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近紅外吸收峰和高光熱轉換效率的超碳納米點製成

2020-12-04 OFweek維科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首次研製出在可見-近紅外區具有強吸收和高光熱轉換效率的超碳納米點,該工作突破了碳基納米材料在可見到近紅外波段的吸收係數低的限制,並實現近紅外區高達53%的光熱轉換效率,為該類材料國際上報導的最高值,在開發基於碳納米點的光熱治療試劑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碳納米點具有發光性能優異、水溶性好、生物相容性高、低成本、易修飾等諸多優點,在生物醫療領域展現了獨有的優勢和應用前景。然而,由於缺少有效的能帶調控手段,現有的碳納米點光學吸收主要集中在紫外到藍光波段,吸收帶拖尾延伸至近紅外區,導致其在近紅外區的光吸收係數很低,這嚴重限制了其在長波長波段,特別是生物組織光學窗口的實際應用。針對這一難題,曲松楠課題組通過控制表面電荷分布不均的碳納米點的組裝,獲得了可見-近紅外區具有強吸收峰(λmax=700nm)和高光熱轉換效率(53%)的超碳納米點組裝體。在該超碳納米點組裝體內,相鄰的碳納米點組裝單元通過可能的靜電相互作用和氫鍵形成組裝體,從而實現組裝單元間表面能級的空間交疊和電荷轉移,在可見-近紅外區形成了獨立的強吸收峰。該類超碳納米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潛力作為近紅外光熱治療試劑應用於腫瘤光熱治療。

  該工作不但獲得了長波長吸收的碳納米點,更為碳納米點光物理性能的調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該成果發表在國際光學類期刊《光:科學與應用》上(Light:Science&Applications,2016,5,e16120),第一作者為副研究員李迪。該工作得到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學家項目、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及團隊項目和發光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創新項目等的支持。

  具有強可見-近紅外吸收峰和高光熱轉換效率的超碳納米點製成

  碳納米點組裝單元(左)和超碳納米點(右)的固體粉末(a)、溶液(b)以及紫外光照下(c)的光學照片;碳納米點組裝單元和超碳納米點的吸收光譜(d)和發射光譜(e)

