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鼻技術及其在茶葉香氣檢測中的應用及展望

2021-01-15 中國茶葉

電子鼻又稱人工嗅覺分析系統,是20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用來分析、識別和檢測氣味的具有人工智慧特點的仿生檢測儀器。電子鼻能在短時間內分析、識別和檢測複雜氣味和大多數揮發性成分的智能感官儀器,具有重複性好、不需要複雜的樣品預處理過程、不發生感官疲勞和檢測結果客觀可靠等特點。


近年來隨著與電子鼻相關的傳感技術、模式識別技術等的不斷發展,電子鼻廣泛應用在食品行業、環境監測、醫學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在茶葉領域研究應用中,電子鼻也逐漸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顯示出其廣闊的發展前景。



電子鼻的工作原理就是模擬人的嗅覺器官對氣味進行感知、分析和判斷,一般由氣體採集流向控制系統、氣敏傳感器陣列、信號處理子系統和模式識別子系統等四大部分組成。工作時,通過控制器將氣味分子採集回來,並流經氣敏傳感器;氣味分子被氣敏傳感器陣列吸附,產生信號;生成的信號被送到信號處理子系統進行處理和加工;並最終由模式識別子系統對信號處理的結果作出判斷。電子鼻的外觀和內部結構如圖1和圖2所示。

圖1  電子鼻設備外觀圖

圖2  電子鼻設備內部結構圖


德國AIRSENS公司的新型PEN3電子鼻的傳感器陣列包含10個對不同類彆氣體揮發物敏感的金屬氧化物氣敏傳感器,使整個電子鼻系統可以識別不同的氣味。電子鼻不同傳感器得到的信息代表了樣品中全部揮發物的總體分布,而不是正常情況下分析測得的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組成的含量。當檢測樣品的香氣物質揮發後,經過傳感器時其電導率為G,經過活性炭過濾的標準氣體通過傳感器時其電導率為G0,電子鼻系統獲得數據即為2個電導率的比值,即G/G0。G/G0 值的變化表明的是香氣物質含量的相對變化。電子鼻的10個傳感器陣列所代表的的物質種類及特點見表1。


表1   傳感器性能

陣列序號傳感器名稱性能描述備註1

W1C

芳香成分

甲苯10 mL/m³

2W5S
對氮氧化合物很靈敏
NO2 1 mL/m³
3W3C
對芳香成分靈敏
苯10 mL/m³4
W6S
主要對氫氣有選擇性
H2 100 mL/m³
5
W5C
烷烴芳香成分
丙烷1 mL/m³6
W1S
對甲烷靈敏
CH4 100mL/m³
7W1W
對硫化物靈敏
H2S 1 mL/m³
8
W2S
對乙醇靈敏
CO 100 mL/m³9
W2W

芳香成分,對有機硫

化物靈敏

H2S 1 mL/m³10
W3S
對烷烴靈敏
CH4 10 mL/m³



通過查看每個傳感器響應信號的變化曲線、每個時間點的信號值及星型雷達圖或柱狀指紋圖,清晰考察各個傳感器在實驗分析過程中的響應情況。由於每個傳感器對某一類特徵氣體響應劇烈,可以確定樣品分析過程中樣品主要揮發出了哪一類特徵氣體。


對於樣品區分分析,實驗可提取10個傳感器的特徵值,然後採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線性判別分析法(LDA)和傳感器區別貢獻率分析法(Loadings)作為主要區別分析方法。利用該方法可以確認特定實驗樣品下各傳感器對樣品區分的貢獻率大小,從而可以考察在這個樣品區分過程中哪一類氣體起了主要區分作用。


主成分分析法是模式識別中的一種線性監督分析法,其將傳感器多元的信息線性進行降維、簡化、重排、變換為少數的幾個保留了原始數據中主要信息的綜合信息(主成分),最終用二維的散點圖形式展現。主成分分析法的散點圖中每個圈代表1個樣品,點與點的距離代表樣品間特徵的差異大小。主成分的總貢獻率大於85%,就基本可以反映原始數據的特徵信息。

 

線性判別分析法是將高維的模式樣本投影到最佳鑑別矢量空間,達到抽取分類信息和降低特徵空間維數的效果,可以將組間分得更開,線性判別分析值越大區分效果就越好,當線性判別分析值大於80%時即可用。

 

傳感器區別貢獻率分析法與主成分分析法相關,它們都基於同一種算法。傳感器區別貢獻率分析法主要是對傳感器進行研究,利用該方法可以確認特定實驗樣品下各傳感器對樣品區分的貢獻率大小,從而可以考察在樣品區分過程中哪一類氣體起了主要區分作用。

