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因是黃嘌呤生物鹼的主要成分,在許多受歡迎的飲料中十分常見。由於咖啡因偶爾會產生副作用,以自然的方式減少咖啡因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最近的研究表明,在稀有茶樹Camellia assamica var. kucha (Kucha)中,咖啡因可以轉化為非刺激性苦茶鹼,苦茶鹼具有鎮定、抗抑鬱、提高記憶力等諸多優點,且不會像咖啡因一般,引起焦慮、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苦茶鹼合成涉及咖啡因在C8的氧化和N9位的甲基化。然而,其潛在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來自暨南大學的何蓉蓉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9-methyltransferase involved in converting caffeine into non-stimulatory theacrine in tea」的研究,鑑定了來自Kucha的苦茶鹼合成酶CkTcS,它以1,3,7-三甲基尿酸而不是咖啡因為底物,具有新的N9甲基轉移酶活性,證實了C8氧化發生在N9甲基化之前。CkTcS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揭示了N9甲基化所需的關鍵殘基,為茶樹中的咖啡因N-甲基轉移酶如何通過微調其活性位點來催化區域選擇性N-甲基化提供了見解。
作者首先分析了苦茶和普洱的黃嘌呤成分(圖1c),發現苦茶中與普洱的黃嘌呤成分存在差異,苦茶葉中含有苦茶鹼,而普洱葉則沒有,顯示苦茶中可能存在一種甲基轉移酶,實現苦茶鹼的合成,通過提取全RNA並進行轉錄組測序,以茶葉來源的咖啡因合酶(具有N1、N3-甲基轉移酶活性)為探針進行BLAST分析,從中找到了N-甲基轉移酶的部分N端序列,通過PCR擴增得到三段甲基轉移酶序列,分別命名為CkCS、CkTbS、CkTcS。對這些酶進行進化樹分析及功能鑑定,發現CkCS、CkTbS分別為N1/N3和N3-甲基轉移酶,而CkTcS則具有N9甲基轉移酶活性,可以將咖啡因轉化為苦茶鹼。然而,該酶也在普洱中發現,但通過轉錄水平分析發現,普洱中的CkTcS表達量十分低,因此普洱中不含有苦茶鹼。
作者進一步解析了該酶的晶體結構,分析了該酶活性口袋胺基酸作用,發現T31對N9位甲基化的選擇性具有重要作用,R226、I241、C270則固定底物分子,使得攻擊構象更易形成。這些研究結果對無咖啡因飲料的開發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為開發一種保留咖啡因風味及有益效用,並去除咖啡因的不良影響的飲品提供了新的思路。
圖1. 普洱、苦茶中主要黃嘌呤生物鹼的定性定量分析
論文:Y.-H. Zhang, Y.-F. Li, Y.-J. Wang,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9-methyltransferase involved in converting caffeine into non-stimulatory theacrine in tea.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5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