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張凡團隊 在近紅外螢光壽命活體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07 騰訊網

來源 | 復旦大學新聞網 編輯 | 化學加

導讀

8月6日,《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張凡團隊的科研成果,為以上難題的攻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可能。這篇以《螢光壽命工程化的近紅外第二窗口納米顆粒解鎖活體多重成像》(「Lifetime engineered NIR-II nanoparticles

unlock multiplexed in vivo imaging」)為題的論文,提出將近紅外螢光壽命成像技術運用於活體多重檢測當中,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腫瘤精準診斷方法。這也是復旦大學通過交叉學科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於此同時《自然·納米技術》發表了「views and news」,對該工作進行了專題新聞報導和評述。復旦大學化學系博士後凡勇為第一作者。

目前,對組織進行切片仍為臨床醫學中診斷腫瘤的主要方法。然而在這一診斷方法的背後,卻隱藏著諸多風險與隱患。切片診斷技術不得不依賴於肉眼對腫瘤的性質、大小與階段作出判斷,診斷結果的精確度仍不能完全保證。同時,傳統的切片活檢過程也難以避免腫瘤細胞轉移的風險。那麼,未來是否能開發一種全新的技術,無需通過手術切片操作,就可以無創地實現腫瘤精準診斷?

技術進步:螢光成像逐步應用於活體多重成像研究

螢光是自然界中常見的一種發光現象,可以通過螢光探針介質來對生物體組織進行成像檢測。螢光成像不僅具備了實時性和高空間解析度等特點,同時還能通過多個不同波長的螢光信號,以實現多個待測物的同時多通道檢測。螢光成像所具備的一系列優勢,使其在生命科學、藥學和醫療診斷等領域都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在過去的工作中,研究者們主要致力於在可見光區(400 nm-750 nm)和近紅外第一窗口(700 nm-900 nm)內進行螢光成像。但由於生物體內不同的組織(如皮膚、脂肪、骨骼等)對激發光和發射光均具有不同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在這兩個區間內的光學穿透深度和成像解析度都比較低。這種現象就好比是在夜晚拿著照相機拍照,不僅難以拍清較遠的物體,照片成像中的噪點也會格外明晰。

最近,研究者們發現,在近紅外第二窗口區(NIR-II,波長1000 nm-1700nm)內,生物組織對激發光和螢光信號的散射和吸收作用極低。光在穿透皮膚、脂肪等生物組織時的「折損率」就極大地下降了。換句話說,相比起可見光區和近紅外第一窗口,螢光信號在近紅外第二窗口區域內可以更好地實現對生物體的深組織成像。同時,生物組織在近紅外第二窗口區域內的自發螢光效應也較低,使生物組織內的待檢測螢光信號較少受到來自生物組織本身的自發螢光的幹擾。消除了生物組織自身的幹擾因素後,成像「照片」中的「噪點」也就得到了顯著減少。正是在這兩大優勢的助力下,近紅外第二窗口區域內的螢光成像在生物組織多重檢測中有著較好的表現與巨大的發展前景。

然而,這一成像技術在實際的活體多重成像應用中的效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由於生命活體中各類生物組織在不同的光波段裡,具有截然不同的散射和吸收「能力」,所獲得的螢光信號會隨著不同深度的組織而變化,無法有效地利用多個波長來對活體中不同的分析物進行同時定量檢出,無法實現活體中基於多光譜信號的多重檢測。

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帶著質疑和不斷的嘗試,張凡團隊為這一難題交出了具有突破性的答卷。

研究突破:利用近紅外螢光壽命為優化腫瘤診斷提供全新可能

針對以上難題,張凡團隊提出了「基於時間維度的多重成像法」,利用在近紅外第二窗口區具有螢光發射的稀土納米探針螢光壽命信號來實現活體多重成像。

當螢光探針被一束近紅外雷射激發後,該探針吸收能量從基態躍遷至激發態,偏離原有的「運動軌道」,再以輻射躍遷的形式發出螢光並回到基態,回歸到原有的「運動軌道」上。當去除激發光後,探針螢光強度降低到激發時螢光最大強度的1/e時所需要的時間即為螢光壽命。團隊在實驗中發現,螢光壽命的數值具有較好的穩定性,並不會因為生物組織深度的改變而隨之改變。

