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酶在茶葉初制中的應用

2021-01-10 茶葉老鬼

酶在茶葉初制生產中的應用

摘要:茶葉作為世界公認的三大無酒精健康飲品,而茶葉中又含有數十種酶,那麼無論是茶葉的原料生產還是加工製作,都與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從酶的各種特性出發,深入探討酶在各類茶葉初制中的應用。

Abstract: tea as the world recognized three non-alcoholic health drinks, and tea contains dozens of enzymes, so no matter the raw material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tea, there is an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with enzymes, we star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zymes,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roleof enzymes in the primary process of tea.

關鍵詞:多酚氧化酶、酶的特性、酶的催化作用、茶葉初制。

酶是一類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合物作為一種結構複雜的生物催化劑,具有一般催化劑的共性的同時他還具有催化能力高、專一性強、酶活力受調節、容易失活等特點。而茶葉中目前發現的酶數量高達數十種;茶葉中的酶大致可分為氧化還原酶類(PPO、POD和抗壞血酸氧化酶)、水解酶類(澱粉酶、蛋白酶)、裂解酶類、同分異構酶類等。在茶葉初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兩多大酶類分別是氧化還原酶類和水解酶類。酶促反應的實質為通過降低活化自由能提高反應速率,根據反應速率理論可知,速率常數K與epx成反比關係,因此酶的催化作用主要通過提高溫度或者是降低活化自由能來體現。

第一 酶在綠茶初制中的作用

綠茶從加工工藝上可分為烘青綠茶、炒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青綠茶4類。茶葉中多酚類氧化物佔鮮葉乾物質總量的18%-36%,茶葉中氧化還原酶類(PPO能夠加速多酚類物質的氧化速率,使得茶葉出現葉片紅變,進而影響劉叉叉的品質(湯色、葉底、外形等)。為了能夠更好保證綠茶品質而在綠茶的初制中加入殺青這一工藝。在綠茶初制中的殺青工藝就是利用酶容易失活這一特性來鈍化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蛋白質在高溫環境下空間結構發生改變,當溫度超過80℃時酶可在頃刻之間失去活性。綠茶初制中高溫殺青阻止多酚氧化酶催化茶葉中多酚類物質的氧化以保證綠茶清湯綠葉這一品質特徵。同時茶葉中的轉移酶類對香氣物質的形成起催化作用,固殺青時青臭氣褪去,清香顯露!

綠茶殺青

第二 酶在紅茶初制中的應用

紅茶的粗加工工藝為:萎凋―揉捻―發酵―乾燥。

在萎凋過程中隨著茶葉水分的喪失,水解酶類的活性明顯增強,催化茶葉中不分有機物質產生分解,增加了茶葉中水溶性物質含量,提升紅茶內在品質!

在萎凋過程中茶葉中的多酚氧化酶、過氧化物酶、轉化酶、β-糖酶活性與時間呈線性相關關係,在16到18小時範圍內酶的活性達到峰值,之後酶活性下降。

多酚氧化酶可以促進茶葉中多酚類化合物的氧化,產生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等紅茶呈色物質,使得紅茶呈現紅湯紅葉的品質特徵!同時在萎凋過程中隨著水解作用的存在,在水解酶類(澱粉酶、果膠酶等)的催化作用下,茶葉中的多糖類物質轉化為可溶性糖,增加紅茶的甜醇度。同時萎凋過程中在轉化酶類(蛋白酶)的轉化作用下,茶葉中的部分蛋白質水解為胺基酸,提高紅茶的鮮爽度!

紅茶的發酵工藝是紅茶初制中最為重要的一道工藝。紅茶在發酵過程中茶葉中的多酚類化合物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氧化成鄰醌,鄰醌進一步氧化聚合形成茶黃素與茶紅素。同時紅茶品質特徵為紅湯紅葉,這就要求茶葉中的葉綠素破壞的越充分越好,由於多酚類物質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為鄰醌,而鄰醌對葉綠素具有氧化作用!同時在水解酶類的催化作用下蛋白質水解為胺基酸。

由於茶葉的成茶品質過程在發酵工藝中已基本完成,固需要乾燥工藝通過高溫烘乾鈍化酶的活性以結束紅茶發酵過程,避免過度發酵。

銀生紅茶150每盒

參考文獻:《制茶學》夏濤 中國農業出版社.

