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武利民課題組在高靈敏壓力傳感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8 復旦大學

超高靈敏度壓力傳感在醫學檢測、電子皮膚、機器人皮膚、交互式輸入/控制設備、數據收集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但迄今為止的壓阻式高靈敏壓力傳感器主要採用滲流效應或接觸電阻模型作為轉導機制,而基於這兩種機制的壓力傳感器存在著靈敏度不夠高或難以製備以及難以推廣應用等問題。

為此,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武利民團隊將一種空心帶刺納米結構碳球(UHCS,圖1a,b)與聚甲基矽氧烷彈性體(PDMS)進行複合,結合理論計算,發現該材料體系在極低濃度導電載體(≤1.5 wt%的碳球)下,受微小外力作用,即通過F-N隧穿效應,產生大的電流密度,從而實現了對外界壓力的高靈敏度響應。相關成果於7月15日,以Quantum effect-based pressure sensor achieving ultrahigh sensitivity and sensing density為題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352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298-y)。

武利民教授團隊所發展出的超高靈敏度傳感薄膜材料,厚度僅為20mm最高靈敏度達260.3 kPa-1,擁有著1至10000Pa壓強範圍的傳感能力,且薄膜無色透明,可通過旋塗方法大面積應用於各種形狀的表面(圖1c)。最小檢測面積可小至31.7 mm2,約為頭髮絲橫截面積的1/200,因此在高密度、大面積陣列傳感方面有著重要應用前景。該傳感薄膜之所以擁有如此優異的性能,與其新穎的轉導機制密不可分。他們通過考察量子尺度下諸多類型的材料體系電學特徵並結合課題組的功能微球設計、合成技術,利用統計學放大方法,成功地將只發生在低納米尺度的F-N隧穿效應擴展至微米尺度,通過信號採集,實現了整個體系的高性能力學傳感。得益於這種新的轉導機制和空心微球的應用,該體系壓力傳感材料在實現高靈敏度傳感和透明性的同時還實現了高的溫度穩定性、高密度陣列、強的抗串擾能力等(圖1d,e)。

武利民課題組的博士生石瀾,材料科學系青年研究員李卓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武利民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材料科學系陳敏教授、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秦亞傑副教授及博士生江逸舟等多次參與討論。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復旦大學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的共同資助。該研究已申請中國和國際PCT專利各一項。

