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精神分裂症遺傳學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06 中國青年報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張文凌)日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羅雄劍課題組,首次在基因組範圍內系統性地篩選出精神分裂症可能的致病基因。該研究為深入解析複雜精神疾病的遺傳機制提供了新思路,為闡明精神分裂症致病機理提供重要的生物學數據。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感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障礙以及精神活動不協調。大量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發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精神分裂症的遺傳力高達0.8左右)。為了解析精神分裂症的遺傳基礎,全球範圍內開展了大量大規模的全基因組範圍內的關聯研究(GWAS)。雖然GWAS鑑別到許多與精神分裂症顯著相關的基因座(loci),但由於連鎖不平衡及基因調控的複雜性,如何從GWAS報導的基因座中鑑別致病基因目前仍然是挑戰。

    羅雄劍課題組通過利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與策略,整合大規模遺傳學研究結果與表達數量性狀基因座數據、蛋白網絡分析及基因共功能網絡分析等,篩選到6個最有可能的精神分裂症致病基因,包括CNTN4、GATAD2A、GPM6A、MMP16、PSMA4和TCF4。

    目前,這一研究成果已發表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博士研究生馬昌國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羅雄劍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雲南省基金項目的資助。

相關焦點

  • 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進展
    例如,GWAS研究發現,染色體16p11.2區域的常見變異(common variant)與精神分裂症的發生風險顯著相關,但尚不知其具體的分子機制。該研究鑑別一個具有增強調控效應的常見變異,可以影響細胞功能及精神分裂症的遺傳風險。研究結果為認識精神分裂症的遠程基因調控作用提供範例。
  •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2019-02-21 05  科技日報昆明2月20日電 (記者趙漢斌)記者20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利用功能基因組學方法,初步揭示了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變異對靶基因的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精神分裂症的遺傳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 昆明動物所在樹鼩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目前,樹鼩已被用於感染性疾病如B型肝炎、C型肝炎、皰疹病毒感染、禽流感病毒感染等模型創建,在視覺系統研究、近視模型,以及一些腫瘤模型構建方面,顯示了很好的前景。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對樹鼩開展了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先後主導完成了樹鼩高質量基因組測定、基於樹鼩精原幹細胞的轉基因技術突破、樹鼩特殊遺傳特性和生活習性的解析等工作,拓展了人們對於這一新型實驗動物的認識。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2017-12-14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李玉葉、玉溪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文山州皮膚病防治所開展合作,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2017-09-27 昆明動物研究所 AD的遺傳研究近年來取得了巨大進展,但遺傳風險如何影響AD的發生發展,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基因表達是一種介於基因型(genotype)和表型(phenotype)之間重要的中間表型。現有GWAS發現的疾病風險位點約80%都位於基因組非編碼區,這些位點很可能是通過調控基因表達,影響機體正常的基因調控網絡,進而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
  • 昆明動物所等在膠質母細胞瘤分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央廣網昆明7月26日消息(記者李健飛)膠質瘤是常見的顱內腫瘤,其中惡性程度最高的是膠質母細胞瘤。異常的快速增殖、極強的浸潤性及高度異質性是膠質母細胞瘤的典型特徵。患者的平均中值生存期僅為一年左右,是目前人類腫瘤中死亡率極高的腫瘤之一。
  • CCRT對精神分裂症認知功能的研究進展
    [1]魏欽令,鄭倆榮,胡冰,等.首發未服藥精神分裂症患者腦彌散張量成像的基於體素分析[J].中華神經醫學雜誌,2011,10(9):926-928.[2]Mesholam-Gately RI,Giuliano AJ,Goff KP,et a1.
  • 柳葉刀綜述:精神分裂症(上)_柳葉刀_精神分裂症_診斷_醫脈通
    三、遺傳學進展 基因多態性 首先,根據上世紀60年代遺傳流行病學的發現全基因組關聯性研究已確定了超過100個相關基因位點,表明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與人群患病風險有關。基因組研究還確定了11個較罕見的拷貝數變異(CNVs)與精神分裂症高風險相關。鑑於精神分裂症患者繁殖能力降低的事實,一種新興的觀點是,自然選擇效應使得與疾病個體高風險相關的等位基因在人群中非常罕見,而與個體低風險相關的等位基因則普遍存在,這是遺傳漂變與平衡選擇的共同結果。
