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解析硝酸鹽轉運蛋白晶體結構

2020-11-30 科學網

 

來自清華大學生科院、生物膜與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報導了硝酸鹽/亞硝酸鹽轉運蛋白NarU的晶體結構(解析度為3.1Å),並分析了其結構和生化特徵,指出這種轉運蛋白具有一種與經典搖杆開關模型不同的轉運新機制。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出版社全新開放獲取期刊:Cell Reports雜誌上,這是Cell出版社在Cell Stem Cell和Cell Host & Microbe兩份期刊後的又一重要新成員。Cell Reports致力於報導整個生命科學領域的高質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於短小,單個觀點的文章,也接受標準長度的論文,因此這一期刊命名為Reports。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公教授,其研究組主要研究方向為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研究腫瘤發生和細胞調亡的分子機制,與重大疾病相關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以及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研究等。

 

磷脂雙層膜為細胞或細胞器提供了一道疏水屏障,其中的膜轉運蛋白承擔著營養物質吸收、代謝產物分泌、細胞與外界的物質信息交換以及產能耗能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理活動。根據轉運能量的來源可以將轉運蛋白分為初級主動轉運蛋白(primary active transporters)和次級轉運蛋白(secondary transporters)。

 

其中次級轉運蛋白利用由於物質在膜內外濃度不同造成的電化學滲透勢能來轉運底物,典型代表是主要協助轉運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MFS超家族最初發現時被認為只在糖的吸收過程中起作用,隨後的研究發現藥物的外排系統、有機磷∶磷酸交換系統等中的蛋白也都屬於這一超家族。

 

硝酸鹽/亞硝酸鹽的轉運元件NarK和NarU也屬於這一超家族的硝酸鹽/亞硝酸鹽轉運家族(nitrate/nitrite porter family,NNP),在維持細菌體內的氮平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其結構和功能機制,至今科學家們仍然不清楚。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報導了NarU的晶體結構(解析度為3.1Å),並由此分析了其整體生化特性。研究人員發現非對稱單元中NarUto的兩個分子具有兩種不同的構象狀態:關閉和部分向內打開。其中底物硝酸分子似乎是通過4個高度保守的帶點,或稱極性胺基酸協調進行作用。

 