 


隨著各種微量分析儀器的應用,茶香氣物質的提取、組分鑑定的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目前,廣泛採用頂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或GC-MS綜合測定茶葉香氣物質。但由於香氣物質在普洱茶中含量低、成分雜、易揮發、不穩定,提取過程中易發生氧化、聚合、基團轉移等反應。因此,目前常用的HS-SPME或GC-MS方法所獲得的茶葉香氣提取物仍不能很好地反映茶樣的香氣特徵。除此之外,由於閾值的不同,由儀器檢測獲得的含量高的化合物未必是香氣的主導因素,而含量低的化合物卻極有可能是香型形成的關鍵。

 

電子鼻技術是模仿人類嗅覺的一個檢測系統,通過測定幹茶樣、茶湯、葉底的香氣特點等,可以判斷揮發性物質的主要香氣種類,可以綜合測定茶葉本身所固有的香氣組成成分,主觀性比較強,目前已在很多食品檢測領域廣泛應用。

 

于慧春等採用電子鼻技術以5組不同等級的茶葉、茶湯、葉底以及4個不同等級的龍井茶為研究對象,對茶葉品質進行了系統研究。Dutta等利用電子鼻技術對5種不同加工工藝的茶葉進行分析和評價,結果表明採用RBF的模式識別方法時,可以100%區分5種不同加工工藝的茶葉。Nabarum等用電子鼻技術對紅茶發酵過程中的氣味進行實時監測,以便預測最佳的發酵時間,避免發酵時間不當而對茶葉品質產生不良的影響。Yang等檢測日本綠茶中濃縮香豆素含量以及其獨特的香氣,結果表明電子鼻技術結合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方法能正確識別7個不同香豆素含量的茶葉樣本。但是,目前電子鼻技術在普洱茶香氣研究領域的應用還比較少,研究成果也鮮見報導,故可以通過電子鼻技術來克服目前對普洱茶香氣研究的一些不足之處。


儀器分析方法如GC-MS法只能給出香氣成分的組成和含量,無法確定對香型起關鍵作用的一些主要香氣化合物。電子鼻可通過對幹茶樣、茶湯、葉底的香氣化合物的測定,來確定茶樣分析過程中主要揮發性物質屬哪一類特徵性氣體,然後採用主成分分析法、線性判別分析法和傳感器區別貢獻率分析法可有效判定未知樣歸屬於哪一類,達到一個用電子鼻驗證未知樣的實驗結果。


 

綜上,電子鼻具有響應時間短、檢測速度快、樣品預處理簡便、測定評估範圍廣等優點,若將電子鼻技術與GC-MS綜合應用,可以彌補人類感官描述的模糊性、主觀性和不精確性。研究者在各領域的潛心研究,從單一敏感元件到傳感器陣列再到圖像傳感器,使得電子鼻技術獲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就目前的電子鼻技術而言,傳感器靈敏度不高、漂移影響大、重複性不理想等問題,是當前該技術存在的缺陷,因此,後續研究尚須對電子鼻檢測技術進行改進。國內氣敏傳感器近年發展較快,但總體技術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相差較大。

 

總體而言,國內外對電子鼻技術的研究大多還處於實驗室階段,即便是已經商品化的產品仍存在一些問題,如電子鼻系統中傳感器陣列專屬性及穩定性差,易受環境因素(如溼度、溫度、振動等)的影響;傳感器易於過載或中毒,與幹擾氣體發生反應,影響檢測結果。而有關傳感器與被測樣品中氣味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以及傳感器響應值變化的內在物質基礎的研究甚少,這是影響電子鼻適用領域受到局限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傳感器陣列信息的冗餘、後期的模式識別技術缺乏通用的識別算法、算法受實驗數據的影響等也是造成其應用推廣受限的原因。所以,在將來的研究中,新型的傳感材料、先進的信號處理算法是電子鼻研究領域的重要內容;而根據所測樣品的物化屬性,針對性地研發特異性強、靈敏度高的傳感器材料,有目的地選擇並優化專屬性傳感器陣列,從而解決上述種種不足和應用局限;根據分析應用的具體目的而選擇最適合、最簡便的數據處理方法,應是本領域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關焦點

