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合成發光碳量子點方法建立

2020-12-04 科學網

 

中科院理化技術所分散體系化學與材料研究組建立了在高溫溶劑中一步合成發光碳量子點方法,通過選擇性使用溶劑和表面包覆劑,獲得尺寸5納米左右的親油性和親水性的碳量子點,發光量子效率(QY)分別為61%(已與半導體量子點相當)和47%,具有明顯的激發波長依賴的發光特性。近日,該研究組有關碳量子點的系列成果以通訊形式發表在國際期刊《先進材料》上。

 

近兩年,碳量子點成為研究熱點。與先前的蜂房結構納米碳相比,碳量子點具有優越的發光性能;與半導體量子點相比,碳量子點發光更穩定、易於功能化和工業化、無毒、製備簡單廉價,預期將給發光材料、光電器件、綠色環保、生物醫學等領域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在此背景下,開展碳量子點的基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該研究組圍繞發光碳量子點的製備、性能及其相關材料研究開展了一系列工作,特別是近兩年來,研究組在合成方法、相關材料設計製備方面取得上述進展。

 

研究人員還以親油性的碳量子點為發光層,與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合作,製作了首個碳量子點發光器件,在電壓為9V時亮度達到最大(35cd/m2),最大外量子效率為0.083%。這是用發光碳量子點製作白光器件的首次嘗試。矽烷功能化的碳量子點還可用於細胞螢光標記。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明了碳量子點原位預功能化技術,矽烷功能化的碳量子點可與多種有機矽烷水解共聚,實現碳量子點與基質的共價鍵化學連接、分子水平分散和任意濃度摻雜,獲得一系列均質碳量子點雜化複合材料和宏觀塊體。

 

