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人員發表近紅外II區螢光影像技術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展望文章
螢光影像技術在生物醫學基礎研究和臨床診斷檢測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近紅外II區螢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術克服了傳統螢光 (400-900nm) 面臨的強組織吸收、散射及自發螢光幹擾,在活體成像中可實現更高的組織穿透深度和時間、空間解析度,被視為最具潛力的下一代活體螢光影像技術。
-
中國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
打開APP 中國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 發表於 2020-06-01 16:11:34 5月1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設在該所的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歷經近3年的醫-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並在國際上首次開展臨床應用轉化研究。
-
南科大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李凱課題組與合作課題組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在生物醫學診斷領域中取得多項研究成果進展,相繼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研究團隊通過理論計算驗證其設計理念和策略,得到了多種具有近紅外二區光學活性的高性能光聲及螢光成像材料,並將其成功應用於血管成像、腫瘤檢測等研究領域。
-
科學家開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生物發光雙模式光學成像技術—新聞...
-
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的臨床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新興的光學分子影像技術為圖像引導手術治療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諾貝爾獎獲得者錢永健等學者進行了眾多研究,試圖在活體上用螢光成像方法「點亮」腫瘤,解決腫瘤標識的問題,開啟了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在手術導航領域應用的先河。同時,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如何將螢光成像技術用於解決臨床問題,但一直面臨諸多挑戰。
-
【中國新聞網】中國成功研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
3年的醫-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並在國際上首次開展臨床應用轉化研究。同時,科學家們持續探索如何將螢光成像技術用於解決臨床問題,但一直面臨諸多挑戰。 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在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基礎上,進一步利用螢光探針吲哚菁綠(ICG),開展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在人體肝癌成像上的應用,解決了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臨床轉化的問題。
-
科研人員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近日,IEEE 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21, 68(1): 130-147)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關於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Progress in nanorobotics for advancing biomedicine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在眾多的近紅外二區螢光納米材料中,稀土發光納米材料因具有化學穩定性和光穩定性好、發射帶窄、發光顏色和壽命可調等優點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張洪傑院士和王櫻蕙副研究員團隊在《發光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的綜述文章。
-
科學網—合成可激活型近紅外二區納米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趙春常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團隊合作,在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2019醫學分子影像與探針天津高峰論壇成功召開
他表示醫學分子影像和探針技術是分子生物學、納米材料學、醫學影像學、計算機學等學科的交叉領域,同時涵蓋腫瘤靶向成像、基因成像以及細胞信號傳導通路等尖端技術,是未來影像醫學和精準醫療重要分支,希望藉助此次論壇進一步增進跨單位多學科之間的交流,搭建產學研醫充分交流互動的平臺,推動醫學分子影像和探針領域的技術進步,為中國相關產業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
-
深圳先進院成功研製首臺近紅外二區螢光介觀成像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煒研究員團隊與南京大學吳培亨院士、張蠟寶教授團隊合作,成功研製出首臺近紅外二區螢光介觀成像系統,成果論文"Depth-resolved NIR-II fluorescence mesoscope"發表在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期刊上。
-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2020.9.10 星期四
科研進展1、蘭州化物所發展出納孔石墨烯一步合成新方法 2、福建物構所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3、上海光機所在中紅外鹼土(3,4,5)P3前體延緩線蟲和小鼠衰老6、西北研究院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活動層水熱狀況模擬研究中獲進展7、蘇州納米所發表近紅外
-
瀋陽自動化所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瀋陽自動化所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2021-01-06 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首次在非人靈長類動物實現1.5釐米深腋動脈血管近紅外二區螢光...
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研究員團隊、南方科技大學李凱教授團隊聯合攻關,首次在非靈長類動物上研究了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的急性毒性,實現了1.5釐米深腋動脈血管的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相關工作以「Centimeter-Deep
-
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
打開APP 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 MEMS 發表於 2021-01-09 09:43:43 近日,IEEE
-
復旦張凡團隊 在近紅外螢光壽命活體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 | 復旦大學新聞網 編輯 | 化學加導讀8月6日,《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張凡團隊的科研成果,為以上難題的攻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可能。
-
近紅外螢光成像技術為腫瘤手術「導航」—新聞—科學網
2013年,美國哈佛醫學院教授John V Frangioni提出,近紅外螢光成像技術可以為臨床醫生提供有效幫助,未來十年將在腫瘤術中極具應用前景。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Advanced Science發表綜述文章
智能材料在生物醫學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刺激響應的材料體系作為一種智能材料可為設計藥物可控遞送系統提供新的路徑。近年來,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由於擁有高的比表面積和孔體積、可調節的孔大小、表面容易功能化、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可降解等優勢,因而在生物醫學(尤其是藥物遞送)領域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同時越來越多的基於MOF材料的刺激響應藥物遞送系統被發展起來。
-
單一波長雷射觸發的近紅外二區螢光/光聲雙模態成像指導的腫瘤光熱...
共同第一作者:王其,戴葉能;通訊作者:沈清明,範曲立; 通訊單位:南京郵電大學; 論文DOI:10.1002/adfm.201901480 全文速覽 首先設計合成了新型有機小分子染料 DPP-BT,該有機小分子染料不僅可以作為近紅外二區
-
紅外螢光成像在經開區破題
7月22日,記者從區內企業北京數字精準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數字精準」)了解到,基於剛剛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的「雙相機多光譜成像系統和方法」專利,團隊研發的螢光分子影像導航系統在手術中能精準定位腫瘤病灶,實時顯影腫瘤邊界、特別是微小的轉移癌以及脈管結構等。此項技術將極大地促進近紅外螢光成像技術在肝膽外科、胃腸外科、婦科等領域中的發展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