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近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1, 2013)的研究指出,經成功的抗精神病治療後,精神病初發患者的腦內穀氨酸鹽水平恢復正常。這一研究結果提示,穀氨酸鹽在精神分裂症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磁共振波譜學分析顯示,在基線時,24名精神病初發的受試者右側「聯合紋狀體」(associative striatum)中穀氨酸鹽的平均水平為31.34IU,而這一數字在18名精神健康對照中為28.23IU。這一對比趨勢與研究者所設想的相符。
經過為期4周的治療,這24名患者的陽性與陰性症狀量表(PANSS)得分顯著下降,從94.5分下降至58.7分,穀氨酸鹽水平也隨之下降至29.25IU;而對照組則維持在27.9IU。
穀氨酸鹽水平的下降與PANSS量表總體精神病理學子量表得分的下降顯著相關。
這一研究結果與先前的一項結論一致,即神經發育異常造成腦內穀氨酸能神經遞質紊亂,進而引發精神分裂症。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研究者Ariel Graff-Guerrero及其團隊指出:「更強的穀氨酸鹽暴露對皮質造成了毒害作用,這或許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精神分裂症的衰退性病程;穀氨酸能遞質紊亂的終極效應或許就是多巴胺能失調。」
研究者同時評估了受試者右側小腦皮質中的穀氨酸鹽水平,因為小腦皮質多巴胺受體較少,多巴胺能傳入亦少。與對照相比,基線時患者的穀氨酸鹽水平輕度升高,但具有顯著性差異(24.46 vs 22.24)。治療對於這些數字沒有明顯影響(25.19 vs 23.88 ),但兩者的差異不再具有顯著性差異。
研究者指出,該研究推測穀氨酸鹽水平變化與多巴胺能有關,但結論並沒有直接給予印證。
編譯自:Glutamate role in schizophrenia likely,medwireNews 23 August 2013
相關閱讀: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中外有別」
精神分裂症譜系障礙前瞻記憶研究取得新進展
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已存在異常面孔情緒識別
改變神經調節素1水平可逆轉精神分裂症樣表型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