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在海水汙染物檢測傳感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0 中國高校圈

11月17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趙明崗課題組在國際頂尖材料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線發表了題為「Tuning interfacial energy barriers in heterojunctions for anti-interference sensing」(《調控異質結界面能壘實現抗幹擾傳感》)的研究成果。在海水汙染檢測領域,通過創建一種抗海水幹擾的傳感機制,為解決常規傳感技術因海水幹擾大而失效的難題提供了新的方案。

應國家海洋強國建設需求,建立海水實時在線監測技術體系成為國家重大需求。然而,由於海水鹽度高、組分複雜,用於淡水的傳感器普遍因受海水幹擾大而無法用於海水檢測。我國高端海水檢測裝置90%以上依靠進口,海水幹擾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海水汙染檢測技術發展的「瓶頸」,開發抗海水幹擾的在線檢測技術迫在眉睫。

課題組採用商用金屬絲進行層層組裝形成界面勢壘層和吸附層,利用半導體界面勢壘作為交叉因子創建了物理-電化學融合的新型傳感機制,實現了抗海水幹擾。這種複合金屬絲電極可實現fM精度的重金屬檢測水平,並且穩定性好,耐海水衝刷,適合在線使用。該成果為解決海水汙染物檢測的「卡脖子」問題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對海洋汙染監測治理、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

