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一種可以預防原發性難產的肌動蛋白組氨酸甲基轉移酶

2020-11-28 生物谷

 

12月10日,美國史丹福大學和德克薩斯大學等科研人員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SETD3 is an actin histidine methyltransferase that prevents primary dystocia」的文章,通過小鼠實驗發現了首個哺乳動物蛋白質組氨酸甲基轉移酶SETD3及其對平滑肌收縮的關鍵調節作用。

.肌動蛋白是一類形成微絲的球狀多功能蛋白質 。它基本上存在於所有真核細胞中 (唯一已知的例外是線蟲精子),其中它可以以超過100μM的濃度存在;其質量約為42kDa,直徑為4至7nm。人們發現哺乳動物肌動蛋白組氨酸73甲基化(actin-H73me)的存在已有五十餘年。除了哺乳動物,actin-H73me也存在於另外幾種模式動植物中。儘管H73me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但是這種甲基化修飾的功能及其催化的酶仍然是未解之謎。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員鑑定到SETD3(SET結構域蛋白3)是生理性肌動蛋白組氨酸73的甲基轉移酶,進一步的結構解析結果顯示,廣泛的相互作用網絡將肌動蛋白肽鏈「夾」到SETD3的表面並將H73正確定位到相應的催化域中,以促進甲基轉移。H73me降低了肌動蛋白單體上的核苷酸交換率,並適度地加速了肌動蛋白絲的組裝。缺乏SETD3的小鼠在多個組織中顯示出actin-H73me的完全缺失,定量蛋白質組學驗證了肌動蛋白-H73是SETD3主要的生理性底物。SETD3缺乏的雌性小鼠由於母體難產而導致產仔數嚴重減少,這種難產使用催產劑也難以緩解。此外,SETD3的缺失會損害信號誘導的原代人子宮平滑肌細胞的收縮。該項研究一方面發現了首個哺乳動物蛋白質組氨酸甲基轉移酶,另一方面揭示了SETD3和actin-H73me在調節平滑肌收縮方面的關鍵作用。((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首次鑑定出阻止難產的組氨酸甲基轉移酶
    ,肌肉中的肌動蛋白發生了一種修飾,特別是在鍛鍊之後。肌肉細胞中發生的這種修飾涉及肌動蛋白。肌動蛋白在一定程度上構成在肌肉內收縮的細絲。肌動蛋白中的某些組氨酸發生甲基化修飾。由於這種活性,即將甲基轉移到組氨酸上,這種新鑑定出的SETD3被稱為組氨酸甲基轉移酶(histidine methyltransferase)。科學家們已在酵母中發現組氨酸甲基轉移酶,但是在此之前,還沒有人在人類或其他動物身上鑑定出組氨酸甲基轉移酶。
  • 上海藥物所揭示組蛋白甲基轉移酶G9a促進乳腺癌發展機制
    組蛋白甲基轉移酶異常表達會導致組蛋白甲基化模式失衡並廣泛促進人類癌症的發生發展。自2000年第一個組蛋白賴氨酸甲基轉移酶Suv39h1被發現後,至今已有50多個賴氨酸甲基轉移酶被確證,其中G9a(也被稱作KMT1C或者EHMT2)是第二個被報導的組蛋白甲基轉移酶。
  • Nature:第一種α-N-甲基轉移酶被發現
    Alpha-N 甲基化是一種不尋常的「轉錄後」修飾,在其中,蛋白的胺基酸末端殘基被甲基化。人們對其功能知之甚少,儘管在一個例子(即「Ran鳥嘌呤核甙酸-交換因子RCC1」)中甲基化是其與染色質結合所必需的。30多年前曾有人提出,也許存在一種真核α-N-specific甲基轉移酶,而現在這樣一種酶已在HeLa細胞中被發現。
  • Nature:MLL家族蛋白甲基轉移酶活性調節機制
    他們通過結構、生化及計算分析揭示出了MLL家族蛋白的兩步激活機制。這些研究結果前所未有地深入闡明了複合物組裝的共同點與功能變化及MLL家族甲基轉移酶的活性調控,並提出了一個適用於大多數組蛋白甲基轉移酶的通用調控機制。近年,中國的科學家們在組蛋白甲基化相關研究中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果。
  • 科學家揭示MLL家族蛋白甲基轉移酶活性調節的分子機制
    )於2月18日以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雷鳴、陳勇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國輝研究組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Structural basis for activity regulation of MLL family methyltransferases,揭示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
  • 南方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布組蛋白甲基轉移酶最新...
    今天(24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研究團隊在學校冷凍電鏡中心支持下,與國內外多家研究團隊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NSD蛋白與核小體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 ...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布組蛋白甲基轉移酶最新研究...
    今天(24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研究團隊在學校冷凍電鏡中心支持下,與國內外多家研究團隊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NSD蛋白與核小體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分子基礎清華新聞網8月3日電 7月31日,《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elopment) 雜誌發表了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題為「甲基轉移酶SETD2識別致癌組蛋白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for oncohistone
