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在新型螢光碳納米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08-17 小材科研

碳點(CDs)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和細胞相容性,是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的理想納米材料。然而,CDs在近紅外(NIR)區域的微弱響應阻礙了其實際應用。

近日,安徽大學畢紅教授團隊與田玉鵬教授團隊以及鄭州大學盧思宇教授合作在新型近紅外多光子發射碳點的可控制備和生物標記的相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三個團隊通力合作,設計併合成了具有特殊的電子供體構型的氟、氮共摻雜碳點,表現出更優異的雙光子以及獨特的三光子和四光子激發的上轉換螢光、紫外-可見-近紅外全範圍響應等特性,具有更低的HOMO-LUMO能級差,而且呈現出大為增強的非線性光學性質,這項研究有望推動碳點進一步適用於醫學上的腫瘤成像與癌症早期診斷。這一進展以「UV-Vis-NIR Full-Range Responsive Carbon Dots with Large Multi-Photon Absorption Cross-Sections and Deep-Red Fluorescence at Nucleoli and in Vivo」為題發表在《Small》,同時該被選為期刊back cover issue文章。安徽大學為該論文的第一單位,17級碩士研究生蔣磊和18級碩士研究生丁海貞為該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考慮到N - /F -基團的電子給體/受體性質,通過將F -和N -摻雜在一起來增加非苯環體系CDs的單共軛域(鏈)長度可能是一種有效的策略。這種方式可以形成一種D‐π‐A模式,促使CDs的紅移,並增加其NLO特性。在此,通過單鍋溶劑熱法設計併合成了一種新型摻F‐和N‐的CDs (N‐CDs‐F),在NH4F的輔助下採用特殊的D‐π‐A模式。重要的是,合成的N‐CDs‐F在紫外-可見-近紅外範圍內表現出全光譜響應特性。更有趣的是,與未摻氣的CDs相比,N‐CDs‐F具有獨特的2‐、3‐和4‐光子激發上轉換螢光,並伴有相當大的MPA (2PA、3PA和4PA)橫截面。在合成過程中,首次使用氟化氨(NH4F)製備D‐π‐A共軛CDs,據報導其3PA和4PA截面比傳統有機D‐π‐A化合物更大。此外,N‐CDs‐F在深紅色至近紅外區域也表現出優異的吸收/發射,這表明它可以進一步應用於體內外成像。

總之,論文設計併合成了UV-vis-NIR全範圍響應氟和氮摻雜CDs(N‐CDs‐F),其具有良好的供體‐單-受體(donor‐π‐acceptor (D‐π‐A) )配置,並表現出優秀的雙光子(雙光子= 1060 nm)、三光子(雙光子= 1600 nm)和四光子(雙光子= 2000 nm)激發上轉換螢光。報導了在氟化氨輔助下由溶劑熱合成的D‐π‐A‐共軛CDs,與傳統有機化合物相比具有更大的多光子吸收(MPA)截面(3PA: 9.55 × 10−80 cm6 s2 photon−2, 4PA: 6.32 × 10−80 cm8 s3 photon−3)。此外,在體外和體內,N‐CDs‐F在近紅外螢光下均顯示出明亮的深紅色,甚至可以染色腫瘤細胞的核仁。提出了通過N-H···F形成的強大的碳點間和點內氫鍵可以促進共軛sp2領域的擴大機制,這樣不僅降低了最高佔據分子軌道-最低未佔據分子軌道的能級,而且比未摻雜CD具有更大的MPA截面。

本進展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772001)和現代生物製造安徽省重點實驗室的資助與支持。

