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黑潮與邊緣海交換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Deep Sea Research II 2010年10月刊封面

近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經過多年努力,在長期科研積累的基礎上,通過衛星遙感、數值模擬和動力學分析,成功地揭示出黃東海海盆尺度範圍內黑潮與邊緣海跨陸架水交換的路徑和動力機制,其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國際海洋科學JCR排名前15%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Deep Sea Research II的2010年10月刊上(ISSN 0967-0645),並作為該期刊的封面成果加以推介。

研究表明,中國近海海水主要通過冬季源自蘇北沿岸跨陸架的東海海流和閩浙沿海的所謂近海跨陸架穿刺鋒面的集合輸運兩個通道到達衝繩海槽的黑潮區,進而參與全球大洋環流,這兩個通道的揭示對於我國沿海海區的汙染物擴散、碳顆粒輸運、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等一系列問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科學和實踐意義。

黑潮與邊緣海水交換問題對於西北太平洋沿海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一海區有著世界上最寬的大陸架之一,接受著來自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之一——長江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黃河等的輸入影響,還受著世界上最強的季風系統之一——亞洲季風和最強的海流系統之一——黑潮的強迫,其環流動力學系統十分複雜,環境生態學效應十分突出。其中黑潮與邊緣海水交換的路徑和動力機制等課題是長期困擾這一海區海洋學研究的重大科學問題,受到海洋生態學和海洋地質學等諸多領域的關注。一般認為,中國近岸的海水及其所攜帶的汙染物、碳顆粒、淡水和營養鹽等,由於受海底地形效應控制,很難被大量地運送到外部海域。黃東海海盆尺度跨陸架水交換的路徑和動力機制的揭示,回答了這一問題,其結果對於研究我國近海自淨能力、海洋碳收支、環境和生態系統的長期演變、以及國際事務談判的立場和策略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的袁東亮和王凡研究員,聯合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肖屏東教授、韓國海洋研究與發展研究所李興宰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王東曉研究員共同組織的《黑潮與邊緣海》專刊的出版,標誌著黑潮與邊緣海交換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其中袁東亮研究員與美國弗羅裡達州立大學著名的海洋學家薛亞教授合作發表的《黃東海冬季跨陸架環流動力學》一文的發表,標誌著黃東海海盆尺度跨陸架水交換的動力學理論框架的建立和完善,顯示我國在該領域研究已經處於國際領先行列,並將在今後一段時間裡繼續引領國際相關研究的發展。

在該專刊發表的論文,還包括呂宋海峽渦旋傳播研究、南海北部暖渦內浮遊植物種群觀測、日本北部沿海次表層上升流研究、長江口生態動力學數值模擬、黑潮延伸體物理-生態耦合動力學研究、閩浙沿岸跨陸架穿刺鋒面的三維結構觀測和衛星遙感統計學分析,共8篇論文。這些論文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們都明顯的擺脫了傳統意義的黃東南海海洋學研究範疇的局限,代表著嶄新的前沿科學領域的誕生。

這些前沿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對周邊國家的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預見,該學術專刊的發表將對這一區域海洋學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相關焦點

