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課題組創新碳點製備方法 打破研究瓶頸

2020-12-04 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9月12日消息(記者傅聞捷 通訊員肖暖暖)碳點(carbon dots)是納米碳材料家族中繼碳籠、碳納米管、石墨烯之後,新一代革命性創新材料,自2004年被發現以來,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

  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熊煥明課題組多年來專注研究碳點相關問題,他們採用水熱-溶劑熱法合成碳點的技術已經成熟,合成的產品具有安全無毒、綠色環保、價廉物美的明顯優勢。最近,課題組還創新地應用柱色譜分離技術對碳點進行高效分離,獲得尺寸均勻、性能一致的產品。課題組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一系列論文,並被國內外同行大量引用,申請了中國發明專利並獲得授權。其中,有望產業化的碳點研究成果將亮相2018年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

  安全環保 價廉物美 碳點產業化優勢顯著

  據了解,合成碳點的原料極其豐富,從化學實驗室常見的有機物到日常生活中含碳的生物質,如蔗糖、酒精、牛奶、檸檬汁、果皮、果殼、樹葉、雜草、廢紙等,文獻中都有報導。合成碳點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既有「自上而下」的物理技術,也有「自下而上」的化學製備。

  在百家爭鳴的研究熱潮中,熊煥明課題組發明了綠色化學合成方法,摒棄了有毒害的化工原料和複雜的生產工藝,為日後的產業化做好準備。

  「我們在碳點合成時考慮到產業化的需求,只用少量廉價的化學試劑、大量的水與天然原料,用簡單的一步化學反應就能大量合成。」熊煥明介紹:「更重要的是,碳點從原料到最終產品,整個過程安全、綠色、環保,產品本身也沒有任何生物毒性。」

  打破常規 創新技術 將有機化學分離方法用於無機材料

  性能優越的碳點背後有什麼秘密?熊煥明介紹,課題組將有機化學合成中常用的柱色譜分離方法創新地應用於碳點產品分離,獲得尺寸均勻、性能一致的產品,確定了碳點組成結構與性能機理之間的關係,突破了碳點研究中的關鍵瓶頸。

  在此之前,很多學者認為碳點屬於無機發光材料,而柱色譜技術是有機合成中常用的分離方法。熊煥明發現,碳點與傳統的無機量子點完全不同,其內核是無機的石墨化結構,而外殼是有機功能基團網絡結構,利用這個特點完全有可能採用柱色譜技術對碳點進行精準分離純化。

  課題組經過幾年摸索,優化了填料、洗脫劑的配方與操作流程,最終得到碳點粒徑均一、發光性能高度一致、光學純度100%的產品。2016年,這一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著名學術刊物ACS Nano,兩年時間已被國內外同行引用了300多次。這項成果同時申請了中國發明專利 「波長可調的碳量子點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 (專利號CN201510581387.9)並獲得了授權。

  目前,課題組合成製備碳點的技術已非常成熟,並且在生物螢光分析、潛指紋成像鑑定和電化學儲能領域,找到了重要的應用前景,這些成果以論文形式發表在許多重要學術刊物上。

  研究可期 應用廣泛 碳點發展前途光明

  熊煥明認為,碳點研究的科學價值不可估量。「石墨烯、碳納米管這些材料都有固定的組成結構,其性能可以預見。碳點不一樣,沒有固定的組成結構,決定了它性質功能豐富多彩。關於碳點,很多問題學術界還沒研究清楚,有非常廣闊的空間等著大家去探索。」

  從應用的角度來看,廉價的碳點大有用武之地。就發光性能而言,碳點可用於生物成像、指紋鑑定、防偽商標、警示標誌、發光器件等領域。就催化而言,碳點可用於氧氣還原、水的分解、氮氣固定、二氧化碳還原等重要的催化反應。

  談及碳點的發展前景,熊煥明非常樂觀。「碳點發現以來,國內外發表的論文專利都呈指數型增長,創新發明層出不窮,研究瓶頸一個接著一個被打破,一些意想不到的性質都被科學家們發現了。我注意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碳點領域的投入也在迅速增長。碳點本身安全無毒、綠色環保、價廉物美的優勢適合於產業化,一旦在實際生產生活中大量應用,就會有工業投資促進這種新材料以更快的速度發展下去。」

