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取得系列進展

2020-10-04 小材科研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李凱課題組與合作課題組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在生物醫學診斷領域中取得多項研究成果進展,相繼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Biomaterials, Research等領域內知名期刊發表了4篇論文。研究團隊通過理論計算驗證其設計理念和策略,得到了多種具有近紅外二區光學活性的高性能光聲及螢光成像材料,並將其成功應用於血管成像、腫瘤檢測等研究領域。

酯基修飾的新型半導體聚合物光聲成像示蹤劑,用於監測腫瘤生長

基於光聲成像在深層組織中具有較低的光散射及較高的時空解析度等優勢,其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社會對理想的光聲造影劑的需求也日益增大。然而,由於可以指導構建高效光聲造影劑的理論體系還未被廣泛建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光聲成像的發展。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李凱課題組聯合香港城市大學及高雄科技大學的合作者提出了一種基於BDT-TQ結構的新型半導體聚合物分子設計體系,並將其應用於光聲成像該體系隨著烷氧基苯基、烷基噻吩基、酯基等取代基吸電子能力的增強,分子的最低非佔有軌道能級逐漸降低,從而實現了吸收波段從近紅外一區(NIR-I)至近紅外二區(NIR-II)的紅移。其中,酯取代的半導體聚合物分子(BDT-TQE)具有較強的扭曲分子內電荷轉移(TICT)效應,在激發狀態下顯示出極具減弱的螢光以及增強的光聲信號。通過理論計算深入分析BDT-TQE的簡化單元(s-BDT-TQE)後,研究人員發現該分子具有較高的重整能及較低的絕熱能,因而在激發態下可以產生更強的光致非輻射躍遷(PNRD)效應。因此,以BDT-TQE為核心的光聲造影劑顯示出了高效的光熱轉換效率及優良的光聲性能,並成功實現了對4T1皮下腫瘤和HepG2肝原位腫瘤生長的長期監測。該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提出的通過對聚合物鏈中TICT效應的調節來增強其非輻射躍遷(PNRD)特性的策略,能夠大大提高半導體聚合物造影劑的光熱轉換和光聲性能,可在活體成像中實現較高的信噪比。

圖1. 通過分子結構設計,提升半導體聚合物的非輻射躍遷效率,利用近紅外二區光聲成像實現對腫瘤生長的長效實時監測。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化學領域頂級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南科大生物醫學工程系2019級碩士研究生查夢蕾為論文第一作者,李凱為論文通訊作者,南科大為論文第一通訊單位。

自組裝包覆策略製備聚集誘導發光納米探針應用於多尺度近紅外二區血管成像

近年來,具有聚集誘導發光性質的螢光探針(AIEgens)在生物醫學領域受到了廣泛關注。最常見的水溶性AIEgens製備策略是通過功能性高分子聚合物把疏水的AIE分子包覆成為可以在水中穩定分散的納米微粒。雖然該方法簡單易實施,但其難以達到較好的尺寸與負載率的均一性。因此,開發可實現尺寸均一且負載率穩定的AIEgens的製備策略仍然是一個挑戰。

基於此,李凱課題組開發了一種由疏水性供體-受體-供體(D-A-D)核心和親水性聚乙二醇(PEG)鏈構成的兩親性AIEgens(TTB-PEG1000),並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作團隊實現了其在大動物模型中的成像應用通過自組裝的策略可得到在水中穩定分散的納米探針(粒徑為35 nm),該探針不僅具備超過1000 nm的最大發射峰和超過10%的螢光量子產率(QYs)的高效光學性能,而且還具備粒徑尺寸均一且穩定的物理性能。研究團隊利用此納米探針,在小鼠和紐西蘭兔模型上實現了多尺度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成像結果顯示,可實現在體解析度達到~38 μm, 穿透深度為~1 cm。因此,研究團隊所設計的高效自組裝方策略可有效構建高性能AIE納米螢光探針,對近紅外二區自組裝AIEgens的設計開發及其在血管成像中的應用具有指導意義。

圖2. 自組裝策略製備聚集誘導發光納米探針,實現多尺度近紅外二區血管成像。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生物材料領域頂級學術期刊Biomaterials上。2018級南科大-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培博士研究生李迓曦為論文第一作者,李凱為論文通訊作者,南科大為論文第一通訊單位。

