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光束線站(BL17U)採集得到的數據解析的肌動蛋白7a與Sans蛋白複合物晶體結構
上海光源用戶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張明傑及他的研究團隊在2011年2月11日《科學》(Science 2011, 331, 757)雜誌上發表了題為 「Structure of MyTH4-FERM Domains in Myosin VIIa Tail Bound to Cargo」的論文,該論文研究了肌動蛋白7a的突變如何導致先天性失聰失明。
根據醫學統計數字,聽力障礙在新生嬰兒中相當普遍──每1,000個新生嬰兒中就有幾個病例。在失聰或弱聽的兒童中,有3%至6%是Usher綜合症患者。Usher綜合症是一種基因失調的病症,它會導致病人在生命不同階段蒙受不同程度的聽力或視力喪失。
肌動蛋白7a是一類在細胞體內負責運輸的分子,它的功能對於人類聽力毛細胞和眼睛的發育尤為重要。肌動蛋白7a的基因變異可以導致嚴重的失聰和失明,這就是常見於新生嬰兒和兒童的Usher綜合症。在所有Usher1綜合症患者中,約一半是由肌動蛋白7a變異所引起的。
經過大批量遺傳學調查,已發現160餘種肌動蛋白7a基因變異會導致失聰。同時,一些能夠與肌動蛋白7a相互結合的蛋白的基因突變也會造成Usher綜合症。儘管有了這些信息,但是肌動蛋白7a以及其運輸物體的變異為何會造成失聰失明,至今還是一個謎團。
張明傑教授及他的研究團隊,利用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BL17U採集的晶體X光衍射數據,成功解析了肌動蛋白7a與Sans(另外一種可導致Usher綜合症的蛋白質,其功能主要是充當橋連蛋白,將肌動蛋白7a的運輸物體與其連結在一起)蛋白質複合物2.8埃分辨晶體結構。結合核磁共振技術得到的結果,解釋了肌動蛋白7a在不同細胞中是如何進行運輸,也解釋了其在內耳細胞中是如何維持耳毛細胞結構的。
非常重要的是,肌動蛋白7a與Sans的分子結構,直觀清晰地解釋了在肌動蛋白7a的「裝貨區域」發現的大量致病突變是如何影響到其正常的運載功能。同時,由於蛋白質結構的相似性,這項發現同樣可以用於解釋在肌動蛋白15a上發現的許多致病突變而造成非綜合症型耳聾性遺傳病。(來源: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更多閱讀
《科學》發表論文摘要(英文)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