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趙春常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團隊合作,在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活體中HCT116結腸腫瘤與肝癌腫瘤的檢測與區分。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應用化學》。
近年來,螢光成像技術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研究領域。但發光在可見區/近紅外一區的傳統螢光探針通常面臨生物組織穿透力差和在深層次生物組織內低解析度等問題。
研究人員根據可見光和近紅外一區發光、近紅外二區發光具有組織穿透能力深並且深層次生物組織內高的解析度等特點,創新設計合成了一個智能型納米螢光探針,包含一個硫化氫可激活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染料和一個「始終開啟」型近紅外一區染料。利用該探針,研究人員成功證實了可激活型探針相比「始終開啟」探針具有特異性和靶向性等特點;近紅外二區螢光相比一區螢光具有深層次生物組織內高的解析度等優越性。據悉,該探針為第一例報導的可激活型近紅外二區硫化氫納米螢光探針。
《中國科學報》 (2018-03-07 第3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