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日,鄭州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單崇新團隊,在具有多光子上轉換螢光的紅光/近紅外碳納米點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先進科學》。
近年來,由於紅光/近紅外光穿透深度深、解析度高、光損傷小等優點,在生物成像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作為一類無毒的新納米顆粒,紅光/近紅外發射的碳納米點引起了國內外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近紅外窗口激發下在紅光/近紅外區域發光的納米粒子被證實在深層組織成像方面有潛在的應用前景,尤其是第三生物窗口(1600~1870納米)又被稱為「黃金窗口」。到目前為止,碳納米點在紅光/近紅外區域的發光效率較低,且關於碳納米點在第三生物窗口激發的螢光還沒有報導。
單崇新團隊成員、博士劉凱凱等人採用原位無溶劑碳化的方法製備了量子效率為57%的紅光/近紅外發射的碳納米點,並利用其作為螢光劑,實現了小鼠黑色素瘤細胞的單光子和雙光子成像。進一步研究該碳納米點的多光子螢光特性表明,該碳納米點在800、1200、1600 、2000納米雷射激發下實現了明顯的螢光發射,首次實現了碳納米點在第三生物窗口激發下的三光子螢光以及碳納米點的四光子激發下的螢光發射。該工作將進一步推進高效紅光/近紅外碳納米點在生物成像等方面的應用。(宇天行)
相關論文信息: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1900766
《中國科學報》 (2019-08-08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