  「我們無法預測碳點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條路上走的人已經越來越多,路變得越來越寬,風景無限,前途光明。」熊煥明這樣說。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碳點與多孔水凝膠整合製備全碳電極,用於雙層電容器
    成果簡介 作為雙電層電容器(EDLC)的一類電極材料,碳點(CD)能夠擴大比表面積,製造分層的孔和接枝贗電容基團,獲得額外的容量和出色的能量密度。本文,復旦大學熊煥明教授課題組在《ACS Appl.Energy Mater》期刊發表名為「Integrating Carbon Dots with Porous Hydrogels to Produce Full Carbon Electrodes for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的論文,研究以市售聚丙烯醯胺凝膠(PAMG)為載體,製備出具有連續連通孔隙、交聯網絡和良好溶脹性能的CD,形成連續導電碳骨架
  • 北大研究團隊突破碳基半導體製備瓶頸
    針對這一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北京大學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志勇教授-彭練矛教授課題組發展全新的提純和自組裝方法,製備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並在此基礎上首次實現了性能超越同等柵長矽基CMOS技術的電晶體和電路,展現出碳管電子學的優勢。
  • 基於螢光碳納米材料的高帶寬可見光通訊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曲松楠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郭睿倩課題組合作,提出一種新的方便快捷的處理方法製備出具有高螢光量子效率的純碳納米點螢光粉,利用合適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對原本固態下螢光猝滅的碳納米點進行表面氧化處理,實現碳納米點固態下的高效發光。同時利用該碳納米點螢光粉較短螢光壽命的特點,與郭睿倩課題組合作,首次將所研製的碳納米點螢光粉應用於可見光通訊器件。
  • 科學網—新方法突破等離子體製備石墨烯技術瓶頸
    本報訊(見習記者楊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夏維東研究團隊與合肥碳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提出新方法,突破了熱等離子體工藝高能耗
  • 怎樣製備碳量子點_碳量子點的製備
    碳量子點的製備方法 過去的十幾年,各種製備碳量子點的方法被提出來,這些方法大致分為「自上而下(Top-down)」和 目前製備碳量子點的方法很少,報導的製備具有螢光性質的碳量子點的方法有: (1)高溫高壓切除法 利用雷射從石墨粉表面切下碳納米粒子
  • 【中國科學報】螢光碳點捕捉腦腫瘤細胞
    前不久,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再成的研究小組、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謝志剛和景遐斌的課題組,與四川大學高會樂副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螢光活體成像系統,觀察了碳點在荷瘤小鼠內的生物分布,為腦腫瘤的早期診斷和進一步構建智能化納米藥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復旦大學武利民課題組在高靈敏壓力傳感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但迄今為止的壓阻式高靈敏壓力傳感器主要採用滲流效應或接觸電阻模型作為轉導機制,而基於這兩種機制的壓力傳感器存在著靈敏度不夠高或難以製備以及難以推廣應用等問題。為此,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武利民團隊將一種空心帶刺納米結構碳球(UHCS,圖1a,b)與聚甲基矽氧烷彈性體(PDMS)進行複合,結合理論計算,發現該材料體系在極低濃度導電載體(≤1.5 wt%的碳球)下,受微小外力作用,即通過F-N隧穿效應,產生大的電流密度,從而實現了對外界壓力的高靈敏度響應。
  •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橙紅光波段最高螢光量子效率的碳納米點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研製出橙紅光波段螢光量子效率高達46%的碳納米點,為國際上最高值。  發光碳納米點是近十年興起的新型納米發光材料,其無毒、發光性能好、生物相容性好、原料廣泛等優點,引起國際上廣泛的關注。該領域發展面臨的瓶頸是缺少調控碳納米點發光帶隙的手段和增強其螢光量子效率的方法。目前,碳納米點在藍光和綠光波段已實現較為高效的發光,但在可見區長波長波段,特別是橙光到紅光波段,缺少高效率發光的碳納米點。
  •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高載負量、高螢光亮度碳納米點@二氧化矽複合凝膠
    課題組利用碳納米點表面具有的大量羥基官能團引發正矽酸乙酯水解,可原位包覆二氧化矽的方案,製備出碳納米點與二氧化矽的複合材料。同時,這種製備方法也適用於表面同樣具有豐富羥基的藍光碳納米點,進而得到高螢光亮度的藍光碳納米點@二氧化矽複合凝膠。
  • 劉忠範和彭海琳課題組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綜述:石墨烯製備決定...