其中,有機無機雜化碳量子點共聚凝膠玻璃絕對發光效率最高可達88%,遠遠高於已報導的半導體量子點複合材料的最高發光效率;在可見和近紅外區域具有約90%的透光率;並具有優良的光、熱和力學穩定性。研究表明,碳量子點及其複合材料具有寬波段光限幅性能。(來源:中國科學報 柯訊)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理化所發光碳量子點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與先前的蜂房結構納米碳相比,碳量子點具有優越的發光性能;與半導體量子點相比,碳量子點發光更穩定、易於功能化和工業化、無毒、製備簡單廉價,預期將給發光材料、光電器件、綠色環保、生物醫學等領域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在此背景下,開展碳量子點的基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 碳量子點的合成、性質及應用
    由於傳統的半導體量子點和有機染料在生產的過程中使用重金屬,因此具有較高毒性,限制了其進一步應用。與傳統半導體量子點相比,碳量子點不僅具有類似於傳統量子點的發光性能與納米尺寸特性,而且具有很好的水溶性、化學惰性、易功能化、高耐光漂白、低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性,因此在不同研究領域獲得了廣泛關注,同時也代表發光納米粒子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科學家合成深紫外波段發光的碳納米點
    日前,鄭州大學物理學院在碳納米點方面的研究獲得進展,首次理論上設計並在實驗中實現了深紫外波段發光的碳納米點,相關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納米快報》。
  • 怎樣製備碳量子點_碳量子點的製備
    碳量子點的製備方法 過去的十幾年,各種製備碳量子點的方法被提出來,這些方法大致分為「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兩種,如圖3所示,在CQDs 的合成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功能化、摻雜和納米雜化實現碳量子點的改性。
  • 碳量子點的主要應用
    碳基納米點簡稱碳點,如圖1所示,可分為石墨烯量子點、碳量子點、聚合物點。碳量子點是由分散的類球狀顆粒組成,尺寸在10nm以下,具有螢光性質的新型納米碳材料。2004年,XU等首次在電泳法製備單壁碳納米管的純化過程中製備出一種具有尺寸相關的螢光性質的碳材料。SUN等在2006年通過表面鈍化合成了具有增強螢光發射效應的螢光納米顆粒,並將其命名為碳量子點。
  • 高質量全色螢光碳量子點的合成與應用研究取得新突破
    發光二極體(WLED)器件,使用該策略製備的碳量子點在環境中重金屬離子和汙染物檢測、光催化和電催化處理環境中難降解有機廢水、生物成像、能量轉換與器件存儲、柔性光電器件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當今白光主要是通過藍光或紫光LED晶片與多色螢光粉的組合方式產生,在各類螢光粉材料中,膠體半導體量子點成為顯示和照明技術發展的潛在候選者。然而,絕大多數半導體量子點在合成和環境安全性方面仍然具有挑戰,限制了其在某些領域中的應用。碳量子點已作為開發WLED的新型螢光粉出現,有望成為光電器件關鍵組件,但其遇到的技術瓶頸便是發射光譜和螢光顏色可調局限性。
  • Science Advances上海大學高質量全色螢光碳量子點的合成與應用...
    ——酸試劑調控材料表面給電子基團/吸電子基團策略,並成功地研製了全色發光膜以及多種類型的高顯色指數白光發光二極體(WLED)器件,使用該策略製備的碳量子點在環境中重金屬離子和汙染物檢測、光催化和電催化處理環境中難降解有機廢水、生物成像、能量轉換與器件存儲、柔性光電器件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復旦課題組創新碳點製備方法 打破研究瓶頸
    合成碳點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既有「自上而下」的物理技術,也有「自下而上」的化學製備。  在百家爭鳴的研究熱潮中,熊煥明課題組發明了綠色化學合成方法,摒棄了有毒害的化工原料和複雜的生產工藝,為日後的產業化做好準備。  「我們在碳點合成時考慮到產業化的需求,只用少量廉價的化學試劑、大量的水與天然原料,用簡單的一步化學反應就能大量合成。」
  • 碳(矽)量子點助力植物光合作用
    01導讀非重金屬螢光量子點是一類新型的光致發光納米材料,具有物化穩定性好、毒性低、發光量子效率高、製備工藝簡單等獨特的優點,近年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已經在生物醫學、光電器件、傳感器、和光電催化等領域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相比之下,在農業上的應用則較為滯後。
  • 新加坡國立大學合成新型近紅外發光量子點,光致發光量子效率可達25...
    圖片來源於網絡新加坡國立大學使用單鍋連續注射的方法來合成該量子點合成該量子點InAs內核2. 向InAs核反應容器中注射As前驅體溶液、醋酸鋅和磷酸氫,完成第2層In(Zn)P殼層的合成3. 向反應體系注射Se前驅體溶液合成第3層ZnSe殼層4.
  • 什麼是量子點?科學家開發量子點合成新方法!
    在最近的幾十年裡,量子點(QDs)即半導體納米晶體(NCs)由於具有獨特的電子和發光性質以及量子點在生物標記,發光二極體,雷射和太陽能電池等領域的應用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量子點的製造方法可以大致分為三類:化學溶液生長法,外延生長法,電場約束法。這三類製造方法也分別對應了三種不同種類的量子點。
  • 丁古巧團隊Small:全面總結碳基量子點固態發光領域研究進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以碳點和石墨烯量子點為代表的碳基量子點(CQDs),是一類具有獨特性能的光致發光材料。溶液狀態下高性能CQDs的結構設計與製備已獲得了巨大突破。相比之下,聚集態下CQDs的光致發光性能調製與機理探索是近年來該材料的研究熱點與難點。
  • 看不到的量子點,為你發光
    學名叫「可溶的無機半導體納米晶」,簡稱為溶液納米晶的量子點,正是非常優異的發光介質,只要電子和空穴一對一的進入到量子點,就會複合發光,發光量子效率可以高達100%。  彭笑剛課題組正是合成了一種適合於LED的量子點發光材料,然後與浙江大學金一政課題組合作做成了新型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
  • 科學家研製出高載負量高螢光亮度碳納米點
    近日,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曲松楠團隊首次研製出高載負量、高螢光亮度的碳納米點@二氧化矽複合凝膠。
  • 印度科學家用甘蔗渣制碳量子點—新聞—科學網
    但是現在,印度研究者已經發現了一種甘蔗的新使用方法,即將其作為高螢光碳量子點的來源。這種對甘蔗渣的替代利用,不僅僅減少了汙染環境的農業廢棄物的數量,而且給農民提供了新的收入來源。 「我們開發了一種簡單有效且低成本的從甘蔗渣中合成高螢光碳量子點的方法。」研究論文的合著者、印度欽奈馬德拉斯大學國家納米科學和技術中心副教授Shankaran Dhesingh博士說。
  •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高載負量、高螢光亮度碳納米點@二氧化矽複合凝膠
    然而,基於碳納米點的固態發光材料發展遇到瓶頸,主要問題是碳納米點在固態時存在嚴重的因聚集引起螢光淬滅。雖然已有報導證明在碳納米點低載負量的複合體系下,可以得到高的螢光量子效率,但是當提高碳納米點載負量時,螢光量子效率卻會大幅降低,不能應用於高亮度的照明器件。
  • 量子點材料的研究現狀及在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領域的應用
    下一階段可以想像出量子點的成本的逐漸降低、大規模的合成,以及QD Vision、三星、LG等廠商在量子點電致發光上所付出的努力,會進一步促進量子點的大面積的電致發光器件的商業化。這種合成體系不需要在無水的環境下反應,且反應溫和,晶核質量易控制,實驗重現性好,簡化了製備工藝,被譽為「綠色合成路線」,現在學術上以及工業界都是使用這種方法進行合成。  在過去的10年中,微反應方法也得到了改進,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大規模生產納米晶體,並對物理和化學性能有很好的控制。
  • 科學家發現量子點發光強度倍增方法
    科學家發現量子點發光強度倍增方法 2020-11-24 科技日報 董映璧 【字體:  先前已知的增強量子點發光強度的方法——珀塞爾效應和等離子體-激元誘導的吸收增強效應在實踐中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珀塞爾效應在於加速微納諧振器(包括等離子體激元諧振器)內部量子點的輻射弛豫過程,從而導致輻射概率增加,並相應增加光致發光的量子產率(將激發量子轉換為輻射光子的效率)。然而,量子產率不能超過100%,因此不可能利用該效應提高最初高量子產率的量子點的發光強度。
  • 浙大研製成功量子點電致發光二極體
    近日,浙江大學高新材料化學中心彭笑剛課題組和金一政課題組設計出一種新型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LED),其製備方法基於低成本、有潛力應用於大規模生產的溶液工藝,其綜合性能則超越了已知的所有溶液工藝的紅光器件,尤其是將使用亮度條件下的壽命推進到10萬小時的實用水平。這種新型QLED器件有望成為下一代顯示和照明技術的有力競爭者。
  •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橙紅光波段最高螢光量子效率的碳納米點
    發光碳納米點是近十年興起的新型納米發光材料,其無毒、發光性能好、生物相容性好、原料廣泛等優點,引起國際上廣泛的關注。該領域發展面臨的瓶頸是缺少調控碳納米點發光帶隙的手段和增強其螢光量子效率的方法。目前,碳納米點在藍光和綠光波段已實現較為高效的發光,但在可見區長波長波段,特別是橙光到紅光波段,缺少高效率發光的碳納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