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進展

2020-11-30 生物谷




精神分裂症和

抑鬱症

等精神疾病是影響人類健康的公共衛生難題,由於該類疾病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對其診療常存在困難。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報導許多非編碼變異與精神疾病相關,這些變異是否存在生物學功能及相關機制仍需探索。例如,GWAS研究發現,染色體16p11.2區域的常見變異(common variant)與精神分裂症的發生風險顯著相關,但尚不知其具體的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李明團隊通過系統分析公共資料庫中16p11.2染色體區域的腦組織基因表達eQTL數據和H3K4me1等甲基化組蛋白的ChIP-seq數據,發現一個常見變異rs4420550所在位點,富集標誌著轉錄調控效應的表觀修飾蛋白,提示可能具有功能後果,且該變異與MAPK3基因的mRNA表達顯著相關。然而,rs4420550在染色體上距離MAPK3基因有200kb以上,該位點是否存在遠端調控作用機制,對於了解精神分裂症的基因調控具有必要性。

李明團隊分析腦組織和細胞系的甲基化組蛋白ChIP-Seq數據,發現rs4420550可能位於DNA增強子區域,並利用雙螢光報告基因實驗證實這一猜想。通過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發現rs4420550所在區域與MAPK3基因啟動子直接經由染色體迴環交互作用。同時,在細胞水平針對rs4420550進行單鹼基的基因編輯,得到在rs4420550位點分別攜帶G/G和A/A純合基因型的細胞群,並通過RNA-seq和ATAC-seq分析,發現包括MAPK3在內的多個表達差異顯著的基因。功能表型分析發現,攜帶rs4420550不同基因型的細胞表現出顯著的增殖效率的差異。該研究鑑別一個具有增強調控效應的常見變異,可以影響細胞功能及精神分裂症的

遺傳

風險。研究結果為認識精神分裂症的遠程基因調控作用提供範例。相關研究成果以Functional genomics identify a regulatory risk variation rs4420550 in the 16p11.2 schizophrenia-associated locus為題,在線發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上。昆明動物所副研究員常宏、博士研究生蔡欣和李慧娟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昆明動物所副研究員肖瀟和研究員李明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得到昆明動物所研究員羅雄劍及姚永剛的幫助。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等的資助。

李明團隊早期發現,在染色體10q24.32區域中,精神分裂症的風險變異rs7085104與人類特異的可變數目串聯重複序列(VNTR)高度連鎖,且在歐洲和非洲人群中都與剪接體AS3MTd2d3的mRNA表達顯著相關(Nature Medicine 2016; 22:649-656)。近期,利用體外的微基因剪接系統(minigene splicing assay)證實,該VNTR可直接調控剪接體AS3MTd2d3的表達,並在中國人群腦組織中也與AS3MTd2d3表達顯著相關,證實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決定性的風險變異。在體外培養的大鼠海馬神經元中過表達剪接體AS3MTd2d3,導致蘑菇狀樹突棘密度的明顯下降,這與臨床上精神分裂症患者腦中觀察到的現象一致,提示該剪接體潛在的生物學機制。相關研究成果以A human-specific schizophrenia risk tandem repeat affects alternative splicing of a human-unique isoform AS3MTd2d3 and mushroom dendritic spine density為題,在線發表在Schizophrenia Bulletin上。昆明動物所博士研究生蔡欣和楊智輝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常宏和李明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

此外,李明團隊對

抑鬱症

遺傳

易感機制進行探索。通過對前人報導的染色體1p31.1區域與

抑鬱症

相關的

遺傳

變異做進一步研究,證實歐洲人群中的疾病風險變異rs12129573在我國漢族人群中也與疾病相關,並發現該風險變異和人類特異的Alu變異rs70959274高度連鎖。鑑於Alu變異片段較長,且多在疾病及表型相關的GWAS位點富集,它們可能發揮重要的功能影響。據此分析rs70959274,發現其位於長鏈