近紅外二區聚集誘導發光探針在靈長類動物中的應用研究

在生物醫學螢光成像中,AIEgens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還缺乏深入的毒理研究以及在靈長類動物模型中深層成像評估。針對這一問題,南科大李凱課題組聯合香港科技大學與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作團隊,共同研究了AIE點在高靜脈注射劑量(已用於臨床的哚菁綠,ICG,靜脈注射劑量的30倍以上)的情況下,靈長類動物的血液和組織學分析報告。結果顯示,AIE點在靈長類動物體內代謝35天後各項指標均在正常範圍,證明了該AIE點無生物毒性。利用AIE點的生物安全性及高亮的光學性能,合作團隊成功實現了在靈長類動物體內深度達1.5cm的血管成像,突破了當前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在毫米級別的限制。因此,基於AIE點的無毒特性以及深層高分辨螢光成像性能,可進一步促進AIE點在臨床前應用及轉化研究。

圖3. 近紅外二區聚集誘導發光探針實現了在靈長類動物體內深度達1.5cm的高信噪比血管成像。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Research上,該期刊是中國科協與美國科學促進會於2018年共同創辦的國際化、高水平、綜合性、大型英文科技期刊,與Science在同一個網絡出版平臺和資料庫運營,是Science自1880年創刊以來第一本合作期刊。李迓曦為論文第二作者,李凱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科大為論文通訊單位。

用新型微流控合成策略製備小於10 nm聚集誘導發光量子點,實現減少肝臟截留及增強腫瘤靶向性

通過和磷脂雜化得到的AIE點(AIE dots)已經被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成像領域。然而,傳統方法製備的AIE點的粒徑通常大於25 nm,該類大粒徑的AIE點由於肝臟、脾臟等器官的截留,往往難以得到理想的成像效果。

為解決這一難題,生物醫學工程系微流控-納米生物醫學實驗室與李凱課題組合作通過微流控技術成功將AIE點的尺寸調控至10 nm以下。該項研究利用一種具備雙螺旋混合管道的微流控晶片(管道寬300微米,高60微米)製備AIE納米微粒,該晶片可將管道內流速增至240 mL/h,大大縮短了混合時間,並顯著降低了納米顆粒粒徑(小於10 nm)。研究團隊利用此新型微流控合成策略成功製備了4種不同分子結構的AIE量子點,說明該策略對不同種類AIE分子具有普適性。生物成像結果顯示,相較於>25 nm的AIE點,尺寸更小的AIE量子點可在6小時內將細胞攝取量增加10倍左右;AIE量子點可增強85%左右的腫瘤靶向性,減少35%左右的肝臟截留和55%左右的脾臟截留。這種生物性質上的量子效應說明AIE量子點可能比傳統AIE點(>25 nm)更適合於細胞標記和腫瘤診療方面的應用。

圖4. 新型微流控合成策略製備小於10 nm聚集誘導發光量子點,在荷瘤小鼠體內實現減少肝臟截留及增強腫瘤靶向性。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化學領域頂級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查夢蕾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其他作者包括生物醫學工程系博士後康天懌、楊光、唐浩及李迓曦等,李凱為共同通訊作者,南科大為論文通訊單位。

來源:南方科技大學

相關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01022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961220306116

https://doi.org/10.34133/2020/4074593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8564