  • 日本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朱小華研究團隊與日本鹿兒島大學中村啟彥教授團隊合作,在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近9年的船載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測流數據,中日團隊得到了吐噶喇海峽黑潮的時空分布特徵。
  • 北冰洋碳循環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本報訊 日前,《自然氣候變化》雜誌發表了由美國德拉瓦大學一研究團隊和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氣化學與全球變化重點實驗室祁第、陳立奇、高眾勇等人合作撰寫的論文《Sea-ice loss amplifies summertime decadal CO2 increase in the
  • 蘇紀蘭院士:黑潮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新聞—科學網
    ,將重點考察和研究黑潮在呂宋海峽的路徑、影響範圍及其對南海生態環境的影響。 「黑潮是沿北太平洋西邊界一股由南向北、高溫高鹽的強大暖流。這股強大暖流對鄰近東亞地區的航海、漁業生產、海洋環境以及氣候均有影響。」物理海洋學家、中科院院士蘇紀蘭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黑潮本身及其所誘生的近海和陸架環流進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其實,黑潮的水並不黑,甚至比一般海水更為清澈透明。
  • 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區域海洋動力學與數值模擬功能實驗室薛亮副研究員與美國德拉瓦大學Wei-Jun Cai教授等合作,在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其研究成果「Climatic modulation of surface
  • 探秘「海洋中的河流」
    慶良間海峽、吐噶喇海峽是琉球島鏈中最深和最寬的關鍵通道,在太平洋和東海水交換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琉球島鏈關鍵通道的水交換過程及其機制,對保障我國東海海洋漁業發展、海上運輸安全、海上油氣勘探等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 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與海氣熱交換間的耦合動力機制,是對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理論的重要發展;此外,也揭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對海洋鋒面的重要維持作用,改變了「中尺度渦旋通過水平熱輸送過程破壞海洋鋒面
  • 中日韓聯合開展海上觀測,探秘「海洋中的河流」
    慶良間海峽、吐噶喇海峽是琉球島鏈中最深和最寬的關鍵通道,在太平洋和東海水交換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琉球島鏈關鍵通道的水交換過程及其機制,對保障我國東海海洋漁業發展、海上運輸安全、海上油氣勘探等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黑潮通過自南向北的熱量和水量輸送,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日本微體古生物學放射蟲專家訪問南海海洋所
    應中科學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室陳木宏研究員邀請,日本東北大學的Noritoshi Suzuki博士和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Takuya Itaki博士於3月2日至5日訪問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並進行了學術交流。放射蟲是海洋微體古生物中的一個重要類群,在探索地球環境演變與資源利用中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 哈工大數學研究院在非交換分析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張超/文)近年來,哈工大數學研究院非交換分析團隊在量子環面上的函數空間、量子微分以及量子信息交叉等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非交換分析是近年來泛函分析新興的一個分支領域,包含算子空間、量子概率以及非交換調和分析等研究方向。同時,它與基礎數學領域中的算子代數、經典調和分析及量子信息、量子場論等有著深刻聯繫,是一個極具生命力的交叉研究方向。
  • 中科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主辦南海構造演化與IODP新進展學術論壇
    11月16日至23日,中國科學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MSG)主辦的南海構造演化與IODP新進展論壇暨第二屆海洋地質前沿論壇(第1期)如期在廣州召開。法國IFREMER教授Jean-Claude Sibuet、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前執行副總裁Hans Christian Larsen應邀出席「南海構造演化與IODP新進展」並訪問南海海洋研究所,來自中科院廣州地化所、南海海洋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專家、研究生等近70餘人參會,研究員趙明輝主持系列活動。
  • 太平洋西邊界流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nbsp&nbsp&nbsp&nbsp2016年7月,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了《海洋渦旋與大氣的相互作用對西邊界流的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的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功能實驗室研究團隊完成。
  • 關於全球海洋的分類:邊緣海和內海,你分得清楚嗎?
    我們所生活的星球,雖然名叫「地球」,但是,地球表面超過70%的面積是被海水覆蓋的,真真切切應該是叫「水球」。邊緣海和內海平時我們通常都說「海洋」,其實「洋」和「海」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說「洋」是指海洋的主體,通常遠離陸地,水域面積巨大寬廣;而「海」一般來說是海洋的邊緣部分,通常靠近陸地,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大約佔了全球海洋總面積的11%左右。
  • 學術論文|遼東灣短鏈氯化石蠟的海-氣交換及幹沉降通量研究
    短鏈氯化石蠟(SCCP)作為最新被納入《斯德哥爾摩》公約的一類POPs,有關其環境行為的研究仍然非常有限,其中,有關SCCPs海-氣界面交換及沉降通量的研究是理解SCCPs環境行為及歸宿的重要過程之一。馬新東博士等從逸度的角度出發,定量評估了不同SCCPs同族體在海-氣界面之間的交換行為及遷移趨勢,進而估算了不同SCCPs同族體的交換通量及幹沉降通量。
  • 海洋學術講座(150)| 呂宋海峽周邊內潮研究進展和展望
    應特聘研究員靳光震的邀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徐振華研究員訪問我院,並作「呂宋海峽周邊內潮研究進展和展望」的專題報告,講座由靳光震研究員主持。徐振華研究員首先從海洋內波在海洋多尺度動力環境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海洋內波對海洋工程、航運和軍事產生的重要影響和海洋內潮生成機制和空間分布等方面切入,基於國內外諸多學者的研究向廣大師生介紹了呂宋海峽及其周邊海域內潮的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然後分別介紹了他本人及其團隊在中國南海、中國東海和菲律賓海三大海域開展的關於內潮的相關研究,他著重介紹了關於內潮在南海海盆的長距離傳播及多源區分布情況
  • 高能所放射性核素分離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石偉群課題組在超分子固相材料用於放射性陰離子分離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nion-adaptive crystalline cationic material for 99TcO4- trapping(《陰離子自適應晶態陽離子材料用於高鎝酸根捕獲》)為題於4月4日在線發表在
  • 海洋三所海洋微塑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預警技術實驗室在福建省東山灣海域微塑料汙染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研究利用拖網技術和連續定點抽水採樣,對福建省東山灣和漳江流域的微塑料汙染情況進行了基線調查,針對東山灣微塑料汙染特徵,根據微塑料不同材質的毒性大小進行微塑料生態風險評估。此外,研究結合汙染負載指數模型評估了不同地點的微塑料汙染程度。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進展
  • 國際知名地學刊物發表: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團隊在海洋次中尺度動力...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團隊在海洋次中尺度動力過程及其對能量串級與垂向輸運的貢獻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地學刊物《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上。
  • 海洋微體古生物放射蟲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木宏的科研團隊,利用近年來國際大洋鑽探計劃IODP323航次和國內各類科考航次所獲取的太平洋及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東海、南海、菲律賓海等區域的海底沉積物樣品,系統性地開展了西北太平洋高
  •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與海氣熱交換間的耦合動力機制,是對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理論的重要發展;此外,也揭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對海洋鋒面的重要維持作用,改變了「中尺度渦旋通過水平熱輸送過程破壞海洋鋒面」這一傳統觀點,為海洋環流理論提供了新的認識。  旋轉和層結效應作為地球流體的兩大動力特徵,對海水垂向運動造成了顯著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