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在近紅外螢光成像導航手術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2-01 科學網

 

 

手術切除通常是惡性腫瘤最常見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然而外科醫生觸診和目視檢查並不足以確保區分惡性和正常的組織類型,因此可能導致不完全切除或健康組織不必要切除。相比於術前影像學檢查及手術中視覺檢查及觸診,活體螢光成像技術由於其即時性、高解析度、高特異性等檢測優勢,為精準手術導航技術領域提供了較好的應用前景。傳統的可見光區(400 - 750 nm)和近紅外一區(NIR-I, 750 - 900 nm)螢光,由於其組織穿透深度較淺和嚴重的自體螢光幹擾,極大地限制了螢光成像技術在腹腔以及淋巴結轉移病灶在手術導航中的應用。此外,手術切除過程中需要螢光探針具有長效的腫瘤內滯留時間和光穩定性。

 

 

圖1. 表面分別修飾配對DNA(L1/L2)和修飾靶向蛋白的近紅外探針。對於這兩種配對DNA修飾的探針採用兩針注入法,通過肝臟、腎臟的快速代謝,體內正常組織的螢光信號可以降到最低;腫瘤內的探針自組裝可以對腫瘤實現長達6小時的穩定標記,確保精準的手術導航。

 

針對上述兩個問題,張凡課題組與徐叢劍團隊合作,利用近紅外二區螢光探針(NIR-II, 1000 - 1700 nm)的深組織穿透和低自體螢光優勢,結合化學自組裝設計實現了探針在腫瘤內的長期穩定標記,極大地提高了光學成像的信噪比。初步實現了卵巢癌腹膜轉移以及淋巴結轉移腫瘤在螢光成像指導下精準切除(圖1),為該技術的臨床轉化應用提供了可能。

 