  • 「電子鼻」「電子舌」來了,茶葉審評員慌了
    01「電子鼻」與「電子舌」的優勢電子鼻人稱氣味掃描儀,可以模擬人的嗅覺對各種複雜的氣味進行識別、歸納、分析、檢測。我們知道,茶葉的香氣是影響著茶葉品質的重要因子,很多人愛上一款茶,往往是從愛上這款茶的香氣開始的。
  • 不同成熟時間切達奶酪中揮發性香氣成分及其電子鼻判別分析
    目前,揮發性香氣成分的常用萃取方法包括固相微萃取(SPME)、溶劑輔助風味蒸發(SAFE)等技術。不同萃取方法對樣品揮發性風味組分的研究結果有重要影響。目前採用電子鼻與氣相色譜-質譜(GC-MS)聯用法結合對不同成熟度的切達奶酪進行區分的工作鮮見報導,電子鼻通過對產品風味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已經在乳製品、茶葉、肉類和油樣摻假等許多方面得到應用。
  • 「電子鼻」嗅出商機 香港青年納米技術研發氣體檢測器
    中新網8月5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導,氣味觸不到摸不著,卻無處不在,也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一心要把氣味變得可測可控的郭韋廷,憑藉納米技術研製出如「電子鼻」一般的氣體監測傳感器,可嗅出大到重工業、小到一般家庭都適用的氣體商機。
  • 電子鼻組成及工作原理
    電子鼻組成及工作原理 2014-05-04 15:02:38 來源: 瀏覽: 次 電子鼻又稱氣味掃描儀,是20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用來對食品中的複雜嗅味和很多揮發性成分進行分析、識別和檢測的儀器,它由傳感器系統和 自動化模式識別系統
  • 電子鼻更靈敏了
    此後,人們還利用金絲雀對地下煤礦中的一氧化碳進行檢測,利用警犬檢測爆炸物、毒品、疾病等。 但是,直接利用生物進行檢測存在成本高、生物情緒狀態不穩定等缺點,限制了其在實際環境中的應用。因此,人們試圖通過模仿生物的嗅覺,開發具有仿生功能的人工嗅覺系統,即電子鼻、生電鼻和比色鼻。
  • 通用人體呼吸氣體檢測電子鼻儀器設計
    ,這在臨床應用中已非常成熟,也確實為診斷過程提供了十分寶貴的信息,然而體液檢測一方面需要依賴於檢測試劑,成本較高,另一方面大部分檢測手段基於「有創」過程,均不適合進行較高頻率的檢測。  本設計的目的是利用以ARM7TDMI-S為核心的LPC2478處理器實現對電子鼻儀器系統的控制、對氣體檢測信號的分析與判別,以及實現在脫離PC機的情況下,提供友好的圖形用戶交互接口(GUI),使用戶通過自己的操作就能掌握並記錄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
  • 科學家研究出可以嗅出疾病的電子鼻
    工程師正在仿照人類的鼻子來開發電子鼻,為不斷尋求微創技術的醫生開拓出一個嶄新的領域——利用鼻子了解人體狀況。正在興起的電子鼻技術可以辨別上述氣味中的細微差別。不同類型的電子鼻都由一排嗅覺傳感器組成,當接觸到不同氣味時,這些傳感器會以獨特的模式被激活,其中的軟體通過分析這些模式來識別每一種氣味及其來源。其實,人類的大腦也是通過同樣的模式識別過程來辨彆氣味的。   電子鼻起初是為其他目的而設計,例如,嗅出洩露的化學物質或者探測食物的腐敗情況。
  • GPS技術及其在導航電子地圖中的應用
    GPS技術及其在導航電子地圖中的應用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 發表於 2009-11-23 10:02:23 GPS技術及其在導航電子地圖中的應用
  • 市場主流AOI檢測技術差異與展望
    Liu之前跟大家談論了《AOI檢測基本原理與設備構成》,今天來講下市場主流AOI檢測技術差異與技術展望。 三, 市場主流AOI檢測技術差異比較: 圖像採集系統主要有面掃描CMOS結合LED光源與線掃描CCD結合金屬濾光片滷素燈兩種技術。
  • 電子鼻系統中用到的傳感器有哪些
    電子鼻主要由氣味取樣操作器、氣體傳感器陣列和信號處理系統三種功能器件組成。電子鼻識彆氣味的主要機理是在陣列中的每個傳感器對被測氣體都有不同的靈敏度,例如,一號氣體可在某個傳感器上產生高響應,而對其他傳感器則是低響應,同樣,二號氣體產生高響應的傳感器對一號氣體則不敏感,歸根結底,整個傳感器陣列對不同氣體的響應圖案是不同的,正是這種區別,才使系統能根據傳感器的響應圖案來識彆氣味。
  • 科研人員發表近紅外II區螢光影像技術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展望文章
    螢光影像技術在生物醫學基礎研究和臨床診斷檢測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近紅外II區螢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術克服了傳統螢光 (400-900nm) 面臨的強組織吸收、散射及自發螢光幹擾,在活體成像中可實現更高的組織穿透深度和時間、空間解析度,被視為最具潛力的下一代活體螢光影像技術。
