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1928年的6月,天才數學家約翰·福布斯·納什出生了。人們對他的認識,除了他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以外,還有他曾與精神分裂症抗爭了30多年。著名的好萊塢經典電影《美麗心靈》以他為原型,講述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他潛心研究博弈論和微分幾何學,在愛的支持下與疾病抗爭,最終獲獎的故事。
電影中,主人公納什經常出現逼真的幻覺,與現實生活完全混同,本人無法區分,反覆遊走在現實和虛幻中間。這讓很多人產生疑問:電影裡講述的幻覺是真的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覺體驗,真的像電影裡面看到的那樣逼真,令他們難以自拔嗎?
什麼是幻覺
幻覺是指在沒有客觀刺激作用於相應感覺器官的情況下,個體感覺到的一種主觀體驗。雖然在疲勞、緊張、高熱、醉酒等情況下也會出現幻覺,但幻覺更多的還是見於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狀態下。
幻覺一般按產生的感覺器官可分為幻聽、幻視、幻嗅、幻觸等,其中以幻聽最為多見。患者難以區分幻覺的真假,常常沉溺其中,並產生情緒和行為的異常改變。比如會與幻聽隔空對話,因為聲音的辱罵而憤怒、衝動。甚至完全聽從聲音的命令,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舉動。
幻覺產生的原因
幻覺是如何產生的呢?
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幻覺的神經生理基礎和發生機制可能與腦內多種神經遞質(如多巴胺、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γ-氨基丁酸、乙醯膽鹼等)的釋放異常有關。這些異常釋放造成了大腦相關腦區的皮層、皮層下神經網絡功能異常,從而產生幻覺。以幻聽為例,有學者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現幻聽時進行腦成像研究,發現這期間大腦顳上部皮質被明顯激活,特別是優勢半球的顳上部皮質,而同時該腦區對於外部語言刺激的反應性卻明顯下降。這說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幻聽出現時,對於外部語言的反應變得遲鈍,而傾向於將內部的感覺、表象和思維給予外源性的解釋,繼而產生了行為和情緒的變化。
從心理學角度看,精神分析學派認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覺、妄想是個人被壓抑的潛意識進行自我抗爭的表現。內心的渴望越被壓抑,這種自我抗爭就越強烈。納什在他的回憶中曾說:「瘋狂(幻覺、妄想)其實是一種逃避,當事實不那麼美好時,在想像裡你可以假設它很好。在瘋狂的世界裡,我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像羅馬教皇那樣的人,而我的敵人,他們正試圖以某種方式迫害我。而我像生活在夢境裡,我知道自己在哪裡,我正在旁邊觀察著,但是我當時認為自己是一個陰謀的犧牲品。」因此,雖然在旁人眼中,有幻覺的人的一些表現不可理喻、十分可怕,但是對於患者自己來說,他們的內心正在遭受著巨大的煎熬。
所以,要想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覺,不僅要了解生理上的病變,也要理解他們內心的衝突。當你了解了這一點,幻覺的神秘面紗也就被揭開了,當然它也許就不再那麼可怕了。在現實生活中,有部分患者的幻覺通過治療仍無法消除,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學會與幻覺共處,做到知己知彼,帶著它們去生活——就像影片裡最後呈現的那樣。人們總是對陌生的事物產生恐懼,而當你理解甚至熟知了他們以後,你就會變得從容不迫,因為這就是從理解到接納的升華。
作者簡介
張少偉
上海交通大學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碩士,精神科醫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就職於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