該工作得到了復旦大學化學系、聚合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學者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重點基礎研究項目、上海科學技術規劃委員會的大力支持。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近紅外螢光成像實現精準手術導航
    本報訊(記者黃辛) 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張凡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教授徐叢劍團隊合作,利用近紅外探針實現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導航卵巢癌實體瘤和轉移灶的精準切除
  • 復旦張凡團隊 在近紅外螢光壽命活體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這篇以《螢光壽命工程化的近紅外第二窗口納米顆粒解鎖活體多重成像》(「Lifetime engineered NIR-II nanoparticlesunlock multiplexed in vivo imaging」)為題的論文,提出將近紅外螢光壽命成像技術運用於活體多重檢測當中,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腫瘤精準診斷方法。這也是復旦大學通過交叉學科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近紅外螢光成像技術為腫瘤手術「導航」—新聞—科學網
    2013年,美國哈佛醫學院教授John V Frangioni提出,近紅外螢光成像技術可以為臨床醫生提供有效幫助,未來十年將在腫瘤術中極具應用前景。
  • 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的臨床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而當前腫瘤治療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手術切除。精準、有效的腫瘤切除成為提高患者五年生存率的關鍵。 新興的光學分子影像技術為圖像引導手術治療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諾貝爾獎獲得者錢永健等學者進行了眾多研究,試圖在活體上用螢光成像方法「點亮」腫瘤,解決腫瘤標識的問題,開啟了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在手術導航領域應用的先河。
  • 中國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
    打開APP 中國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 發表於 2020-06-01 16:11:34 5月1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設在該所的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歷經近3年的醫-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並在國際上首次開展臨床應用轉化研究。
  • 復旦大學在J-聚集體用於近紅外第二窗口生物動態螢光成像新進展
    近期,復旦大學化學系張凡教授研究團隊報導了最大吸收和發射波長均大於1300 nm的近紅外成像探針FD-1080 J-聚集體。實驗通過生物相容性較好的磷脂誘導花菁染料FD-1080分子自組裝形成具有規則排列的J-聚集體。
  • 近紅外手術「導航」的應用
    近紅外染料以及近紅外成像成為了這一近幾年迅速發展的新興領域。而放射性核素成像、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和磁共振成像等成像設備不可能搬到外科手術室,而且這些成像設備在操作過程中對醫生和病人有一定的損害,近紅外手術實時成像系統由其操作簡單,無毒無害,移動靈活,經濟等特點越來越得到外科醫生的青睞。 1.
  • 【中國新聞網】中國成功研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
    年的醫-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並在國際上首次開展臨床應用轉化研究。同時,科學家們持續探索如何將螢光成像技術用於解決臨床問題,但一直面臨諸多挑戰。  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在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基礎上,進一步利用螢光探針吲哚菁綠(ICG),開展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在人體肝癌成像上的應用,解決了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臨床轉化的問題。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近日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
  • 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酶激活型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光致變色螢光探針策略實現生物標誌物超分辨成像」為題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前期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構建螺吡喃—萘醯亞胺光控螢光染料體系,實現了肝癌細胞的靶向光控螢光成像,進而通過結合人血清白蛋白構建了光控探針/蛋白質複合物,提升了探針的雙螢光發射性能,實現了肝癌細胞的靶向雙螢光循環成像。
  • 紅外螢光成像在經開區破題
    7月22日,記者從區內企業北京數字精準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數字精準」)了解到,基於剛剛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的「雙相機多光譜成像系統和方法」專利,團隊研發的螢光分子影像導航系統在手術中能精準定位腫瘤病灶,實時顯影腫瘤邊界、特別是微小的轉移癌以及脈管結構等。此項技術將極大地促進近紅外螢光成像技術在肝膽外科、胃腸外科、婦科等領域中的發展和應用。
  • 華東理工大學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前沿應用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郭志前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的前沿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化學科學》和《配位化學評論》。
  • 科學網—合成可激活型近紅外二區納米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趙春常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團隊合作,在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南科大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李凱課題組與合作課題組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在生物醫學診斷領域中取得多項研究成果進展,相繼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研究團隊通過理論計算驗證其設計理念和策略,得到了多種具有近紅外二區光學活性的高性能光聲及螢光成像材料,並將其成功應用於血管成像、腫瘤檢測等研究領域。
  • ...螢光成像定量檢測多個腫瘤標誌物-螢光,成像,腫瘤,切片,張凡...
    原標題:腫瘤精準診斷新方法有望試行螢光成像定量檢測多個腫瘤標誌物  復旦大學昨天發布一項最新科研重大突破成果,並引起了國際關注。該校化學系教授張凡團隊經實驗發現,近紅外螢光壽命成像技術可運用於活體多重檢測當中,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腫瘤精準診斷方法。  目前,對組織進行切片仍為臨床醫學中診斷腫瘤的主要方法。
  • 科研人員發表近紅外II區螢光影像技術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展望文章
    近紅外II區螢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術克服了傳統螢光 (400-900nm) 面臨的強組織吸收、散射及自發螢光幹擾,在活體成像中可實現更高的組織穿透深度和時間、空間解析度,被視為最具潛力的下一代活體螢光影像技術。
  • 科研人員發表近紅外II區螢光影像技術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展望文章
    螢光影像技術在生物醫學基礎研究和臨床診斷檢測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近紅外II區螢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術克服了傳統螢光 (400-900nm) 面臨的強組織吸收、散射及自發螢光幹擾,在活體成像中可實現更高的組織穿透深度和時間、空間解析度,被視為最具潛力的下一代活體螢光影像技術。
  • 科學家開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生物發光雙模式光學成像技術—新聞...
  • 安徽大學在新型螢光碳納米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碳點(CDs)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和細胞相容性,是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的理想納米材料。然而,CDs在近紅外(NIR)區域的微弱響應阻礙了其實際應用。近日,安徽大學畢紅教授團隊與田玉鵬教授團隊以及鄭州大學盧思宇教授合作,在新型近紅外多光子發射碳點的可控制備和生物標記的相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