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紅外二區光學探針與活體成像分析研究獲進展

2020-10-12 中科院之聲

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光學探針因成像質量較好而引起關注。與近紅外一區(NIR-I, 650-900 nm)相比,近紅外二區成像具有較低的自發背景螢光、較深的組織穿透性和較高的信背比;基於有機小分子的螢光體表現出較高的安全性,多年來用於臨床。其中,具有供體-受體-供體特徵的螢光體,如苯並雙噻二唑衍生物,顯示出較大的斯託克斯位移(約200 nm)和良好的活體內成像質量。然而,迄今用於活體成像的苯並雙噻二唑衍生物的最大吸收和發射波長通常分別位於約800 nm和1000 nm處,波長仍然較短。因此,如何發展更長波長的新螢光體,依舊是光學探針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馬會民課題組的研究員史文和博士方玉等人製備出發射波長超過1200 nm,且可用於活體成像的新小分子光學探針FM1210。與近紅外二區螢光探針CF1065相比,FM1210的波長紅移145 nm,這歸因於同時引入Se原子和氨基的協同作用。FM1210的長波長發射使其可在100 fps的幀率下對小鼠進行高速活體成像。納米化的FM1210具有被動靶向能力和良好的水溶性,適用於腫瘤甚至其微血管的成像。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 Am. Chem. Soc.上,馬會民和史文為論文通訊作者,方玉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科院的支持。

