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的大型轉運蛋白

2021-01-15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懷疑細胞膽固醇轉運蛋白的突變與精神疾病有關,但很難證實這一點,也很難確定其背後的機制。
  近日,發表在《生物化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綜合細胞材料科學研究所Kazumitsu Ueda領導的研究團隊提供了證據,證明ABCA13蛋白被破壞的小鼠表現出精神分裂症的標誌性行為。

  ABCA13屬於一種稱為ATP結合盒(ABC)的細胞轉運蛋白家族,參與將膽固醇和其他分子移入和移出細??胞。Ueda和他的團隊已經研究ABC蛋白長達35年之久,長期的充分研究使他們發現了ABCA13難以捉摸的作用機制。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不同類型的人類細胞中研究了ABCA13,並在小鼠體內關閉編碼這種蛋白質的基因,以及調查了突變的ABCA13蛋白在人類細胞中的作用。他們發現,ABCA13是一種位於細胞囊泡中的大蛋白,有助於將膽固醇從細胞膜轉運到囊泡中。
  Ueda說:「我們發現ABCA13加速了細胞內膽固醇的內化,其功能的喪失與一些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學有關。」
  缺失ABCA13的小鼠看起來正常,壽命也正常,但一系列的行為調查顯示,驚嚇反應和前脈衝抑制試驗結果異常。通常,一個微弱的預脈衝刺激,如聲音,可以減少被隨後更強刺激驚嚇的感覺。然而,一些精神疾病患者仍然會對主要刺激感到震驚,即使它之前已經有一個預脈衝。研究人員發現,正常小鼠和缺乏ABCA13的小鼠都有正常的驚嚇反應,但在受到驚嚇刺激之前,只有經過工程改造的小鼠才會受到驚嚇。
  研究人員進一步想知道ABCA1缺失是如何影響大腦中的神經細胞。他們發現,缺乏ABCA1基因的小鼠大腦神經末梢的囊泡不會積聚膽固醇。研究人員說,突觸神經小泡對信息從一根神經傳遞到另一根神經至關重要,因此這種功能障礙可能導致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學。
  最後,該團隊研究了含有ABCA13基因突變的人類細胞,這些基因被認為與一些精神疾病有關。他們發現這些突變損害了ABCA13的功能和在細胞囊泡內定位的能力。
  該研究團隊建議,對ABCA13功能的進一步研究將有助於為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和抑鬱症等精神疾病開發新的治療策略。

