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2020-06-01 16:11:34
5月1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設在該所的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歷經近3年的醫-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並在國際上首次開展臨床應用轉化研究。
當前腫瘤治療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手術切除,精準、有效的腫瘤切除成為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關鍵,而新興的光學分子影像技術為圖像引導手術治療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諾貝爾獎獲得者錢永健等學者進行眾多研究,試圖在活體上用螢光成像方法「點亮」腫瘤,解決腫瘤標識問題,開啟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在手術導航領域應用的先河。同時,科學家們持續探索如何將螢光成像技術用於解決臨床問題,但一直面臨諸多挑戰。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在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基礎上,進一步利用螢光探針吲哚菁綠(ICG),開展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在人體肝癌成像上的應用,解決了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臨床轉化的問題。
臨床應用研究發現,該技術可以在術中發現其他影像模態難以發現的肝癌微小病灶和轉移灶,顯著提高手術切除的準確性。
中國科學家完成的這項重要醫工交叉領域研究成果論文,近期已在生物醫學工程技術領域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發表,論文第一作者為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胡振華研究員,通訊作者為田捷研究員。
國際同行對該成果論文給予高度評價,近紅外二區成像技術經歷10年的基礎研究,終於在國際上首次成功用於臨床,這為它在醫學上的廣泛應用開啟了大門,最終將造福患者。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