雜誌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格裡菲斯大學等處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指出,來自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機體的幹細胞相比健康個體而言形成新蛋白質要更為緩慢一些,本文研究為理解精神分裂症如何影響大腦的功能,同時幫助開發新型藥物療法提供了一定幫助。

文章中,研究者Emeritus Alan Mackay-Sim表示,對患者機體幹細胞中大約1000個蛋白質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製造新型蛋白的細胞器數量減少了,而且蛋白質合成的比率也相應受到了損傷;另外一位研究者Mackay-Sim指出,蛋白質是所有類型細胞中維持功能的細胞主力軍,其可以組成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細胞通常會在動態環境和蛋白質合成中存活,這對於大腦發育、功能、機體的學習能力都非常重要,而這些往往受到了環境和遺傳因子的影響。

如今研究者發現很多遺傳突變都和大腦功能有關,因為其可以控制細胞功能,比如蛋白的合成等,如果蛋白質的合成被輕微影響,那麼許多細胞的功能就會受到微妙地改變,這就會影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腦發育以及成年個體的大腦功能。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來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誘導多能幹細胞進行了研究,研究者說道,通過對皮膚細胞的遺傳工程化改進進而通過刺激轉化成為幹細胞,就會類似於神經祖細胞,從而為改善胚胎中大腦發育提供幫助。

當對幹細胞產生的蛋白質進行分析後,研究者發現患者機體存在很多製造蛋白質的細胞器,相比健康個體而言,患者機體細胞可以快速產生更多的蛋白質;本文研究表明,蛋白質合成的開啟或關閉在不同細胞中或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同階段是會被改變的,而研究者在文章中也提出了精神分離症患者機體中大腦發育和功能被改變的多種方式,同時還闡明了基因、環境如何通過相互作用來引發精神分裂症的發生。(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Reduced protein synthesis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derived olfactory cells

J A English1, Y Fan2, M Föcking1, L M Lopez1, M Hryniewiecka1, K Wynne3, P Dicker1, N Matigian2, G Cagney3,4, A Mackay-Sim2,4 and D R Cotter1,4

Human olfactory neurosphere-derived (ONS) cells have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cellular pathology of schizophrenia. We used discovery-based proteomics and targeted functional analyses to reveal reductions in 17 ribosomal proteins, with an 18% decrease in the total ribosomal signal intensity in schizophrenia-patient-derived ONS cells. We quantified the rates of global protein synthesis in vitro and foun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rate of protein synthesis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derived ONS cells compared with control-derived cells. Protein synthesis rates in fibroblast cell lines from the same patients did not differ, suggesting cell type-specific effects. Pathway analysis of dysregulated proteomic and transcriptomic data sets from these ONS cells converged to highlight perturbation of the eIF2α, eIF4 an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 translational control pathways, and these pathways were also implicated in an independent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neural stem model, and cohort,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nalysis in schizophreni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data from the Psychiatric Genetics Consortium specifically implicated eIF2α regulatory kinase EIF2AK2, and confirm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eIF2α, eIF4 and mTOR translational control pathways at the level of the genome. Thus, we integrated data from proteomic, transcriptomic, and functional assays from schizophrenia patient-derived ONS cells with genomics data to implicate dysregulated protein synthesis for the first time in schizophrenia.