  • 昆明動物所在枯葉蛺蝶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保護性的外觀相似(Protective resemblance)是動物生存競爭中的一種重要的生態適應機制。一個物種可通過與其所生存的環境相似(crypsis隱匿)、模擬環境中的某些物體(masquerade偽裝)或者模擬環境中的其它物種(mimcry擬態: 如貝氏擬態和繆氏擬態),從而得以保護自己。很多昆蟲,特別是蝴蝶,表現了各種各樣的保護性形態,成為達爾文和華萊士用作支持自然選擇理論的重要證據。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醫教研共發展】西安市第三醫院聯合培養博士生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因此,對於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研究它們在特定信號通路中的富集狀態、在基因網絡調控中的作用,以及DNA甲基化等表觀調控機制,將為闡明精神分裂症的分子網絡調控機制提供理論依據,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臨床應用價值。
  • 昆明植物所等在細胞器基因組組裝軟體開發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團隊李德銖研究組和伊廷雙研究組,關注基於植物質體基因組的系統發育、基因組結構演化和DNA條形碼研究,發展基於質體基因組數據分析的研究體系,並取得重要進展(Ma et al., 2014.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5 星期五
    科研進展1、上海光機所量子點單模雷射研究獲進展2、力學所在青光眼致病機理研究中獲進展3、廣州地化所提出板片拉力引發被動陸緣巖漿作用 4、城市環境所在室溫催化降解甲醛研究中取得進展 5、力學所在軟物質表面浸潤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6、西北研究院在北極東北航道未來可通航性研究中獲進展7、
  • 中國大鯢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院動物進化與遺傳前沿交叉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車靜,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以及昆明動物所特聘研究員、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教授Robert Murphy領銜的國內外研究人員參與的合作成果。  張亞平在發布會上表示,中科院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的倡導和引領者,已在生物多樣性編目、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現狀評估、生物多樣性信息庫的建設、生物安全和種質資源保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瀕危物種的保護方面做了大量有意義的工作。此次大鯢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研究歷時長、工作量大、野外科考艱苦,需要大團隊的協作,能堅持下來實屬不易。
  • 多篇文章聚焦精神分裂症研究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精神分裂症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2】Science:新研究為精神分裂症的遺傳起源提供新線索doi:10.1126/science.aay8833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南非開普敦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對非洲祖先人群-南非科薩人(Xhosa)-進行精神分裂症遺傳學分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
  • 昆明動物所等在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研究幹細胞如何維持基因組穩定,有助於推動幹細胞的安全應用和理解相關發育疾病的致病機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鄭萍團隊長期關注幹細胞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獨特機制。為探究該問題,研究人員在小鼠神經幹/祖細胞(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NSPCs)中對Filia的表達和功能進行研究。研究顯示,Filia僅特異表達在出生後的小鼠海馬NSPCs中;功能研究發現,Filia調控海馬NSPCs的基因組穩定。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0.16 星期五
    科研進展1、雲南天文臺伽瑪暴偏振研究獲進展2、動物所合作揭示靈長類視網膜衰老的分子機制3、南京土壤所在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研究中獲進展7、上海光機所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取得進展8、心理所揭示健康青少年和早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覺處理模式
  • 我國科學家在精神分裂症調控紊亂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精神分裂症是常見的、危害極大的重性精神疾病,其發病機理迄今未明,既往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是基因變異和/或調控障礙的結果。轉錄因子、微小RNA(miRNA)和長非編碼RNA(lncRNA)是重要的基因調控因子。
  • 一種關於精神分裂症新多巴胺假說
    生物精神病學提出了一個特殊的問題:「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說」,新研究致力於理解多巴胺信號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這個問題由來自紐約州石溪布魯克大學的生物精神病學副編輯Anissa Abi-Dargham博士,彙編總結七篇當前知識和新見解的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