中國海洋大學為論文第一作者單位,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海洋大學創新交叉團隊培育計劃、中國海洋大學協同創新計劃等項目資助。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大學研發海水汙染物檢測「抗幹擾」的新型傳感機制
    日前,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趙明崗課題組在國際頂尖材料期刊《先進功能材料》在線發表了題為《調控異質結界面能壘實現抗幹擾傳感》的研究成果。在海水汙染檢測領域,通過創建一種抗海水幹擾的傳感機制,為解決常規傳感技術因海水幹擾大而失效的難題提供了新的方案。為建設海洋強國,建立海水實時在線監測技術體系成為國家重大需求。
  • 海大研發新材料,可實現海水汙染物檢測傳感技術「抗幹擾」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20日訊 日前,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趙明崗課題組在國際頂尖材料期刊《先進功能材料》在線發表了題為《調控異質結界面能壘實現抗幹擾傳感》的研究成果。在海水汙染檢測領域,通過創建一種抗海水幹擾的傳感機制,為解決常規傳感技術因海水幹擾大而失效的難題提供了新的方案。為建設海洋強國,建立海水實時在線監測技術體系成為國家重大需求。
  • 海大研發新型傳感機制,實現海水汙染物檢測「抗幹擾」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珍梅日前,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趙明崗課題組在國際頂尖材料期刊《先進功能材料》在線發表了題為《調控異質結界面能壘實現抗幹擾傳感》的研究成果。在海水汙染檢測領域,通過創建一種抗海水幹擾的傳感機制,為解決常規傳感技術因海水幹擾大而失效的難題提供了新的方案。
  • 海水汙染檢測,中國海大創建抗幹擾傳感「新方案」
    日前,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趙明崗課題組在國際頂尖材料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線發表了題為《調控異質結界面能壘實現抗幹擾傳感》的研究成果。在海水汙染檢測領域,通過創建一種抗海水幹擾的傳感機制,為解決常規傳感技術因海水幹擾大而失效的難題提供了新的方案。應國家海洋強國建設需求,建立海水實時在線監測技術體系成為國家重大需求。
  • 復旦大學武利民課題組在高靈敏壓力傳感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超高靈敏度壓力傳感在醫學檢測、電子皮膚、機器人皮膚、交互式輸入/控制設備、數據收集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但迄今為止的壓阻式高靈敏壓力傳感器主要採用滲流效應或接觸電阻模型作為轉導機制,而基於這兩種機制的壓力傳感器存在著靈敏度不夠高或難以製備以及難以推廣應用等問題。
  • 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打開APP 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MEMS 發表於 2021-01-04 15:48:25   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能直接貼在皮膚表面
  • 海洋所黑潮與邊緣海交換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表明,中國近海海水主要通過冬季源自蘇北沿岸跨陸架的東海海流和閩浙沿海的所謂近海跨陸架穿刺鋒面的集合輸運兩個通道到達衝繩海槽的黑潮區,進而參與全球大洋環流,這兩個通道的揭示對於我國沿海海區的汙染物擴散、碳顆粒輸運、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等一系列問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科學和實踐意義。黑潮與邊緣海水交換問題對於西北太平洋沿海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聚合物敏感膜電位傳感技術研究獲進展
    為進一步提高膜電極響應特性、拓展電位傳感應用領域,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海岸帶環境過程與生物修復重點實驗室秦偉研究員課題組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1、強電解質背景條件下高靈敏電位檢測 由於容易受到幹擾離子的影響,長期以來離子選擇性電極無法應用於海水等強電解質背景樣品的測定。
  •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肖益林教授團隊和沈延安教授團隊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海洋大學在經濟紅藻基因組特性及環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該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冬梅副教授、博士生于欣孜、徐奎鵬、畢桂琪、曹敏等為共同第一作者,茅雲翔教授(現工作單位為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和美國羅格斯大學Debashish Bhattacharya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成果系統解讀了紅毛菜目代表性物種條斑紫菜的基因組特性,揭示了驅動紫菜異型世代適應生境的進化力量。
  •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與海氣熱交換間的耦合動力機制,是對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理論的重要發展;此外,也揭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對海洋鋒面的重要維持作用,改變了「中尺度渦旋通過水平熱輸送過程破壞海洋鋒面」這一傳統觀點,為海洋環流理論提供了新的認識。  旋轉和層結效應作為地球流體的兩大動力特徵,對海水垂向運動造成了顯著的約束。
  • 我國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技術再獲新進展
    我國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技術再獲新進展2019-05-07 16:4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漁業報原來,該院的實驗人員正在進行海水養殖廢水處理實驗。&nbsp&nbsp&nbsp&nbsp由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聯合華北電力大學開展的海水養殖廢水淨化項目,近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該項目創新研發了接觸氧化耦合微納米曝氣技術,能夠使海水養殖廢水中的汙染物快速去除,減少養殖廢水對海水的汙染,用科技手段助力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海洋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 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原標題: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11月22日,省海洋與漁業廳邀請中國海洋大學李永祺教授等專家,對省水產研究所承擔的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典型海灣受損生境修復生態工程和效果評價技術集成與示範」子任務「東山灣受損生境修復生態工程和效果評價技術集成與示範」的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進行了現場驗收。
  • 掌信檢測:稀土超分子傳感材料讓汙染物無處遁形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公布2020年度科研項目評審結果,中國北方稀土(集團)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方稀土)的「稀土超分子傳感材料產業技術開發」項目(以下簡稱項目)被列為內蒙古關鍵技術攻關計劃項目。
  • 重要裡程碑!中國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12月1日消息(餘予)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據了解,分布式傳感是一種可用於同時執行遠程空間多個節點上精密測量任務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科學研究和工程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橋梁、飛機等大型結構的應力場分布和溫度場分布的有效監測。隨著量子技術的不斷發展,傳感技術也邁進了量子化時代。量子網絡作為量子信息和量子計算的重要組成,在執行各類遠程多節點任務中起著重要作用。
  • 同濟大學車順愛課題組在手性分子檢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大學車順愛課題組在手性分子檢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5-29  瀏覽:
  • 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與海氣熱交換間的耦合動力機制,是對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理論的重要發展;此外,也揭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對海洋鋒面的重要維持作用,改變了「中尺度渦旋通過水平熱輸送過程破壞海洋鋒面
  • 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功能材料課題組在機械振動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功能材料課題組在機械振動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鈮酸鉀鈉基環境友好型壓電材料的振動催化作用:一種高效的相界催化劑》(Vibration catalysis of eco-friendly Na0.5K0.5NbO3-based piezoelectric: An efficient phase boundary catalyst)為題並以第一單位在線發表於
  • 地化所海洋生態系統汙染物來源與成因機制研究獲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內外項目的聯合資助下,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地表地球化學研究組的Mostofa博士及其合作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海洋生態環境汙染進行了綜合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在綜合考慮多種海洋汙染源和影響因素,如廢棄藥品、相關新型汙染物、水華及毒素、海水酸化、貨船破損和舊船改造工業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等,系統介紹了這些威脅海洋生態系統汙染物的來源、成因、控制機制並提出了可能的解決辦法,部分成果已在第二屆海洋生物科技大會上做了報告。
  •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李敏團隊與廣西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SERS-Active MIL-100(Fe) Sensory Array for Ultrasensitive and Multip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