《生物化學簡明教程》張麗萍 楊健雄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物化學教程》王鏡巖 朱聖庚 徐長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外源酶對茶葉品質的研究進展
    茶葉加工中常使用的酶有纖維素酶、果膠酶、蛋白酶及單寧酶等。細胞壁降解酶系包括果膠酶、纖維素酶和半纖維素酶,三者皆為複合酶。將纖維素酶和果膠酶等用於茶葉提取中,可降解細胞壁中的纖維素和果膠等多糖,改善細胞壁的通透性,提高茶葉內含物的提取率。
  • 茶葉色素—茶葉中的脂溶性色素(葉綠素、胡蘿蔔素、葉黃素)
    茶葉色素是存在於茶樹鮮葉和成品茶葉中的一類有色物質,是構成茶葉幹茶色澤、茶湯顏色及葉底色澤的組成成分,含量的多少及變化對茶葉品質有著重要的作用。茶葉色素一般分為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其中脂溶性色素主要對茶葉幹茶和葉底色澤有影響,水溶性色素主要對茶湯起作用。
  • 茶葉化學成分—茶葉中的糖類(果膠,美拉德反應,焦糖化反應)
    (如糖胺、糖酸等)二、茶葉中的糖類單糖和寡糖能溶於水,多數具有甜味。也是茶葉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茶樹因葉片的發育階段不同,合成的糖其種類也有差異。在幼嫩的新梢中主要是單糖和蔗糖,成熟葉片中除了單糖和蔗糖,還合成並積累了大量的多糖(主要是澱粉和複合多糖等)。茶葉在離開茶樹後,不能再進行光合作用合成糖類,而呼吸作用仍在進行,但在內源水解酶的作用下,茶葉中的寡糖、多糖被水解為游離態的單糖,往往使其單糖含量有所增加。
  • 茶葉的分子存在形式
    制茶中充分利用嫩梗的有效成分的例子不少。四、酶酶是植物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質。鮮葉中的酶類很複雜,與制茶過程中,化學變化關係比較大的,有水解酶和氧化還原酶。酶在制茶過程中是其催化作用,是屬於催化劑範疇。
  • 茶葉為什麼要殺青
    殺青是大部分制茶工序的重要步驟,其作用主要有三點。,酶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是一種生物催化劑,能夠加快或減緩生化反應的速度。蜜蘭香單樅/匠魂網鮮葉中所存在的多酚氧化酶和過氧化物酶等,對葉中內含物的變化,有著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作用
  • 茶葉「會苦會澀」,是誰的錯?怪茶葉本身麼?其實都是制茶師的錯
    從制茶的角度來說,制茶師傅的目的:無非就是體現出茶葉的特徵,讓茶葉更香,滋味更好,喝起來口感更加柔和,儘量隱藏茶葉的「苦澀」感(弱化茶的苦澀),這就是制茶師傅的目的。小周喝茶經常以一口定論茶葉的好壞,只要入口會體現強烈的澀感,這絕對不是好茶,至少從工藝的角度來說,這茶就沒做好。私以為,茶葉無論多香,滋味多好,只要其苦澀感化不開或者很明顯,都不是好茶。
  • 茶葉中咖啡因轉化為非刺激性茶氨酸的N9-甲基轉移酶的發現與鑑定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稀有茶樹Camellia assamica var. kucha (Kucha)中,咖啡因可以轉化為非刺激性苦茶鹼,苦茶鹼具有鎮定、抗抑鬱、提高記憶力等諸多優點,且不會像咖啡因一般,引起焦慮、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苦茶鹼合成涉及咖啡因在C8的氧化和N9位的甲基化。然而,其潛在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 酶在紅茶製造過程中的活性變化及作用
    紅茶的製造工藝並不複雜,然而在製造過程中,芽葉中各化學成分的變化卻是十分複雜的。在一定的工藝條件下,紅茶色、香、味的形成,皆終結於這些錯綜複雜的變化。綠茶的鮮葉加工,必須首先通過高溫殺青,破壞酶的活性,才能形成「清湯綠葉」等品質特點;相反,紅茶的鮮葉加工,則恰恰是充分地利用了酶生物化學作用,在酶促反應下形成了紅茶「紅湯紅葉」的品質特徵。
  • 茶科普 | 茶葉中的多糖是什麼,有什麼功能?
    茶科普 | 茶葉中的多糖是什麼,有什麼功能?茶鮮葉中的糖類物質,包括單糖、寡糖、多糖和少量其他糖類。茶多糖TPS(Tea polysaccharides),是一類與蛋白質、多酚結合在一起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複合多糖。可以從茶樹的各個部位,例如葉片、花、果實中獲取,並且由於茶葉品種和加工工藝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差異。一般來說原料越粗老的茶葉原料中,茶多糖含量越高。
  • 茶葉與資本主義:中國早期茶葉貿易中的全球資本主義悖論
    到了20世紀初(第一次系統調查時),茶葉貿易僱傭的人數——從農村到通商口岸的農民家庭、婦女、兒童、季節性工人和搬運工——比中國早期的任何城市產業都多。同時,印度殖民地、錫蘭、日本、臺灣和荷屬東印度群島出現了競爭產業。當大多數歷史學說把注意力轉向了別處,中國的茶葉貿易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增長,海外糾葛也越來越深。中國的茶葉貿易實際上代表了中國進入全球資本主義的切入點。
  • 溶菌酶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極其發展狀況