  具有強可見-近紅外吸收峰和高光熱轉換效率的超碳納米點製成

相關焦點

  • 具有強可見-近紅外吸收峰和高光熱轉換效率的超碳納米點製成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首次研製出在可見-近紅外區具有強吸收和高光熱轉換效率的超碳納米點,該工作突破了碳基納米材料在可見到近紅外波段的吸收係數低的限制,並實現近紅外區高達53%的光熱轉換效率,為該類材料國際上報導的最高值,在開發基於碳納米點的光熱治療試劑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科學網—首次實現碳納米點在「黃金窗口」激發螢光
    本報訊 近日,鄭州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單崇新團隊,在具有多光子上轉換螢光的紅光/近紅外碳納米點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
  •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橙紅光波段最高螢光量子效率的碳納米點
    發光碳納米點是近十年興起的新型納米發光材料,其無毒、發光性能好、生物相容性好、原料廣泛等優點,引起國際上廣泛的關注。該領域發展面臨的瓶頸是缺少調控碳納米點發光帶隙的手段和增強其螢光量子效率的方法。目前,碳納米點在藍光和綠光波段已實現較為高效的發光,但在可見區長波長波段,特別是橙光到紅光波段,缺少高效率發光的碳納米點。
  • 電熱轉換效率超過99%?快來一探究竟!
    碳納米材料具有顯著特性,優良的導熱、導電和遠紅外特性等。但是碳納米材料也具有納米材料天生的缺點,比如高純度和高結晶度的納米材料比較難獲取,另外還有團聚問題。晶須碳納米管不僅具有碳納米材料的天然優點,還兼具高純度、高結晶度和易分散的特性。
  • 科學家合成深紫外波段發光的碳納米點
    日前,鄭州大學物理學院在碳納米點方面的研究獲得進展,首次理論上設計並在實驗中實現了深紫外波段發光的碳納米點,相關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納米快報》。
  • 研製出基於碳納米點的超穩定強螢光複合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首次研製出基於碳納米點的超穩定、強螢光複合材料,該工作利用靜電誘導自組裝過程,通過碳納米點表面電荷逐步靜電吸附離子並原位形成無機包覆層
  • 安徽大學在新型螢光碳納米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碳點(CDs)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和細胞相容性,是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的理想納米材料。然而,CDs在近紅外(NIR)區域的微弱響應阻礙了其實際應用。近日,安徽大學畢紅教授團隊與田玉鵬教授團隊以及鄭州大學盧思宇教授合作,在新型近紅外多光子發射碳點的可控制備和生物標記的相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基於螢光碳納米材料的高帶寬可見光通訊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但是其存在的聚集誘導螢光淬滅問題一直阻礙其在光電器件中發展,特別是碳納米點在可見光通訊器件方面的應用更是鮮有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曲松楠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郭睿倩課題組合作,提出一種新的方便快捷的處理方法製備出具有高螢光量子效率的純碳納米點螢光粉,利用合適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對原本固態下螢光猝滅的碳納米點進行表面氧化處理,實現碳納米點固態下的高效發光。同時利用該碳納米點螢光粉較短螢光壽命的特點,與郭睿倩課題組合作,首次將所研製的碳納米點螢光粉應用於可見光通訊器件。
  • 一步合成發光碳量子點方法建立
    5納米左右的親油性和親水性的碳量子點,發光量子效率(QY)分別為61%(已與半導體量子點相當)和47%,具有明顯的激發波長依賴的發光特性。近日,該研究組有關碳量子點的系列成果以通訊形式發表在國際期刊《先進材料》上。 近兩年,碳量子點成為研究熱點。與先前的蜂房結構納米碳相比,碳量子點具有優越的發光性能;與半導體量子點相比,碳量子點發光更穩定、易於功能化和工業化、無毒、製備簡單廉價,預期將給發光材料、光電器件、綠色環保、生物醫學等領域帶來新的發展空間。
  •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基於碳納米點的超穩定強螢光複合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首次研製出基於碳納米點的超穩定、強螢光複合材料,該工作利用靜電誘導自組裝過程,通過碳納米點表面電荷逐步靜電吸附離子並原位形成無機包覆層,實現具有超高穩定性、強發光的碳納米點複合材料,在開發基於碳納米點的光電器件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光伏材料製成的納米點支持波導模式
    奧爾登堡大學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佩特拉·格羅斯(PetraGroß)解釋說:「用輝石在很大程度上透明的波長的近紅外光照明,可以導致其折射率的超快變化。這意味著在表面上圖案化的輝銻礦納米粒子可以通過紅外光脈衝來切換光學性能,例如顏色外觀的反射。」
  • 光伏材料製成的納米點支持波導模式
    奧爾登堡大學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佩特拉·格羅斯(PetraGroß)解釋說:「用輝石在很大程度上透明的波長的近紅外光照明,可以導致其折射率的超快變化。這意味著在表面上圖案化的輝銻礦納米粒子可以通過紅外光脈衝來切換光學性能,例如顏色外觀的反射。」如果將輝銻礦納米結構用於可切換的納米器件中,那麼高光學質量至關重要。
  • 韓國研發紅外輻射可視化技術,擴大紅外傳感器應用範圍
    紅外輻射雖然不可見,但利用率很高,它被用於各種領域和各種目的,例如用於冠狀病毒檢測(即通過熱成像攝像機和生物傳感器)。韓國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紅外輻射可視化技術,擴大了其應用範圍。圖片來源:韓國科學技術學院(KIST)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代理院長尹錫鎮)宣布,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權錫俊博士的研究團隊已經開發出一種多功能發光膜,該膜可以通過波長轉換將近紅外光可視化將近紅外光轉換為可見光。這項研究是由KIST團隊與慶熙大學應用化學教授Ko Doo-hyun(校長韓慶泰)共同進行的。
  • 超級紅外感知:讓你的世界多一種顏色
    但這只是電磁波譜的一小部分,400納米以下還有紫外線,700納米以上有紅外輻射,紅外輻射又分為近紅外、中紅外和遠紅外……在電磁波譜的每一個部分中,都有大量編碼為「顏色」的信息,直到現在都還隱藏在暗處,等待人們去發掘。
  • 肉眼可讀取的近紅外螢光可視化技術!
    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摩爾吸收係數的增加,NIR光的捕獲效率可以提高几個數量級,這將顯著提高NIR-Vis轉換效率,從而提高檢測靈敏度;2)光氣的NIR-FV只有在有序的「雙模式開啟」過程之後才能實現,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背景和環境幹擾,從而突破了傳統FV方法中信噪比(SBR)瓶頸。
  • 碳量子點的主要應用
    碳元素是自然界中含量最豐富的元素之一,也是構成生命體最基本的元素。近年來,含碳納米材料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如碳納米管、富勒烯等。但由於其自身缺陷,如納米金剛石製作成本和分離成本過高、碳納米管水溶性較差,且不是有效的光學發射體(尤其在可見光範圍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這些碳材料更為廣泛的應用。碳基納米點是一種新型的零維碳納米材料,相比於傳統的碳材料,其製作成本、分離成本更為低廉。
  • 高效量子點上轉換探測器製備成功—新聞—科學網
    或讓人們「看見紅外光」   4月1日,記者從上海科技大學獲悉,
  • 理化所發光碳量子點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碳元素是地球上所有已知生命的基礎,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現代科技進步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伴隨C60、納米碳管和石墨烯等納米碳材料的發展,近兩年碳量子點成為研究熱點。與先前的蜂房結構納米碳相比,碳量子點具有優越的發光性能;與半導體量子點相比,碳量子點發光更穩定、易於功能化和工業化、無毒、製備簡單廉價,預期將給發光材料、光電器件、綠色環保、生物醫學等領域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在此背景下,開展碳量子點的基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 密西根大學打造無色透明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8.1%,透光率...
    密西根大學打造無色透明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8.1%,透光率43.3%  Evelyn Zhang • 2020-08-19 14:14:36 來源:前瞻網
  • 密西根大學打造無色透明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8.1%,透光率43.3%
    該團隊使用有機的或碳基的設計,而不是傳統的矽材料,實現了8.1%的轉換效率和43.3%的透光率。雖然電池有輕微的綠色,但它們更像太陽鏡和汽車窗戶的灰色。這項研究的主要領導者、Peter A.Franken傑出大學工程教授和Stephen Forrest表示,「每棟建築的表面都有窗戶,是安裝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理想位置。有機太陽能電池提供了矽無法提供的東西,這是超高效轉化和高透光率的結合。」帶有玻璃外牆的建築通常有一層塗層,可以反射和吸收光譜中可見光和紅外部分的部分光線,以降低亮度和建築內部的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