非編碼RNA

LINC01360的啟動子區域。rs70959274的插入變異與LINC01360的mRNA低表達顯著相關,由於該插入片段中有多個CpG位點,且大多處於高度甲基化狀態,可能是通過表觀

遺傳

修飾相關機制對基因表達產生影響。通過報告基因實驗,證實rs70959274的插入變異可以抑制轉錄活性;當利用CRISPR/Cas9刪掉該段序列後,LINC01360的表達上調。同時,rs70959274插入序列的刪除導致其它

抑鬱症

風險基因(DRD2和FLOT1)的表達變化。進一步蛋白信號網絡分析發現,該插入序列的改變影響突觸傳遞、神經發生、學習記憶、PI3K-Akt等生物學過程的基因表達改變。相關研究成果以Identification of a functional human-unique 351-bp Alu insertion polymorphism associated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the 1p31.1 GWAS risk loci為題,在線發表在Neuropsychopharmacology上。昆明動物所博士研究生劉偉鵬、蔡欣、楊智輝,新鄉醫學院副教授李文強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肖瀟、李明和新鄉醫學院教授呂路線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在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領域取得新進展
    圖為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中新網昆明4月2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2日發布消息,該研究所羅雄劍課題組在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鑑別到34個打斷與轉錄因子結合的抑鬱症風險遺傳變異,並研究了這些功能遺傳變異調控靶基因的潛在機制。
  • 柳葉刀綜述:精神分裂症(上)_柳葉刀_精神分裂症_診斷_醫脈通
    多巴胺能神經遞質功能障礙主導著精神症狀的發生,但其他腦區及環路也參與了發病。神經元連接異常的基礎可能是突觸功能紊亂,但具體性質、位置及發生時間仍不確切。目前,治療方法主要是抗精神病藥物結合心理治療。基因組學、流行病學及神經科學上的進步,無疑為精神分裂症的診療帶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精神分裂症遺傳學研究取得進展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張文凌)日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羅雄劍課題組,首次在基因組範圍內系統性地篩選出精神分裂症可能的致病基因。該研究為深入解析複雜精神疾病的遺傳機制提供了新思路,為闡明精神分裂症致病機理提供重要的生物學數據。
  • 【醫教研共發展】西安市第三醫院聯合培養博士生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疾病是由遺傳、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複雜性疾病,是由多個基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發病過程中存在基因-基因,基因-環境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因此,對於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研究它們在特定信號通路中的富集狀態、在基因網絡調控中的作用,以及DNA甲基化等表觀調控機制,將為闡明精神分裂症的分子網絡調控機制提供理論依據,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臨床應用價值。
  • CCRT對精神分裂症認知功能的研究進展
    [1]魏欽令,鄭倆榮,胡冰,等.首發未服藥精神分裂症患者腦彌散張量成像的基於體素分析[J].中華神經醫學雜誌,2011,10(9):926-928.[2]Mesholam-Gately RI,Giuliano AJ,Goff KP,et a1.
  •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科技日報昆明2月20日電 (記者趙漢斌)記者20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利用功能基因組學方法,初步揭示了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變異對靶基因的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精神分裂症的遺傳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 我國科學家在精神分裂症調控紊亂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精神分裂症是常見的、危害極大的重性精神疾病,其發病機理迄今未明,既往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是基因變異和/或調控障礙的結果。轉錄因子、微小RNA(miRNA)和長非編碼RNA(lncRNA)是重要的基因調控因子。
  • 多篇文章聚焦精神分裂症研究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精神分裂症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這些罕見的突變也更有可能影響大腦和突觸功能。神經突觸協調神經元之間的通訊;神經突觸的分布和激發最終負責學習、記憶和腦功能。這些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鑑定出的基因和途徑有助於了解所有人群的精神分裂症風險。在非洲人群中開展的進一步研究也可能為設計更有效的治療提供潛在機制。
  • 010期抑鬱症研究簡報:基因共表達網絡分析揭示抑鬱症新調控基因