相關焦點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在眾多的近紅外二區螢光納米材料中,稀土發光納米材料因具有化學穩定性和光穩定性好、發射帶窄、發光顏色和壽命可調等優點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張洪傑院士和王櫻蕙副研究員團隊在《發光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的綜述文章。
  • 科研人員發表近紅外II區螢光影像技術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展望文章
    近紅外II區螢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術克服了傳統螢光 (400-900nm) 面臨的強組織吸收、散射及自發螢光幹擾,在活體成像中可實現更高的組織穿透深度和時間、空間解析度,被視為最具潛力的下一代活體螢光影像技術。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獲新進展
    近紅外二區發光(950-1700 nm)在生物體內散射低、組織穿透深且成像解析度高,在分析化學和生物醫學等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前景。特別地,近紅外二區無機量子點由於發射波長可調、吸收截面大和量子產率高等特性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 科研人員發表近紅外II區螢光影像技術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展望文章
    螢光影像技術在生物醫學基礎研究和臨床診斷檢測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近紅外II區螢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術克服了傳統螢光 (400-900nm) 面臨的強組織吸收、散射及自發螢光幹擾,在活體成像中可實現更高的組織穿透深度和時間、空間解析度,被視為最具潛力的下一代活體螢光影像技術。
  • 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紅外二區發光(950-1700 nm)在生物體內散射低、組織穿透深且成像解析度高,在分析化學和生物醫學等領域具有應用前景。
  • 華東理工大學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前沿應用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郭志前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的前沿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化學科學》和《配位化學評論》。
  • 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的臨床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諾貝爾獎獲得者錢永健等學者進行了眾多研究,試圖在活體上用螢光成像方法「點亮」腫瘤,解決腫瘤標識的問題,開啟了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在手術導航領域應用的先河。同時,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如何將螢光成像技術用於解決臨床問題,但一直面臨諸多挑戰。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開發出CuInSe2(CISe)基新型高效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探針,並首次將其應用於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和腫瘤靶向實時成像。
  • 科學網—合成可激活型近紅外二區納米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趙春常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團隊合作,在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
    打開APP 中國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 發表於 2020-06-01 16:11:34 5月1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設在該所的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歷經近3年的醫-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並在國際上首次開展臨床應用轉化研究。
  • 【中國新聞網】中國成功研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
    年的醫-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並在國際上首次開展臨床應用轉化研究。  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在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基礎上,進一步利用螢光探針吲哚菁綠(ICG),開展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在人體肝癌成像上的應用,解決了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臨床轉化的問題。
  • 科學家開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生物發光雙模式光學成像技術—新聞...
  • 復旦張凡團隊 在近紅外螢光壽命活體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這篇以《螢光壽命工程化的近紅外第二窗口納米顆粒解鎖活體多重成像》(「Lifetime engineered NIR-II nanoparticlesunlock multiplexed in vivo imaging」)為題的論文,提出將近紅外螢光壽命成像技術運用於活體多重檢測當中,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腫瘤精準診斷方法。這也是復旦大學通過交叉學科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近紅外有機發光材料研究進展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先進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一直致力於近紅外有機光子材料與器件的研究工作,馬東閣研究員等通過與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王植源教授合作,近期在近紅外有機電致發光材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結果陸續發表在《材料化學》(Chemistry
  • ...首次在非人靈長類動物實現1.5釐米深腋動脈血管近紅外二區螢光...
    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研究員團隊、南方科技大學李凱教授團隊聯合攻關,首次在非靈長類動物上研究了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的急性毒性,實現了1.5釐米深腋動脈血管的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相關工作以「Centimeter-Deep
  • 化學所馬會民課題組在近紅外二區光學探針與活體成像分析取得進展
    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光學探針由於具有卓越的成像質量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與近紅外一區(NIR-I, 650-900 nm)相比,近紅外二區成像具有更低的自發背景螢光、更深的組織穿透性和更高的信背比;特別是基於有機小分子的螢光體還表現出令人滿意的安全性,並用於臨床多年。
  • 睿光科技發布NirVivo系列 近紅外二區活體螢光成像系統新品
    評價小動物活體螢光成像系統的關鍵要素——所選用相機的性能水平。NirVivo系列採用深度製冷科學相機產品,CCD製冷溫度(-90℃)和InGaAs製冷溫度(-80℃),基於這樣的硬體配置,系統具備了高靈敏度的生物發光及螢光成像性能,同時能夠滿足微區成像和血管動態成像。
  • 腦腫瘤近紅外二區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勞特伯醫學成像中心分子影像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劉斌合作,構建了近紅外二區(1000-1700nm)聚集誘導發光
  • 近紅外二區光學探針與活體成像分析研究獲進展
    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光學探針因成像質量較好而引起關注。與近紅外一區(NIR-I, 650-900 nm)相比,近紅外二區成像具有較低的自發背景螢光、較深的組織穿透性和較高的信背比;基於有機小分子的螢光體表現出較高的安全性,多年來用於臨床。
  • 光子學公開課|中國科學院陳佳寧研究員:近場光學成像與光譜在半導體光學中的應用
    2020年12月04日,光子學公開課正式推出「光譜學技術」專題系列課程。    光譜學技術是一種在諸多領域應用非常廣泛的具有非破壞性的分析手段。其核心思想是分析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隨波長的變化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