圖1. a. 傳感材料中所應用的功能微球掃描透射顯微圖像;b. 功能微球的透射電子顯微圖像;c. 紅線圈中部分所示為製備的透明傳感薄膜材料;d. 設置於人指尖的單點微型壓力傳感器,可輕鬆識別一片脫脂棉掉落指尖的動態壓力過程;e. 高密度陣列演示中同時檢測具有不同重量的兩個微小物體(分子篩和小磁子)。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武利民課題組智能顯示結構色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然而,現有的自然界或人工合成結構色材料的反射類型基本為漫反射或鏡面反射,很少具有材料表面反射的第三種類型——逆反射,即反射光線射回光源方向的現象。並且,這些結構色材料通常只具有隨角異色或隨角不變色,難以同時兼有隨角異色和隨角不變色的特性。而現有的商業逆反射材料的顏色主要來源於化學顏料,不僅生產和使用過程中汙染嚴重,而且褪色、無智能響應功能。
  • 復旦課題組智能顯示結構色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央廣網上海8月13日消息(記者傅聞捷 通訊員李沁園)日前,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武利民團隊將直徑為數微米至十幾微米的聚合物膠體微球組裝到普通透明聚合物膠帶的粘膠層上成單層微球陣列,首次報導了一種既具有逆反射、又同時具有隨角異色和隨角不變色的智能響應結構色薄膜材料,揭示了其智能響應結構色形成機理,並探索了其在智能顯示等領域上的應用。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二維超導天線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在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11月6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基於二硒化鈮的超導非互易天線》(Nonreciprocal Superconducting NbSe2 Antenna)為題在線發表於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11,5634(2020))。
  • 復旦大學在超分子組裝合成新型半導體納米線氣敏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化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勇輝教授課題組在兩親性嵌段共聚物導向合成新型氣敏半導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填補世界級研究空白,復旦大學在二維超導天線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在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儘管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擁有豐富的量子現象,其在新功能納米器件方面亦擁有巨大潛在應用價值,但現階段科研人員對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在物理屬性方面,基於二維層狀單晶超導體的新功能器件的研究尚且處於空白狀態。
  • 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功能材料課題組在機械振動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功能材料課題組在機械振動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鈮酸鉀鈉基環境友好型壓電材料的振動催化作用:一種高效的相界催化劑》(Vibration catalysis of eco-friendly Na0.5K0.5NbO3-based piezoelectric: An efficient phase boundary catalyst)為題並以第一單位在線發表於
  • 中國海洋大學在海水汙染物檢測傳感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11月17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趙明崗課題組在國際頂尖材料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線發表了題為「Tuning interfacial energy barriers in heterojunctions for anti-interference sensing」(《調控異質結界面能壘實現抗幹擾傳感》)的研究成果。
  • 東南大學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心臟晶片研究獲重要進展
    日前,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在心臟晶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成員基於微流控技術開發了系列仿生螺旋纖維,並將其作為微彈簧用於心肌細胞收縮力學的傳感。
  • 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化工/文) 近日,我校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工作為石墨烯光致精準功能化的首例,通過精細調控局域雜化模式打開石墨烯帶隙,首次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石墨烯的二維長程有序功能化,為石墨烯基二維材料在電子器件和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關鍵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
  • 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打開APP 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MEMS 發表於 2021-01-04 15:48:25   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能直接貼在皮膚表面
  •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梅永豐課題組研發柔性薄膜組裝集成晶片傳感器
    物聯網(IoT)應用是「超越摩爾」技術路線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需要數量巨大的集成電路晶片來分析處理來自外部傳感器件的海量信號。目前,大多數傳感信號採集器件和信號處理單元均為分離設計,將在整體上產生更大功耗並佔據更大的空間。由此,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梅永豐課題組提出了將信號檢測和分析功能集成於同一個晶片器件中的全新概念。
  • 復旦大學呂銀祥教授《ACS AMI》:低成本高靈敏碳基層狀多功能傳感...
    針對這一問題,復旦大學呂銀祥教授利用高彈性的氨綸織物作為柔性基底,通過原位還原法和「浸漬-提拉」法製備了rGO/石墨/PVA複合層狀導電織物,實現了低成本和高靈敏的目標。圖1 多功能傳感織物的製備流程示意圖、微結構表徵及可靠性測試。該導電織物在拉伸過程中出現了靈敏度跳躍式增加的有趣現象,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發現在拉伸過程中由於「磚-砂-漿」結構的PVA表層、還原氧化石墨烯中間層及織物基底層在不同拉伸強度下的形變具有較大差異,導致較大的導電通路變化從而引起了靈敏度在某些臨界點急劇增加的現象。
  • 同濟大學許維課題組在聚乙炔鏈的表面合成和表徵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9月2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在線發表了同濟大學許維教授課題組與瑞士Empa研究所Roman Fasel教授課題組等關於聚乙炔鏈在表面原子級精準製備、表徵及電子學性質測量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 同濟蔡克峰教授課題組在柔性熱電材料方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蔡克峰教授課題組在柔性熱電材料方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9-07-11  瀏覽:
  • 河南大學趙勇課題組在鋰氧氣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河南大學趙勇課題組在鋰氧氣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Greatly Promote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ctivity of Solid Catalysts by Regulating the Stability of Superoxide in Metal-O2
  • 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打開APP 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微波射頻網 發表於 2020-12-02 14:06:30
  • 天津大學陳於藍課題組在氮雜稠環類分子的合成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雖然該反應從發現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是其應用範圍主要局限在藥物中間體及天然產物的合成上,將其用於合成發光氮雜稠環共軛分子及其聚合物的研究還少有文獻報導。近年來,陳於藍課題組以這一反應為關鍵步驟,在氮雜稠環類分子的設計、合成與響應特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跳轉閱讀2019年底,醫藥化工企業老闆為什麼都在內部轉發這篇?圖一.
  • Cell:復旦大學在植物miRNA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日,Developmental Cell 雜誌在線發表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鄭丙蓮課題組題為「The Protein Phosphatase 4 and SMEK1 Complex近年來圍繞Dicer複合物組分的鑑定及其識別莖環結構底物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迅速,但關於Dicer複合物本身的調控以及如何整合環境信號來協調miRNA產生的精細調控機制仍不清楚。
  • 哈工大在石墨烯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工作通過精細調控局域雜化模式打開石墨烯帶隙,首次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石墨烯的二維長程有序功能化,為石墨烯基二維材料在電子器件和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關鍵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
  • 化學所侯劍輝課題組在氯取代有機光伏材料設計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得益於新材料的發展,OPV電池的光伏效率取得了大幅提升,表現出巨大的實際應用潛力。面向OPV技術產業化,提升材料光伏性能的同時,必須注重對合成成本的控制。在材料設計中,引入滷原子是最常見且有效改善光譜、能級以及聚集形貌等基本特性的分子設計方法。目前,眾多高效率給、受體材料的製備過程大多包含步驟冗長、產率較低且成本高昂的氟化過程,嚴重製約了有機光伏材料的大批量製備研發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