    過去的十幾年,石墨烯研究和產業化進步飛速,然而石墨烯產業化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面向石墨烯產業化應用的製備技術不是對實驗室製備過程的簡單放大,規模化製備對製備技術的可重複性、安全性和成本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儘管從產能上看石墨烯的粉體和薄膜均實現了宏量化製備。
  • 浙江理工大學石墨烯量子點製備光催化材料研究獲進展
    作為光催化技術分支的年輕「一族」,近年來二維複合材料的製備研究成為熱門。  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浙江理工大學化學系教授董曉平的主持下,一項名為「石墨烯量子點輔助剝離石墨相氮化碳製備二維複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應用研究」的基礎研究獲得了一定進展。
  • 復旦大學發現「人造分子」批量製備方法研究論文登上《科學》
    來自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聶志鴻教授課題組,在納米 「人造分子」 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研究突破,他們發明了一種實現納米粒子之間定向鍵合的新方式。在這篇 「人造分子」 的研究論文中,聶志鴻團隊的科研助理易成林博士為第一作者,合作者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尤金妮亞 · 庫馬切瓦,以及吉林大學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呂中元等。目前聶志鴻在復旦的課題組主要從事聚合物無機納米粒子的複合材料研究。
  • Mater.發文介紹石墨烯化學氣相沉積製備方法
    尤其是,作為新一代高性能碳基電子器件的核心材料,石墨烯的能帶結構和物理性質與其層數、堆積方式、疇區尺寸、缺陷濃度和摻雜類型密切相關,而這些因素的精確控制是石墨烯製備的難點。近十年來,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劉忠範院士課題組和彭海琳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的化學氣相沉積製備和應用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高質量全色螢光碳量子點的合成與應用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我校吳明紅教授、王亮副研究員在綜合性頂級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題為「Full-color fluorescent carbon quantum dots」的論文,報導了一種高亮度、高穩定的全色螢光碳量子點的全新製備方法——酸試劑調控材料表面給電子基團/吸電子基團策略,並成功地研製了全色發光膜以及多種類型的高顯色指數白光
  • 陳軍院士課題組Angew:單原子催化劑普適性製備新策略
    但是,這些合成單原子催化劑的方法對於單原子和碳載體都有比較高的要求,還不能實現在多種碳基底上製備各種金屬單原子催化劑,因此,發展一種對碳載體和金屬無選擇性的、普適性的單原子合成方法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出發點具有空d軌道的金屬陽離子與擁有孤電子對的配位原子如N、O和S之間有很強的配位作用。
  • 又一瓶頸被打破!復旦研製出二維體系中最高導電率新材料
    集微網消息(文/小北)3月19日,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自然·材料》,發表復旦大學修發賢團隊最新研究論文——《外爾半金屬砷化鈮納米帶中的超高電導率》。修發賢團隊新研製的砷化鈮納米帶材料,電導率是銅薄膜的一百倍,石墨烯的一千倍,製備出了二維體系中具有目前已知最高導電率的外爾半金屬材料——砷化鈮納米帶。
  • 復旦科研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創新製備理念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則簡易方法——通過設計聚合物配體間的簡單化學反應實現對納米「人造分子」組裝構築和物理性能的調控。這一製備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概念的創新。據聶志鴻介紹,傳統製備方法的原理是在納米粒子上定點修飾一段DNA分子,利用DNA分子之間的互補相互作用,實現對不同納米粒子結合的調控。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發現二維體系中的最高電導率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這樣介紹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納米尺寸的導體中運動著的電子若找不到「寬敞」的通路,相互撞擊,四處「碰壁」,就會使導體發熱,產生能量損耗。尋找超高導電材料是解決此類問題的一把鑰匙。
  • 復旦高分子科學系聶志鴻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創新製備理念納米級圓球「美麗相遇」與原子自帶特定成鍵軌道截然不同的是,球形納米粒子沿空間各個方向的性質等同,因而趨於以任意方向連接,堆積形成聚集體。正因如此,長久以來,納米粒子精準組裝調控困難、產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