圖1:(a)不同螢光壽命的稀土納米探針在離心管中的螢光壽命的偽色彩圖。(b)編碼小球中稀土納米探針Er發射通道和Ho發射通道的螢光壽命和螢光強度隨著不同厚度生物組織的變化。

有了螢光壽命這一定量後,張凡團隊選擇了毒性更低、扛光漂白能力更強的稀土納米顆粒進行實驗。實驗之初,納米顆粒的合成對項目的進展起到了不小阻礙。面對每次都不盡相同的合成結果,團隊最終決定放棄已有的數據成果,全部推倒重新來過。在持續了大半年的努力下,團隊經過對反應時間、反應溫度、實驗裝置和原料等細節的精密調控,終於克服了納米顆粒合成的技術問題。

利用能量延遲供給以及對發光離子的濃度進行分別調控的方法,團隊實現了在單一波長下對螢光壽命進行三個量級以上的精確調節。最終,成功將這一新型成像技術應用於乳腺癌腫瘤的精準診斷,其對多個腫瘤標誌物的定量檢測結果與臨床醫學傳統的檢測技術獲得的結果具有高度一致性。

圖2:(a)小鼠實驗的過程示意圖。(b)對MCF-7和BT-474乳腺癌腫瘤不同標誌物的定量檢測。

相較於傳統臨床診斷技術一次只能對一種腫瘤標誌物進行檢測的限制,張凡團隊提出的時間維度成像方法可以同時定量多個腫瘤標誌物,顯著提高了檢測的效率。同時,時間維度成像法還以「拍照」的形式取代了原本的活檢手術,不僅可以直接避免腫瘤細胞轉移的風險,同時降低了傳統方法在組織切片、處理和評分過程中可能造成的人為誤判風險,有望成為一種新型的無創腫瘤診斷方法。

目前,該研究仍停留在實驗室階段,還需進一步向臨床試驗推進。螢光壽命納米探針進入人體後在各個臟器中的分布以及代謝程度如何,仍然有待後續研究做出進一步的考察與分析。但是這一科研成果所點亮的諸多可能,都將為分析化學、材料科學、生物光子學、生命科學、生物醫學工程和醫療診斷等領域拓寬研究視野與前行的方向。