論文連結:https://www.jbc.org/content/early/2020/12/08/jbc.RA120.015997

相關焦點

  • 復旦教授發現精神分裂症風險基因位點,與青春期大腦發育有關
    復旦教授發現精神分裂症風險基因位點,與青春期大腦發育有關 彭德倩/上觀新聞 2019-01-17 08:52
  • 多巴胺轉運蛋白可加強安非他命反應
    控制著神經遞質多巴胺活性的多巴胺轉運蛋白(DAT)在諸如吃飯、行動和獎賞等人類的動機行為中具有關鍵的作用。
  • 你以為多巴胺只和愛情快感有關?它卻還關乎成癮和精神分裂症
    事實上,多巴胺並沒有人們想像中這麼浪漫,除了愛情和快感,成癮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也和多巴胺有關。多巴胺是存在於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是一種能直接影響人的情緒、激發人對異性好感的神經傳導遞質。然而,它在傳遞快感信息的同時,卻也和成癮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成癮的事物大多會給我們帶來強烈的快感,這也是產生依賴性的基礎。
  • 柳葉刀綜述:精神分裂症(上)_柳葉刀_精神分裂症_診斷_醫脈通
    全基因組關聯性研究已確定了超過100個相關基因位點,表明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與人群患病風險有關。基因組研究還確定了11個較罕見的拷貝數變異(CNVs)與精神分裂症高風險相關。鑑於精神分裂症患者繁殖能力降低的事實,一種新興的觀點是,自然選擇效應使得與疾病個體高風險相關的等位基因在人群中非常罕見,而與個體低風險相關的等位基因則普遍存在,這是遺傳漂變與平衡選擇的共同結果。
  • 精神分裂症基因存在罕見變體
    精神分裂症基因存在罕見變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5 13:43:29 英國卡迪夫大學Michael J. Owen和Michael C.
  • 多篇文章聚焦精神分裂症研究新成果!
    這一發現為該基因在精神分裂症發展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機械支持,並可能為治療發展提供新途徑。以前,在大型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中,已經證明了提高C4基因活性的遺傳變異體,該變異體編碼免疫系統所謂的「補體」級聯反應的一部分,會增加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但是,尚不清楚這種變體可能有助於精神分裂症出現的機制。
  • 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進展
    例如,GWAS研究發現,染色體16p11.2區域的常見變異(common variant)與精神分裂症的發生風險顯著相關,但尚不知其具體的分子機制。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李明團隊通過系統分析公共資料庫中16p11.2染色體區域的腦組織基因表達eQTL數據和H3K4me1等甲基化組蛋白的ChIP-seq數據,發現一個常見變異rs4420550所在位點,富集標誌著轉錄調控效應的表觀修飾蛋白,提示可能具有功能後果,且該變異與MAPK3基因的mRNA表達顯著相關。
  • Nat.Medicine:科學家發現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新藥
    生物谷報導:一項臨床試驗發現,一種以穀氨酸調控的神經傳遞素為靶標的新藥能有效地治療精神分裂症,新成果發表在9月號的《自然—醫學》期刊上。    以前的研究反覆顯示,穀氨酸調控神經傳遞素的變異與精神分裂症相關,但一直缺少這種關聯性的有力證據。
  • 精神分裂症新藥!Intra-Cellular Therapies公司Caplyta(lumate...
    ICT主席兼執行長Sharon Mates博士表示:「我們相信Caplyta將為醫療保健提供者提供一個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將幫助數百萬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這一批准標誌著多年科學研究的成果。我們特別感謝患者、他們的護理人員和為Caplyta的開發做出貢獻的醫療專業人員。」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精神分裂症遺傳學研究取得進展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張文凌)日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羅雄劍課題組,首次在基因組範圍內系統性地篩選出精神分裂症可能的致病基因。該研究為深入解析複雜精神疾病的遺傳機制提供了新思路,為闡明精神分裂症致病機理提供重要的生物學數據。
  • APA新版精神分裂症指南(一):選擇抗精神病藥
    向患者提及發生急性副作用(如,頭暈、鎮靜、不寧等)的可能性,也可以幫助其發現及報告副作用,並可能有助於維持治療聯盟。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存在注意及其他認知功能的損害,且在病情急性加重時可能更顯著;伴隨著治療的進行,醫生需要不時將話題引回針對靶症狀及副作用的討論上來。
  • 心理所發現IL-10和COMT基因多態性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認知功能上的...
    認知缺陷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狀之一,多巴胺和炎症系統已被證明在精神分裂症的認知缺陷中起重要作用,且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兩個系統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大多數免疫細胞都表達出多巴胺受體,這意味著多巴胺可以影響幾乎所有的免疫細胞,並促進細胞炎性因子的分泌。
  • 幹細胞改善精神分裂症的應用價值
    精神分裂症一種神經系統嚴重受損的精神障礙類疾病,發病以青壯年為主,病程多遷延,主要症狀包括情感、思維、行為、感覺、精神活動等異常,嚴重者精神殘疾與精神衰退,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效果欠佳。2019年全國調查發現精神分裂症終身患病率約為0.5%。
  • 研究解析硝酸鹽轉運蛋白晶體結構
    ,指出這種轉運蛋白具有一種與經典搖杆開關模型不同的轉運新機制。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公教授,其研究組主要研究方向為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研究腫瘤發生和細胞調亡的分子機制,與重大疾病相關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以及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研究等。
  • 時隔16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發布新版精神分裂症治療指南
    醫脈通精神科將持續整理指南具體內容,敬請期待。簡介本指南旨在改善DSM-5精神分裂症的照護質量及治療轉歸。上一版完整指南(APA,2004年)及指南觀察(APA,2009年)發布以來,出現了很多關於精神分裂症新型藥物及非藥物治療的研究。
  • 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覺統合功能受損與其小腦激活減弱相關
    神經軟體症是指在運動協調、感覺統合以及抑制功能上的一系列輕微損傷,廣泛見於分裂型特質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患病一級家屬等精神分裂症譜系群體已有研究表明,神經軟體症與精神分裂症症狀相關,在精神分裂症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腦結構研究證據表明,神經軟體症尤其是運動協調異常可能與皮層-丘腦-小腦-皮層環路異常,然而,尚無針對精神分裂症譜系感覺統合異常的腦功能研究。因此,對於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覺統合的腦功能機制探討,有助於理解其在精神分裂症發生發展中的作用,並據此發現新的診療標靶。
  • Transl Psych:蛋白質水平改變或幫助開發精神分裂症的新療法
    來自格裡菲斯大學等處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指出,來自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機體的幹細胞相比健康個體而言形成新蛋白質要更為緩慢一些,本文研究為理解精神分裂症如何影響大腦的功能,同時幫助開發新型藥物療法提供了一定幫助。
  • 心靈深處的湍流:解讀自閉症與精神分裂症
    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對精神疾病做分類的科學家,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都是由他甄別分類的。彼時,他研究了精神分裂症之後,將其命名為「早發性痴呆」。 到了1911年,瑞士精神病專家厄根·布洛伊勒(Eugen Bleuler)認為,精神分裂症實際上不是痴呆。因為痴呆是不可逆的過程,它只會越來越嚴重,但是精神分裂症實際上是可以醫治的。
  • 與學習、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有關的突觸修剪過程
    由美國紐約州立大學Downstate醫學中心領導的研究,發現了一種似乎啟動青少年突觸修剪的大腦受體。突觸修剪的過程被認為是學習所必需的,但似乎在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中都會出現突觸修剪的偏差。青春期後,大腦突觸連接數量減半,在許多大腦區域和許多物種中發現,包括人類和齧齒動物。」這個過程被稱為青春期「突觸修剪」,被認為對成年期的正常學習很重要。 突觸修剪被認為可以消除不必要的突觸聯繫,為相關的新記憶騰出空間,但由於它在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中受到破壞,近來對該問題的關注受到廣泛關注。
  • JAMA:穀氨酸鹽與精神分裂症
    這一研究結果提示,穀氨酸鹽在精神分裂症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磁共振波譜學分析顯示,在基線時,24名精神病初發的受試者右側「聯合紋狀體」(associative striatum)中穀氨酸鹽的平均水平為31.34IU,而這一數字在18名精神健康對照中為28.23IU。這一對比趨勢與研究者所設想的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