    跟BrainNews 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一年時間,100篇,我們一起總結抑鬱症的研究進展。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已經成功鑑定出多個和抑鬱症相關的獨立遺傳基因位點,但確切的致病基因和其生物學機制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未知的。組織特異性網絡方法可以識別抑鬱症的分子機制,並為整合分析提供生物學基礎。我們使用多個人腦組織和全血的全基因組關聯匯總統計結果和基因表達信息,從而為識別個體風險基因和基因共表達網絡提供了一個框架。
  • 重度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的犬尿氨酸途徑
    這一發現可以幫助醫生更準確地診斷和治療幾種主要的精神健康障礙,文章最近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上。色氨酸沿犬尿氨酸途徑的代謝及其與精神障礙的關係是精神病學的一個新興領域。研究者進行了一項薈萃分析,以檢查重度抑鬱症(MDD)、雙相情感障礙(BD)和精神分裂症(SZ)中犬尿氨酸代謝產物的差異。
  • 研究表明其與抑鬱症、體重指數、精神分裂症...
    近年來,英國阿片類藥物處方和與阿片類藥物相關的死亡人數也大幅上升。挖掘DNA為了更好地理解慢性疼痛背後的生物學原理,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他們在英國生物銀行中尋找與"多處慢性疼痛"相關的DNA風險標記。
  • JAMA:穀氨酸鹽與精神分裂症
    這一研究結果提示,穀氨酸鹽在精神分裂症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磁共振波譜學分析顯示,在基線時,24名精神病初發的受試者右側「聯合紋狀體」(associative striatum)中穀氨酸鹽的平均水平為31.34IU,而這一數字在18名精神健康對照中為28.23IU。這一對比趨勢與研究者所設想的相符。
  • 精神分裂症基因存在罕見變體
    精神分裂症基因存在罕見變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5 13:43:29 英國卡迪夫大學Michael J. Owen和Michael C.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鑑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
  • 心理所發現IL-10和COMT基因多態性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認知功能上的...
    認知缺陷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狀之一,多巴胺和炎症系統已被證明在精神分裂症的認知缺陷中起重要作用,且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兩個系統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大多數免疫細胞都表達出多巴胺受體,這意味著多巴胺可以影響幾乎所有的免疫細胞,並促進細胞炎性因子的分泌。
  • 研究發現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的大型轉運蛋白
    近日,發表在《生物化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綜合細胞材料科學研究所Kazumitsu Ueda領導的研究團隊提供了證據,證明ABCA13蛋白被破壞的小鼠表現出精神分裂症的標誌性行為。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5 星期五
    2、力學所在青光眼致病機理研究中獲進展3、廣州地化所提出板片拉力引發被動陸緣巖漿作用 4、城市環境所在室溫催化降解甲醛研究中取得進展 5、力學所在軟物質表面浸潤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6、西北研究院在北極東北航道未來可通航性研究中獲進展7、
  • 龍膽族葉綠體基因組進化和系統學研究取得進展
    葉綠體基因組由於缺乏重組,而常被認為是連鎖的單一基因座;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葉綠體基因組中不同區域以及不同編碼基因具有不同的核酸替代速率,經受不同的自然選擇壓力。目前對葉綠體單基因或不同功能組基因的進化研究較少。此外,傳統基於葉綠體基因組的系統基因組學研究,通常將葉綠體基因組直接串聯起來進行系統樹構建,因此,單基因遺傳變異導致的系統發育不一致性常被忽略。
  • 研究揭示多種精神疾病的基因組關係、新基因座和多效性機制
    研究揭示多種精神疾病的基因組關係、新基因座和多效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4 21:41:33 精神病基因組學聯盟多疾病團隊揭示了八種不同精神疾病的基因組關係、新型基因座和多效性機制。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中國網訊 10月30日,由中國海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國遺傳學會和吉林紫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3年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包振民教授領銜完成的櫛孔扇貝和海洋生命學院劉濤副教授領銜完成的海帶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標誌著學校在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前沿水平,並將為進一步的海洋生物分子育種、功能基因開發與利用等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地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