相關焦點

  • 精神分裂症新藥!Intra-Cellular Therapies公司Caplyta(lumate...
    2019年12月24日訊 /生物谷BIOON/ --Intra-Cellular Therapies(ICT)是一家專注於開發創新療法治中樞神經系統(CNS)疾病的生物製藥公司。近日,該公司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批准Caplyta(lumateperone),用於精神分裂症成人患者的治療。
  • 一種關於精神分裂症新多巴胺假說
    生物精神病學提出了一個特殊的問題:「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說」,新研究致力於理解多巴胺信號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這個問題由來自紐約州石溪布魯克大學的生物精神病學副編輯Anissa Abi-Dargham博士,彙編總結七篇當前知識和新見解的綜述。
  • 多篇文章聚焦精神分裂症研究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精神分裂症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額葉前額葉皮層突觸的喪失是精神分裂症的標誌,這使作者提出疑問:C4基因過度活躍是否可能通過小膠質細胞對補體介導的突觸修剪的錯誤調節而促進了精神分裂症的發展。當他們在小鼠前額葉皮層中過度表達補體C4時,他們發現突觸的小膠質細胞吞噬水平增加,神經元之間的功能連接性降低以及神經元膜的性質發生改變。
  • Sci Transl Med:突破性成果!幫助癌症擴散的血管或能增強免疫療法的治療效率
    淋巴管能夠擴張到腫瘤周圍或腫瘤內部,這一過程稱之為淋巴管生成(lymphangiogenesis),該過程的發生常常和癌症擴散到新的位點之間存在一定關聯。研究者認為,在癌症患者開始治療之前進行簡單的血液檢測或許就能夠幫助臨床醫生有效預測哪些患者會因癌症免疫療法而獲益,至少是黑色素瘤患者;目前僅有一小部分患者會因免疫療法而獲益,研究人員希望能夠開發出新型的策略使得癌症免疫療法更加有效地對癌症患者進行治療。
  • ...動物社交欲望、精神分裂症患者、新低溫催化法、洩殖腔化石、痤瘡
    1000倍,最小可探測微波場強約400pV/cm,優於之前國際最好水平10000倍。研究人員開發以果蠅為模式動物的高通量社會親和行為範式。通過大數據量分析,研究首次證實果蠅具有穩定且強烈的社會親和行為。
  • Nature:解析特殊代謝酶的3D結構 有望幫助開發新型癌症療法
    2019年4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特殊的代謝酶類或有望成為新型分子靶點幫助開發新型癌症療法。
  • JAMA:穀氨酸鹽與精神分裂症
    這一研究結果提示,穀氨酸鹽在精神分裂症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磁共振波譜學分析顯示,在基線時,24名精神病初發的受試者右側「聯合紋狀體」(associative striatum)中穀氨酸鹽的平均水平為31.34IU,而這一數字在18名精神健康對照中為28.23IU。這一對比趨勢與研究者所設想的相符。
  • 科學家們在腦腸軸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腦腸軸中短鏈脂肪酸水平升高或會加劇精神分裂症疾病進展!doi:10.1101/2020.04.11.021915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神秘的破壞性精神性疾病之一,然而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其背後的潛在病理學機制,精神分裂症的免疫/炎症假說認為,失調的免疫過程會與神經系統相互作用來促進患者的病理學表現;然而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發現,異常的免疫反應會促進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持續性病理生理性改變,而並不僅僅是疾病的進展
  • 濟南神康科普專題|精神分裂症的預防方式有哪些?
    近年來,雖然物質生活水平有所提升,然而人們的精神生活卻未得到同比發展。生活的沉重,壓力的劇增以及人際交往關係的複雜多變,導致很多人患上某種心理疾病。同時,由於大多數人對於什麼叫精神分裂症缺乏應有的認識,在出現精神分裂症狀時不知及時就診,以致錯失治療良機,甚至引發嚴重後果。
  • 幾秒鐘之內可測量腦齡,或將帶來糖尿病、精神分裂症臨床新療法
    快速測量大腦衰老,可能改善糖尿病、精神分裂症療法儘管如此,深入學習在分析原始MRI數據時,還是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它得出了正確的大腦年齡,並且平均誤差僅為4.66年。相比之下,高斯過程回歸的標準方法則在該測試中表現不佳,只給出了平均誤差約為12年的粗略腦齡。
  • 重度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的犬尿氨酸途徑