來源:新材料資訊、安徽大學

文章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smll.202000680

相關焦點

  • 基於螢光碳納米材料的高帶寬可見光通訊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基於螢光碳納米材料的高帶寬可見光通訊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9-12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字體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曲松楠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郭睿倩課題組合作,提出一種新的方便快捷的處理方法製備出具有高螢光量子效率的純碳納米點螢光粉,利用合適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對原本固態下螢光猝滅的碳納米點進行表面氧化處理,實現碳納米點固態下的高效發光。同時利用該碳納米點螢光粉較短螢光壽命的特點,與郭睿倩課題組合作,首次將所研製的碳納米點螢光粉應用於可見光通訊器件。
  • 安徽建築大學在生物基介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材化學院功能高分子與化學建材團隊王平博士通過離子液體(ILs)催化調控聚乳酸/多壁碳納米管(PLA/MWCNTs/EMA-GMA)納米複合體系的界面化學反應和相結構,製備了可用於吸波、隱形和電磁屏蔽功能器件的生物基納米複合材料。
  • 吉林大學楊柏團隊綜述:碳點,一種應用廣泛的新型碳基納米材料!
    碳點(CDs)作為一種新型的碳基納米材料,由於其多樣的物理化學性質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獨特的光學性能、低成本、生態友好性、豐富的官能團(如氨基、羥基、羧基)、高穩定性和電子遷移率等優點,近年來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
  • 高性能新材料層出不窮 碳減排測氚水取得進展
    日本金澤工業大學開發出新型碳纖維複合材料——高強度、高彈性且導電性優異。該材料有望應用於要求具備高比強度和高比彈性模量等機械特性的汽車及飛機相關構件和建材。       東京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全球首次成功實現周期性嵌入氮原子的納米管分子(氮摻雜型納米管分子)的化學合成。
  • 鄭州大學物理學院在水溶液中碳納米點磷光發射研究取得新進展
    我院在水溶液中碳納米點磷光發射研究取得新進展從遠古時期神農氏的「夜礦」,到《搜神記》記載的「純白而夜光,可以燭室」的隨侯珠,再到春秋戰國時代的「懸黎」和「垂棘」之璧,「晝視之如星,夜望之如月」的夜明珠的傳說和神奇故事在人類歷史文獻中屢見不絕
  • 鄭州大學在水溶液中碳納米點磷光發射研究取得新進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樹華 通訊員 楊明日前,鄭州大學物理學院青年教師劉凱凱博士、單崇新教授團隊在水溶液中碳納米點磷光發射研究取得新進展。鄭州大學為第一單位,物理學院博士生梁亞川為第一作者,生命科學院苟閃閃為共同第一作者,物理學院劉凱凱博士、單崇新教授,生命科學院高豔鋒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9-0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納米材料生物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陳春英研究組與納米材料研究室唐智勇研究組合作,在以秀麗線蟲為模型研究納米材料生物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的Nano Letters 雜誌上(2011, 11: 3174-3183)。
  • 鄭州大學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鄭大多個科研團隊在各自研究領域取得突破,鄭大考研網育博書店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鄭州大學化學學院在發光銀團簇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近日,鄭州大學化學學院晶態分子功能材料創新團隊在發光銀團簇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 福建物構所稀土上轉換螢光生物標記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與傳統的分子螢光標記材料(如螢光染料)相比,稀土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不僅化學穩定性高、螢光壽命長、潛在生物毒性低,而且由於採用近紅外光源激發具有較大的光穿透深度、無生物組織自螢光以及對生物組織幾乎無損傷等顯著優點,在螢光生物檢測和成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三峽大學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三峽大學精細化工團隊鄭開波副教授、張諾諾副教授和劉湘博士合作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創新成果以「用於檢測羰基(包括甲醛、一氧化碳和光氣)的螢光探針的研究進展(Recent progress in
  • 青島大學在太陽能螢光聚光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青島大學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趙海光教授、韓光亭教授、張元明副教授等與瑞典呂勒奧理工大學Alberto Vomiero教授和武漢理工大學龔曉教授合作在太陽能螢光聚光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Gram-Scale Synthesis of Carbon Quantum Dots with Large Stokes Shift Enables
  • 中國科大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的研製取得新進展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探索新的調控機制並構築新型手性納米功能材料是突破這一科學瓶頸的新途徑。
  • 中美團隊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研製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新網合肥2月22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唐智勇研究員課題組、多倫多大學EdwardSargent
  • 理化所發光碳量子點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碳元素是地球上所有已知生命的基礎,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現代科技進步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伴隨C60、納米碳管和石墨烯等納米碳材料的發展,近兩年碳量子點成為研究熱點。與先前的蜂房結構納米碳相比,碳量子點具有優越的發光性能;與半導體量子點相比,碳量子點發光更穩定、易於功能化和工業化、無毒、製備簡單廉價,預期將給發光材料、光電器件、綠色環保、生物醫學等領域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在此背景下,開展碳量子點的基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 Adv Mater:基於螢光碳點的診斷治療納米藥物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孫再成研究小組和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謝志剛和景遐斌課題組合作開發了基於螢光碳點的診斷治療納米藥物,為實現個性化治療奠定了基礎,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Min Zheng et al. Adv. Mater. DOI: 10.1002/adma. 201306192)。
  • 科學網—發光碳納米粒子的新收穫
    新興的發光材料 早在2006年,美國克萊蒙森大學的科學家們就製造出一種碳納米粒子,在光照的情況下,可以發出明亮的光。 當年,克萊蒙森大學化學博士孫亞平曾指出,碳不是半導體,發光碳納米粒子不管是從理論角度還是從應用角度看都很有意思,它是一類新興的發光材料,代表一個新的研究平臺。
  • 科學網—首次實現碳納米點在「黃金窗口」激發螢光
    本報訊 近日,鄭州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單崇新團隊,在具有多光子上轉換螢光的紅光/近紅外碳納米點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
  • 大連化物所碳納米管限域催化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帆、潘秀蓮和包信和等在碳納米管的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碳納米管可認為是由石墨烯片捲曲形成的一維管狀材料,因曲率導致原本對稱分配的π電子云發生畸變,由管內向管外偏移,在管內外形成電勢差。
  • 研製出基於碳納米點的超穩定強螢光複合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首次研製出基於碳納米點的超穩定、強螢光複合材料,該工作利用靜電誘導自組裝過程,通過碳納米點表面電荷逐步靜電吸附離子並原位形成無機包覆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