近紅外二區光學探針FM1210的結構及活體成像

來源: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化學所馬會民課題組在近紅外二區光學探針與活體成像分析取得進展
    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光學探針由於具有卓越的成像質量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與近紅外一區(NIR-I, 650-900 nm)相比,近紅外二區成像具有更低的自發背景螢光、更深的組織穿透性和更高的信背比;特別是基於有機小分子的螢光體還表現出令人滿意的安全性,並用於臨床多年。
  • 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的臨床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新興的光學分子影像技術為圖像引導手術治療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諾貝爾獎獲得者錢永健等學者進行了眾多研究,試圖在活體上用螢光成像方法「點亮」腫瘤,解決腫瘤標識的問題,開啟了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在手術導航領域應用的先河。同時,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如何將螢光成像技術用於解決臨床問題,但一直面臨諸多挑戰。
  • 中科院化學所研發用於活體成像的紅外光學探針
    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光學探針因成像質量較好而引起關注。與近紅外一區(NIR-I, 650-900 nm)相比,近紅外二區成像具有較低的自發背景螢光、較深的組織穿透性和較高的信背比;基於有機小分子的螢光體表現出較高的安全性,多年來用於臨床。
  • 科學家開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生物發光雙模式光學成像技術—新聞...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該綜述主要以稀土螢光探針的發光機理和設計合成為出發點,包括了基質材料、敏化離子及發光中心的選擇等,系統地綜述了這類納米材料在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包含光譜域和時間域兩大類成像模式),並對其亟需解決的問題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以期為從事納米生物醫學和生物成像研究的同行提供借鑑。
  • 科學網—合成可激活型近紅外二區納米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趙春常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團隊合作,在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南科大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取得系列進展
    研究團隊通過理論計算驗證其設計理念和策略,得到了多種具有近紅外二區光學活性的高性能光聲及螢光成像材料,並將其成功應用於血管成像、腫瘤檢測等研究領域。通過自組裝的策略可得到在水中穩定分散的納米探針(粒徑為35 nm),該探針不僅具備超過1000 nm的最大發射峰和超過10%的螢光量子產率(QYs)的高效光學性能,而且還具備粒徑尺寸均一且穩定的物理性能。研究團隊利用此納米探針,在小鼠和紐西蘭兔模型上實現了多尺度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獲新進展
    近紅外二區發光(950-1700 nm)在生物體內散射低、組織穿透深且成像解析度高,在分析化學和生物醫學等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前景。特別地,近紅外二區無機量子點由於發射波長可調、吸收截面大和量子產率高等特性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 腦腫瘤近紅外二區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勞特伯醫學成像中心分子影像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劉斌合作,構建了近紅外二區(1000-1700nm)聚集誘導發光
  • 復旦張凡團隊 在近紅外螢光壽命活體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這篇以《螢光壽命工程化的近紅外第二窗口納米顆粒解鎖活體多重成像》(「Lifetime engineered NIR-II nanoparticlesunlock multiplexed in vivo imaging」)為題的論文,提出將近紅外螢光壽命成像技術運用於活體多重檢測當中,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腫瘤精準診斷方法。這也是復旦大學通過交叉學科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中國新聞網】中國成功研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
    年的醫-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並在國際上首次開展臨床應用轉化研究。同時,科學家們持續探索如何將螢光成像技術用於解決臨床問題,但一直面臨諸多挑戰。  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在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基礎上,進一步利用螢光探針吲哚菁綠(ICG),開展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在人體肝癌成像上的應用,解決了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臨床轉化的問題。
  • 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紅外二區發光(950-1700 nm)在生物體內散射低、組織穿透深且成像解析度高,在分析化學和生物醫學等領域具有應用前景。
  • 中國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
    打開APP 中國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 發表於 2020-06-01 16:11:34 5月1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設在該所的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歷經近3年的醫-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並在國際上首次開展臨床應用轉化研究。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開發出CuInSe2(CISe)基新型高效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探針,並首次將其應用於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和腫瘤靶向實時成像。
  • 《Nano Res.》鋅摻雜硫化鉛量子點用於近紅外II區螢光活體成像
    該研究將鋅離子均勻摻雜到硫化鉛量子點內部,顯著提高了量子點的量子產率和光致發光壽命,還有效改善了量子點在高溫下的螢光穩定性。
  • 復旦在近紅外螢光成像導航手術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相比於術前影像學檢查及手術中視覺檢查及觸診,活體螢光成像技術由於其即時性、高解析度、高特異性等檢測優勢,為精準手術導航技術領域提供了較好的應用前景。傳統的可見光區(400 - 750 nm)和近紅外一區(NIR-I, 750 - 900 nm)螢光,由於其組織穿透深度較淺和嚴重的自體螢光幹擾,極大地限制了螢光成像技術在腹腔以及淋巴結轉移病灶在手術導航中的應用。
  • 深圳先進院成功研製首臺近紅外二區螢光介觀成像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煒研究員團隊與南京大學吳培亨院士、張蠟寶教授團隊合作,成功研製出首臺近紅外二區螢光介觀成像系統,成果論文"Depth-resolved NIR-II fluorescence mesoscope"發表在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期刊上。
  • 科學網—近紅外螢光成像實現精準手術導航
    本報訊(記者黃辛) 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張凡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教授徐叢劍團隊合作,利用近紅外探針實現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導航卵巢癌實體瘤和轉移灶的精準切除
  • AM:多通道近紅外二區(NIR-II)探針用於腫瘤侵入性淋巴結的檢測和...
    目前前哨淋巴結的檢測和靶向切除的金標準是基於放射性探針鎝-99m,儘管所需注射量的放射性較低,人們仍希望找到光學成像的方法進行替代,以改善總體的安全性和工作流程。近年來大量的臨床試驗表明,吲哚菁綠(ICG)可以用作放射性示蹤劑的一種可靠的替代方法,它可以顯著縮短手術時間並地改善傳統方法對SLN定位的精準度。
  • 睿光科技發布NirVivo系列 近紅外二區活體螢光成像系統新品
    評價小動物活體螢光成像系統的關鍵要素——所選用相機的性能水平。>為了實現高品質的螢光成像系統,NirVivo配置了豐富且優質的螢光濾光片,光譜覆蓋包括從VIS至NIR I區,NIR IIa區至NIR IIb區的全部區域,並且所有濾光片均採用硬塗層技術,在保證高透光率(95%以上)的同時具備長壽命耐損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