通過結構和生化試驗分析,研究人員還找到了參與底物門控和轉運的關鍵胺基酸。這些觀察到的NarU構象差異,以及NNP家族的獨特序列特徵,都指出這一家族具有一種與經典搖杆開關模型(rocker-switch model)似乎不同的轉運新機制。(來源:生物通 張迪)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解析肉鹼膜轉運蛋白晶體結構
    膜轉運蛋白CaiT與底物複合物的結構示意圖(1-12表示12段跨膜螺旋)。
  • Nature:施一公等解析γ-氨基丁酸反向轉運蛋白GadC晶體結構
    (GadC)的晶體結構,並結合生化實驗提出了GadC轉運底物的可能機制。因此研究大腸桿菌抗酸機制對人類健康有直接的重要意義。大腸桿菌抗酸系統II(Acid Resistance system 2)通過穀氨酸:γ-氨基丁酸反向轉運蛋白(GadC)將細胞外的穀氨酸轉運到細胞內,在胞漿內穀氨酸發生脫羧反應,消耗一個質子生成γ-氨基丁酸,而產物γ-氨基丁酸再被GadC轉運到細胞外。整個過程相當於向細胞外排出一個質子,降低了細胞內的質子濃度,從而起到了抗酸的作用。
  • 清華解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據估算,大腦平均每天消耗約120克葡萄糖,佔人體葡萄糖總消耗量的一半以上。葡萄糖代謝的第一步就是進入細胞,但親水的葡萄糖溶於水,而疏水的細胞膜就像一層油,因此,葡萄糖自身無法穿過細胞膜進入到細胞內發揮作用,必須依靠轉運蛋白這個「運輸機器」來完成。葡萄糖轉運蛋白鑲嵌於細胞膜上,如同在疏水的細胞膜上開了一扇一扇的門,能夠將葡萄糖從細胞外轉運到細胞內。
  • 【新資】清華首次解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在人類攻克癌症
  • 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取得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重大突破 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  清華新聞網6月6日電(記者 顧淑霞)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
  • 基於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的跨膜轉運蛋白三維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YgaP,通過系統構建位點特異性電子自旋標記(簡稱SDSL),應用電子順磁共振(簡稱EPR),特別是脈衝雙電子偶極耦合(簡稱DEER)方法,首次成功解析了YgaP的全長三維結構,並通過EPR動態特性、順磁增強分子易趨性分析、距離測量等分析方法研究了YgaP蛋白跨膜轉運酶催化產物硫氰根離子(SCN-)的分子機制。
  • 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三維結構揭示
    原標題: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三維結構揭示  科技日報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林莉君)繼在國際上獲得第一個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結構後,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再次解析出GLUT3的三維結構,清晰完整地展現了葡萄糖轉運蛋白工作的分子機理,為研製小分子腫瘤靶向藥物提供了直接結構依據。
  • 研究解析肌動蛋白7a晶體結構
    利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光束線站(BL17U)採集得到的數據解析的肌動蛋白7a與Sans蛋白複合物晶體結構 上海光源用戶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張明傑及他的研究團隊在2011年2月11日《科學》(Science 2011, 331, 757)雜誌上發表了題為 「Structure of MyTH4-FERM Domains in Myosin VIIa Tail Bound to Cargo」的論文,該論文研究了肌動蛋白
  • 研究揭示糖轉運蛋白結構與機理
    ,報導了人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4在大腸桿菌中的同源蛋白XylE的晶體結構,並且運用生化手段對其工作機理進行了研究。這類葡萄糖轉運蛋白家族包含多個成員,其中科學家對GLUT1、GLUT2、GLUT3、GLUT4這四個蛋白研究最為深入,且證實與多種人類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如嬰兒癲癇發作、Fanconi-Bickel綜合症、糖尿病、肥胖等。但是目前對於這一類重要蛋白的結構信息知之甚少。 顏寧教授領導的研究組一直將人體葡萄糖轉運蛋白及其在各物種中同源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作為主要方向。
  • 上海光源用戶在《自然》發表兩項蛋白晶體結構研究成果
    這類葡萄糖轉運蛋白家族包含多個成員,其中科學家對GLUT1、GLUT2、GLUT3、GLUT4這四個蛋白研究最為深入,且證實與多種人類疾病的產生密切相關,如嬰兒癲癇發作、Fanconi-Bickel綜合症、糖尿病、肥胖等。但是目前科學界對這一類重要蛋白的結構信息知之甚少。顏寧領導的研究組一直將人體葡萄糖轉運蛋白及其在各物種中同源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作為主要方向。
  • 科學家揭示葉酸ECF轉運蛋白結構和轉運機制
    4月14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進展,報導了來源於乳酸桿菌的能量耦合因子型(Energy Coupling Factor,ECF)葉酸轉運蛋白面向內(inward-facing)的晶體結構(見示意圖a),揭示了ECF轉運蛋白跨膜轉運葉酸的分子機制。葉酸參與細胞內眾多重要生化過程,包括DNA和胺基酸的合成。
  • 研究解析UHRF1蛋白晶體結構
    近日來自復旦大學、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清華大學、新興企業星座製藥(Constellation Pharmaceuticals)公司、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解析了一個甲基化關鍵蛋白UHRF1的晶體結構及功能機制。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著名國際期刊《細胞》(Cell)雜誌旗下的子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雜誌上。
  • 研究解析酵母Shu蛋白晶體結構
    酵母的Shu蛋白複合物,是由Shu1、Shu2、Psy3和Csm2幾種蛋白組成,它通過偶聯複製後修復與同源重組,維持了基因組的穩定性。
  • Nature:顏寧等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及工作機理
    5月18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的研究論文,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
  • 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
    by glucose transporters)的長文(Article),報導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處於不同構象的3個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與之前該組解析的GLUT1的結構比對,完整揭示了葡萄糖轉運蛋白底物識別與轉運的分子機理,為基於結構的小分子設計提供了直接依據。
  • 顏寧小組破譯一種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清華大學等顏寧小組破譯一種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GLUT1幾乎存在於人體每一個細胞中,是紅細胞和血腦屏障等上皮細胞的主要葡萄糖轉運蛋白,對於維持血糖濃度的穩定和大腦供能起關鍵作用。在已知的人類遺傳疾病中,導致GLUT1功能異常的突變會影響葡萄糖的正常吸收,導致大腦萎縮、智力低下、發育遲緩、癲癇等一系列疾病。另一方面,當發生癌變時,葡萄糖是腫瘤細胞最主要的能量來源。
  • 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被獲取 餓死癌細胞或成可能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6月5日,清華大學宣布: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機制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該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科學成就。
  • cell research報導鈷離子ECF轉運蛋白複合體的結構與機理
    ECF轉運蛋白在細菌與植物中保守存在,介導微量營養物質的跨膜轉運。在前期工作中,張鵬課題組解析了多個共享型ECF轉運蛋白複合體的結構,闡釋了底物識別、模塊共享、跨膜轉運的分子機制。然而,人們對專用型ECF轉運蛋白的結構與機理缺乏了解。
  • 清華大學在世界上首次解析NAT家族蛋白結構
    Transporter,核苷鹼基-維生素C轉運蛋白)家族蛋白UraA的晶體結構,由此解決了困擾廣大生物學家的一大難題。UraA三維晶體結構各種核苷鹼基(nucleobases)以及維生素C的吸收由一類跨膜轉運蛋白家族NAT蛋白介導。而他們通過怎樣的機制完成跨膜轉運,一直是個謎。
  • The Scientist:膜蛋白晶體結構最新研究進展
    然而迄今為止,在已知的蛋白結構總量當中,膜蛋白只佔據一小部分。基於結構的設計是開發藥物的一種強有力的武器,且藥物要能有效治療,作用位點就必須精準,且副作用最小化。X射線晶體學,仍然是解決不同大小的蛋白的原子結構的唯一通用方法。然而,由於非常難於製備高純度的膜蛋白和得到它們的晶體,該方法也無從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