  • 中國科大等揭示SETD3蛋白作為β-actin組氨酸甲基化酶的結構與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許超課題組與波蘭華沙大學Jakub Drozak實驗室合作,解析了SETD3與β-actin多肽的高分辨複合物晶體結構,並結合酶活實驗揭示了肌動蛋白(Actin)第73位組氨酸(His73)的N3位甲基化的作用機制,相關成果於2月20日以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SETD3-mediated histidine
  • 南方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布組蛋白甲基轉移酶最新研究成果
    今天(24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研究團隊在學校冷凍電鏡中心支持下,與國內外多家研究團隊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NSD蛋白與核小體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 肌動蛋白ATP酶家族的聚合調節酵母己糖激酶活性
    肌動蛋白ATP酶家族的聚合調節酵母己糖激酶活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 14:33:22 美國哈佛大學Ethan C. Garner、Andrew W.
  • 研究揭示SETD3蛋白作為β-actin組氨酸甲基化酶的結構與功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許超課題組與波蘭華沙大學Jakub Drozak實驗室合作,解析了SETD3與β-actin多肽的高分辨複合物晶體結構,並結合酶活實驗揭示了肌動蛋白(Actin)第73位組氨酸(His73)的N3位甲基化的作用機制,相關成果於2月20日以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SETD3-mediated
  • Nature immuno:甲基轉移酶EZH2核外也有新功能
    2015年3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著名國際期刊nature immunology在線發表了新加坡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甲基轉移酶EZH2不僅在細胞核內發揮重要作用,在細胞核外也能夠通過對底物蛋白的甲基化影響生物過程和疾病發生。
  • Cell:揭示組蛋白H3K9的分級甲基化可以在核被膜處對染色體臂進行定位
    2012年9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闡明了組蛋白修飾可以導致細胞核周圍靜止基因的沉默,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了近日的國際雜誌Cell上。文中,研究者揭示了至少在兩種水平上,組蛋白H3 9位賴氨酸的甲基化可以引發異染色質定位在核被膜處。
  • MLL家族蛋白甲基轉移酶活性調節的分子機制被揭開
    人民網上海2月20日電(記者姜泓冰)經過多年努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雷鳴、陳勇研究組和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國輝研究組近日解析出甲基轉移酶MLL家族蛋白複合物的結構,並闡釋了其活性調控的分子機制。國際學術期刊《自然》2月18日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該成果。
  • 高解析度SARS-CoV-2甲基轉移酶結構揭示轉錄後加工分子機制
    近日,美國西北大學Satchell團隊利用X射線衍射解析了新冠病毒mRNA甲基轉移酶nsp16與nsp10的複合體結構,深度解析了甲基轉移酶的催化機理,為新冠病毒抑制劑的開發提供新的策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ScienceSignaling上,題為「
  • 茶葉中咖啡因轉化為非刺激性茶氨酸的N9-甲基轉移酶的發現與鑑定
    ,它以1,3,7-三甲基尿酸而不是咖啡因為底物,具有新的N9甲基轉移酶活性,證實了C8氧化發生在N9甲基化之前。CkTcS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揭示了N9甲基化所需的關鍵殘基,為茶樹中的咖啡因N-甲基轉移酶如何通過微調其活性位點來催化區域選擇性N-甲基化提供了見解。
  • GENES DEV:rRNA m6和甲基轉移酶METTL5參與了多能性和發育進程
    目前已經發現了與m6A相關的甲基轉移酶,如METTL家族的METTL3和METTL14可以催化mRNA、ncRNA、pri-miRNA上的m6A形成,ZCCHC4可以特異性催化28S rRNA上的m6A。
  • Cell Research | 北大伊成器研究組實現新型RNA修飾m6Am甲基轉移酶的鑑定
    早在1975年,科學家就鑑定到了m6Am 的存在;最近研究發現m6Am也是一個動態、可逆的修飾,但其修飾酶一直未被鑑定,極大地限制了對m6Am功能機制的研究。為了鑑定該修飾酶,伊成器課題組從全細胞裂解液中通過生化手段分離並鑑定了m6Am的修飾酶,並通過體內和體外實驗,證實了PCIF1的甲基轉移酶活性:通過LC-MS/MS定量質譜發現PCIF1敲低細胞系中mRNA的 m6Am修飾水平顯著下降,通過體外生化實驗表明PCIF1對帶有m7G帽子結構的RNA具有最高的修飾活性。
  • Science | 突破,可能開拓一個新的領域,首次發現m6Am甲基化轉移酶
    N6-甲基腺苷(m6A)是人類最普遍的信使RNA修飾形式。這種修改是可逆的,其生物學效應主要是通過「寫入」、「橡皮」和「讀取」蛋白來介導的。所謂的「寫入」複合物,核心部分為METTL3–METTL14 m6A甲基轉移酶,還包括其他調控因子亞單元,作用是催化m6 mRNA甲基化。至少有兩種橡皮擦酶FTO和ALKBH 5介導了甲基化的逆反應。m6甲基化的轉錄被讀取器蛋白質鎖識別,該蛋白可以調節mRNA前處理、翻譯和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