▼ 註冊入駐化學加網快速通道 ▼

相關焦點

  • 復旦在近紅外螢光成像導航手術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相比於術前影像學檢查及手術中視覺檢查及觸診,活體螢光成像技術由於其即時性、高解析度、高特異性等檢測優勢,為精準手術導航技術領域提供了較好的應用前景。傳統的可見光區(400 - 750 nm)和近紅外一區(NIR-I, 750 - 900 nm)螢光,由於其組織穿透深度較淺和嚴重的自體螢光幹擾,極大地限制了螢光成像技術在腹腔以及淋巴結轉移病灶在手術導航中的應用。
  • 復旦大學在J-聚集體用於近紅外第二窗口生物動態螢光成像新進展
    近期,復旦大學化學系張凡教授研究團隊報導了最大吸收和發射波長均大於1300 nm的近紅外成像探針FD-1080 J-聚集體。實驗通過生物相容性較好的磷脂誘導花菁染料FD-1080分子自組裝形成具有規則排列的J-聚集體。
  • ...螢光成像定量檢測多個腫瘤標誌物-螢光,成像,腫瘤,切片,張凡...
    原標題:腫瘤精準診斷新方法有望試行螢光成像定量檢測多個腫瘤標誌物  復旦大學昨天發布一項最新科研重大突破成果,並引起了國際關注。該校化學系教授張凡團隊經實驗發現,近紅外螢光壽命成像技術可運用於活體多重檢測當中,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腫瘤精準診斷方法。  目前,對組織進行切片仍為臨床醫學中診斷腫瘤的主要方法。
  • 科學網—近紅外螢光成像實現精準手術導航
    本報訊(記者黃辛) 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張凡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教授徐叢劍團隊合作,利用近紅外探針實現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導航卵巢癌實體瘤和轉移灶的精準切除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近日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
  • 化學所馬會民課題組在近紅外二區光學探針與活體成像分析取得進展
    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光學探針由於具有卓越的成像質量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與近紅外一區(NIR-I, 650-900 nm)相比,近紅外二區成像具有更低的自發背景螢光、更深的組織穿透性和更高的信背比;特別是基於有機小分子的螢光體還表現出令人滿意的安全性,並用於臨床多年。
  • 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的臨床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腫瘤治療方式是影響病人五年生存率的重要因素。而當前腫瘤治療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手術切除。精準、有效的腫瘤切除成為提高患者五年生存率的關鍵。 新興的光學分子影像技術為圖像引導手術治療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 近紅外二區光學探針與活體成像分析研究獲進展
    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光學探針因成像質量較好而引起關注。與近紅外一區(NIR-I, 650-900 nm)相比,近紅外二區成像具有較低的自發背景螢光、較深的組織穿透性和較高的信背比;基於有機小分子的螢光體表現出較高的安全性,多年來用於臨床。
  • 華東理工大學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前沿應用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郭志前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的前沿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化學科學》和《配位化學評論》。
  • 科學網—合成可激活型近紅外二區納米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趙春常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團隊合作,在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南科大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李凱課題組與合作課題組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在生物醫學診斷領域中取得多項研究成果進展,相繼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研究團隊通過理論計算驗證其設計理念和策略,得到了多種具有近紅外二區光學活性的高性能光聲及螢光成像材料,並將其成功應用於血管成像、腫瘤檢測等研究領域。
  • 科學家開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生物發光雙模式光學成像技術—新聞...
  • 《Nano Res.》鋅摻雜硫化鉛量子點用於近紅外II區螢光活體成像
    該研究將鋅離子均勻摻雜到硫化鉛量子點內部,顯著提高了量子點的量子產率和光致發光壽命,還有效改善了量子點在高溫下的螢光穩定性。
  • Frontiers in Chemistry最具影響力獎:復旦大學張凡教授(另有多位...
    復旦大學張凡教授 - 最具影響力獎(Inspiration Award):    我們同時圍繞「化學」的話題對張凡教授進行了簡單的採訪(上下滑動查看):  Q:您為何會選擇化學這一領域?這份熱愛從何而來?
  • 【中國新聞網】中國成功研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
    年的醫-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並在國際上首次開展臨床應用轉化研究。  諾貝爾獎獲得者錢永健等學者進行眾多研究,試圖在活體上用螢光成像方法「點亮」腫瘤,解決腫瘤標識問題,開啟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在手術導航領域應用的先河。同時,科學家們持續探索如何將螢光成像技術用於解決臨床問題,但一直面臨諸多挑戰。
  • 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隨後,侯仰龍組建科研團隊進行深入研究。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團隊圍繞「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這一新興的醫工交叉領域,發展了一系列磁性納米探針,取得重要研究進展。Fe5C2-ZHER2:342磁性納米探針在活體水平的磁共振成像,光聲成像和光熱治療評價用於癌症治療的智能藥物遞送系統在腫瘤治療領域具有重要的意義。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在眾多的近紅外二區螢光納米材料中,稀土發光納米材料因具有化學穩定性和光穩定性好、發射帶窄、發光顏色和壽命可調等優點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張洪傑院士和王櫻蕙副研究員團隊在《發光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的綜述文章。
  • 科研人員發表近紅外II區螢光影像技術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展望文章
    近紅外II區螢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術克服了傳統螢光 (400-900nm) 面臨的強組織吸收、散射及自發螢光幹擾,在活體成像中可實現更高的組織穿透深度和時間、空間解析度,被視為最具潛力的下一代活體螢光影像技術。
  • Pearl Imager活體成像系統——靈敏,簡單,高效的螢光成像技術
    Pearl Imager活體成像系統(圖1)極大的彌補了傳統螢光成像的缺點,其獨特的近紅外螢光優勢大大推動了螢光成像在各種生命活動、疾病過程深入認識中的應用。     Pearl Imager螢光成像技術原理:    Pearl Imager螢光成像技術採用近紅外螢光報告基團(IRDye 800CW, Cy7, and Alexa Fluor 750)標記抗體,配基,小分子,多肽等,利用靈敏的CCD光學檢測儀器,捕獲受激發產生的紅外螢光信號,直接檢測活體生物體內的細胞活動,觀測活體動物體內腫瘤的生長及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