  • 科研人員發表近紅外II區螢光影像技術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展望文章
    螢光影像技術在生物醫學基礎研究和臨床診斷檢測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近紅外II區螢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術克服了傳統螢光 (400-900nm) 面臨的強組織吸收、散射及自發螢光幹擾,在活體成像中可實現更高的組織穿透深度和時間、空間解析度,被視為最具潛力的下一代活體螢光影像技術。
  • 「通用」電子鼻的實現任重道遠
    色譜法肯定比鼻子靈敏很多,而且可以分辨出更多的成分,但我們還是需要一種簡單的傳感器,能夠直接檢測出味道或氣味。R5xednc但是,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檢測一種或一類密切相關的化合物上。與生物鼻相比,這種電子傳感器確實有其優勢:更加靈敏,並且可提供定量結果。
  • 生物醫療 || 電子鼻強勢進軍醫療領域
    通過對電子鼻檢測到的VOC進行分析,研究人員發現VOC在巴雷特食管患者、胃酸返流患者和正常食管/疝患者中存在顯著差異。該裝置的靈敏度為91%,即能檢出巴雷特食管;特異性為74%,即能檢出無此狀況者。使用電子鼻技術系統對病原微生物金黃葡萄球菌、白喉桿菌的類型和生長階段進行檢測,結果對白喉桿菌的識別高達 92%,對金黃葡萄球菌的識別高達 100%。利用電子鼻分析患者呼氣,對肺癌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且不受年齡、性別和組織學及吸菸史等因素的影響。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呼氣中的VOCs 進行檢測,準確度達 100%。
  • 電子鼻氣味識別傳感器的應用設計
    電子鼻主要由氣味取樣操作器、氣體傳感器陣列和信號處理系統三種功能器件組成。電子鼻識彆氣味的主要機理是在陣列中的每個傳感器對被測氣體都有不同的靈敏度,例如,一號氣體可在某個傳感器上產生高響應,而對其他傳感器則是低響應,同樣,二號氣體產生高響應的傳感器對一號氣體則不敏感,歸根結底,整個傳感器陣列對不同氣體的響應圖案是不同的,正是這種區別,才使系統能根據傳感器的響應圖案來識彆氣味。
  • 聯想創投「未來午餐會」第四期:聞慧科技「電子鼻」讓生活更美好
    聚焦最前沿的技術與最酷的產業應用,本期邀請到了慧聞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吳慶樂,與聯想創投執行董事、CMO陳蜀傑共同對話,為大家分享前沿科技如何落地電力能源、產線檢測等工業大場景,快來與創業者給慧工廠拍個X光片」,看數據智能如何「穿透」傳統行業。
  • 基於氣體傳感器陣列的電子鼻系統
    電子鼻在20 世紀末被正式提出, 作為一種人工嗅覺系統, 它由適當的模式識別系統和具有交叉選擇性的氣體傳感器組成的傳感器陣列構成, 是一種能夠識別單一或複雜氣味/氣體的儀器, 其應用領域包括食品工業、環境監測、軍事安全等, 是當前氣體檢測領域的研究熱點.
  • 電子鼻應用於豬肉丸子香味預測
    目前電子鼻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食品領域中的食物分類和品質檢測,但少有將電子鼻應用在食品風味的預測上。來自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的蔣強、鄭麗敏和田立軍等人在電子鼻對不同丸子樣本能夠良好分類的基礎上。
  • 前瞻:通用「電子鼻「能實現嗎?
    但是不要被誤導了,儘管「電子鼻」被媒體大肆宣揚,事實上在擷取、判斷和辨識分子光譜時,電子鼻仍遠不及生物鼻。 例如,麻薩諸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阿姆赫斯特(Amherst)分校的一個研究團隊最近開發了生物電子氨氣傳感器(圖1),他們認為這種傳感器是有史以來最靈敏的傳感器之一。
  • 淺談紡織品中的異味物質、來源及檢測方法
    關鍵詞:紡織品;異味;檢測方法;電子鼻;氣質聯用法作為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規定必檢的九大項目之一,紡織服裝產品中的異味問題,已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目前,針對異味的檢測還停留在主觀嗅覺法[1],出現爭議時,沒有一個公認的客觀評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