    這一發現可以幫助醫生更準確地診斷和治療幾種主要的精神健康障礙,文章最近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上。色氨酸沿犬尿氨酸途徑的代謝及其與精神障礙的關係是精神病學的一個新興領域。研究者進行了一項薈萃分析,以檢查重度抑鬱症(MDD)、雙相情感障礙(BD)和精神分裂症(SZ)中犬尿氨酸代謝產物的差異。
  • 幹細胞對精神分裂症的新探索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是一種高致殘率的精神疾病,其發病機制有多種假說,如神經幹細胞的發育障礙、免疫功能減退、增殖水平降低引起神經網絡失衡等。2020年4月,我國學者黃等人報導了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對精神分裂症的應用前景,他認為目前精神分裂症的臨床面臨的困境是其陰性症狀和認知功能障礙難以緩解,利用幹細胞改善上述症狀的治療策略是全新的思路。
  • Nature:Myheart分子或幫助開發心力衰竭的靶向療法
    ;當心臟面臨壓力比如高血壓時,這種新型分子就可以作為一種工具來阻斷協調遺傳突變的蛋白質。研究者Ching-Pin Chang表示,在患心力衰竭的小鼠機體中恢復這種未知的心臟分子的水平,小鼠心力衰竭的惡化現象就會被阻斷,這種心臟分子是一種名為長鏈的非編碼RNA分子,RNA通常的角色都是攜帶某些來自DNA的指令,從而產生維持機體細胞活力的蛋白質分子。
  • 今日科技話題:微波測量靈敏度、動物社交欲望、精神分裂症患者、新低溫催化法、洩殖腔化石、痤瘡
    研究人員開發以果蠅為模式動物的高通量社會親和行為範式。通過大數據量分析,研究首次證實果蠅具有穩定且強烈的社會親和行為。神經軟體症是指在運動協調、感覺統合以及抑制功能上的一系列輕微損傷,廣泛見於分裂型特質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患病一級家屬等精神分裂症譜系群體
  • 癌細胞對療法產生耐受性分子機制 可能幫助開發新型抗癌療法
    ,相關研究結果或為科學家們開發新方法來阻斷癌細胞生長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大約在10年前,很多癌症研究人員主要聚焦於研究癌細胞的突變以及如何關閉這些突變,而這種專注以治療的形式得到了回報,研究人員開發的新型療法能從本質上關閉大約在一半皮膚癌中發生突變並調節腫瘤細胞生長的基因的表達,然而不幸的是,這種昂貴且艱苦的療法也有其局限性,僅有一半的癌症患者機體的腫瘤會消失1個月至1年時間,而存活下來的癌細胞則會促進癌症患者疾病復發,這種細胞對藥物會產生一定的耐受性。
  • 靈北終止一精神分裂症新藥的二期臨床研究
    文章來源於:新浪醫藥新聞,作者:柯柯,圖片來自「Unsplash」 日前,靈北(Lundbeck)宣布停止對患有持續陰性症狀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
  • 專家:AB型更易患精神分裂症
    專家:AB型更易患精神分裂症   原標題: 血型影響記憶力AB型更易失憶  血型影響記憶力  AB型更易失憶  AB型的人患心臟病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也高  血型影響人的健康,也影響記憶力。最新研究表明,AB血型的人可能比其他血型的人在晚年更容易出現記憶力衰退。
  • 精神分裂症突破性藥物!首個非多巴胺D2受體結合的藥物SEP-363856...
    兩組的錐體外系症狀發生率以及血脂、糖化血紅蛋白和催乳素水平的變化相似。NEJM文章的共同作者、耶魯大學醫學院耶魯臨床研究中心精神病學主席兼聯合主任John Krystal醫學博士表示:「這些數據代表了精神分裂症研究向前邁出的令人振奮的一步。靶向TAAR1是治療精神分裂症的一種新作用機制,代表著精神分裂症治療方面的一個勇敢和創新方法。
  • 天才納什: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vs 諾貝爾獎獲得者
    比如胰島素休克療法,它是指通過注射胰島素引起低血糖反應,達到治療精神症狀的目的,使用這種方法的患者感到痛苦亦很危險。到了今天,對於精神分裂症的治療方法有了質的飛躍,比如廣泛使用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對於精神分裂症患者來說,具有良好療效且安全耐受性好。而且,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心理治療(尤其認知行為療法)對於改善精神症狀及情緒困擾有良好療效。
  • 精神分裂症真有那麼可怕嗎?看看大腦的這些變化,你就知道了!
    這種研究有助於為精神分裂症患者開發更好的治療方法。這種疾病可以在家庭中遺傳下來,但並非所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有同樣患病的近親(如父母、兄弟或姐妹)。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大腦發育問題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部分原因。還有人認為,大腦中的炎症可能會破壞用於思考和感知的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