    首頁 » 酶工程 » 溶菌酶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極其發展狀況 溶菌酶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極其發展狀況 來源:中國食品產業網 2006-01-06
  • 為什麼茶葉會苦味和澀味
    茶葉中的多酚類就是引起茶湯澀味的主要化學成分,也是水浸出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含量一般佔到水溶性組分的50%-70%,是影響茶葉質量的重要指標。澀味物質的轉變多酚類物質性質較為活潑,易在酶的作用及溼熱條件下發生氧化作用,也能在常溫常壓下發生緩慢氧化作用。
  • 茶葉末釉是我國古代鐵結晶中重要的品種
    茶葉末釉是我國古代鐵結晶中重要的品種 茶葉末釉是我國古代鐵結晶中重要的品種之一,屬高溫黃釉,釉呈失透的黃綠色,在暗綠的底色上閃出猶如茶葉細末的黃褐色細點,釉色黃綠摻雜似茶葉細末,綠者稱茶,黃者稱末,古樸雅致。
  • 電子鼻技術及其在茶葉香氣檢測中的應用及展望
    近年來隨著與電子鼻相關的傳感技術、模式識別技術等的不斷發展,電子鼻廣泛應用在食品行業、環境監測、醫學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在茶葉領域研究應用中,電子鼻也逐漸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顯示出其廣闊的發展前景。傳感器區別貢獻率分析法主要是對傳感器進行研究,利用該方法可以確認特定實驗樣品下各傳感器對樣品區分的貢獻率大小,從而可以考察在樣品區分過程中哪一類氣體起了主要區分作用。 隨著各種微量分析儀器的應用,茶香氣物質的提取、組分鑑定的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目前,廣泛採用頂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或GC-MS綜合測定茶葉香氣物質。
  • 水解作用對於茶葉品質的影響
    在茶葉生產製作中,水解反應以酶促水解為主,水解酶是催化水解反應的一類酶 ,茶葉中研究得比較多的水解酶主要有果膠酶、纖維素酶、糖苷酶、蛋白酶和澱粉酶等。茶葉加工實質上是一個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的過程 ,其主要技術環節都與酶的控制和利用有關。許多研究表明 ,水解酶與茶葉中的可溶性糖、胺基酸及醇類香氣物質等的形成關係密切。
  • 茶葉發酵
    3、茶葉的「發酵」——生物氧化人們常說,中國茶葉按照「發酵」程度的不同以及綜合製法,分為六大茶類。但這裡的「發酵」一詞,在中國茶葉的慣用語境中,則與上述微生物發酵全然不同。在茶葉中,同一片綠葉是通過控制生物氧化而被加工成綠茶、紅茶、烏龍茶等,這一過程也被錯誤地稱作「發酵」。這一過程更像是一系列的酶促反應,也許更應該被稱作「生物氧化」。茶葉的「生物氧化「是細胞壁破損後,存在於細胞壁中的氧化酶類促進兒茶素類進行的一系列的氧化過程。
  • 茶葉主要抗氧化成分
    茶葉抗氧化能力是茶葉保健功能研究方面的重要內容之一,相關研究指出茶葉中主要抗氧化成分有茶多酚及其衍生產物茶多酚能有效清除體內外自由基,提高小鼠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脂質過氧化(LPO)程度和脂褐質含量,對心血管疾病起到預防作用。
  • 如何辨別茶葉是什麼種類的茶?
    中國茶類劃分有多種方法,根據製造方法不同和品質上的差異,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 以適宜茶樹芽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綠茶按其乾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 紅茶:紅湯紅葉。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調、揉捻、發酵、乾燥等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幹茶色澤和衝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得其名。
  • 纖維素酶在中藥成分提取中的應用
    2.2 酶活 目前得到的菌株所產纖維素酶活性低,另一方面可能也因為纖維素降解難度大,纖維素酶解的轉換率數比澱粉低12量級,這使得在實際生產中應用成本太高。     酶活較強的菌種有大黴、麴黴、根黴和青黴,特別是李氏木黴、綠色木黴、康氏木黴,是目前公認的較好的纖維素酶生產菌。陸地細菌中活力較強的菌種有纖維素菌屬、生孢纖維粘菌屬和纖維桿菌屬。
  • 沉香、茶葉:[4]烏龍茶的功效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及全發酵茶,品種較多,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漢族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是經過殺青、萎凋、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後制出的品質優異的茶類。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製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品嘗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