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11-24 中國網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朱小華研究團隊與日本鹿兒島大學中村啟彥教授團隊合作,在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近9年的船載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測流數據,中日團隊得到了吐噶喇海峽黑潮的時空分布特徵。

吐噶喇海峽位於日本九州南部,因黑潮攜帶高鹽暖水穿越此處,流出東海匯入北太平洋而備受海洋學者關注。本次研究發現,黑潮流經土噶喇海峽時受上遊島嶼地形影響呈現多個流速核心,黑潮流量及其相對700米水深的斜壓流量冬夏較強,春秋較弱,而正壓流量冬強夏弱。除流量大小變化和流軸南北擺動外,由於黑潮與島嶼的作用,土噶喇海峽黑潮還具有較小尺度的空間變化特徵。結合日本高解析度模式數據,研究還發現,黑潮在流經島嶼時,由於其慣性不夠穩定,能量從空間範圍近百千米的大尺度向幾千米的小尺度傳輸,從而導致湍流混合增強。該團隊劉昭君博士告訴記者,這一過程有助於將營養鹽從深水層帶到上層,對維持黑潮內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該研究成果近期由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昭君以第一作者發表在國際海洋學主流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學》上,該室朱小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2014年,海洋二所與日本鹿兒島大學水產學部籤訂了合作研究備忘錄,雙方就東海黑潮和琉球海流開展了一系列合作研究。2015~2017年,研究團隊三赴日本,參加鹿兒島大學「鹿兒島丸」航次,在琉球島鏈兩側成功布放並回收了錨系陣列。

 

相關焦點

  • 海洋所黑潮與邊緣海交換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表明,中國近海海水主要通過冬季源自蘇北沿岸跨陸架的東海海流和閩浙沿海的所謂近海跨陸架穿刺鋒面的集合輸運兩個通道到達衝繩海槽的黑潮區,進而參與全球大洋環流,這兩個通道的揭示對於我國沿海海區的汙染物擴散、碳顆粒輸運、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等一系列問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科學和實踐意義。黑潮與邊緣海水交換問題對於西北太平洋沿海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海洋學術講座(150)| 呂宋海峽周邊內潮研究進展和展望
    應特聘研究員靳光震的邀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徐振華研究員訪問我院,並作「呂宋海峽周邊內潮研究進展和展望」的專題報告,講座由靳光震研究員主持。徐振華研究員首先從海洋內波在海洋多尺度動力環境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海洋內波對海洋工程、航運和軍事產生的重要影響和海洋內潮生成機制和空間分布等方面切入,基於國內外諸多學者的研究向廣大師生介紹了呂宋海峽及其周邊海域內潮的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然後分別介紹了他本人及其團隊在中國南海、中國東海和菲律賓海三大海域開展的關於內潮的相關研究,他著重介紹了關於內潮在南海海盆的長距離傳播及多源區分布情況
  • 蘇紀蘭院士:黑潮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新聞—科學網
    ,將重點考察和研究黑潮在呂宋海峽的路徑、影響範圍及其對南海生態環境的影響。 「黑潮是沿北太平洋西邊界一股由南向北、高溫高鹽的強大暖流。這股強大暖流對鄰近東亞地區的航海、漁業生產、海洋環境以及氣候均有影響。」物理海洋學家、中科院院士蘇紀蘭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黑潮本身及其所誘生的近海和陸架環流進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其實,黑潮的水並不黑,甚至比一般海水更為清澈透明。
  • 親潮和黑潮
    來源:地理帝日本暖流又叫黑潮黑潮由北赤道發源,經菲律賓,緊貼中國臺灣東部進入東海,琉球群島,然後沿日本群島的南部流去,於東經142°、北緯35°附近海域結束行程,總行程約有6000千米。只因海水看似藍若靛青,與周邊海水顏色從航空上看有較明顯的區別,所以被稱為黑潮。其實,它的本色清白如常。
  • 中科院海洋所在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方面獲新進展
    近日,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學術期刊線上發表了題為「Moored observations of the Savu Strait currents in the Indonesian seas」 的文章,闡述了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最新進展。該成果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研究團隊與印尼科學院海洋研究中心科學家合作完成。
  • 中科院納米科技研究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三年來,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有些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本項目的總體水平處於國際前沿。納米金屬Cu高達5100%的超塑延伸量的研究工作被認為是本領域的一次突破,被評為200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其論文獲1999年單篇國際論文被引用次數全國第一、四名。
  • 工學院王前課題組在氮化硼材料的金屬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美國化學學會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以全文形式刊發了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王前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題為 「Three-dimensional Metallic Boron Nitride」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他們在三維金屬性氮化硼材料的理論設計與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 日本在熱核聚變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本九州大學使用高頻電流產生出熱核聚變所需要的高溫等離子體電流,這一研究成果為簡化熱核聚變反應堆的設計提供了可能。  據該校日前發表的科研成果說,這一實驗是在託卡馬克型熱核聚變基礎實驗裝置「TRIAM-1M」上進行的。研究人員使用170吉赫、200千瓦的高頻入射裝置,在0.05秒內輸入電流,生成了種子等離子體電流。
  • 日就中國軍艦進釣魚島所謂"日本領海"姿態強硬 稱12海裡是"底線"
    日本共同社6月19日報導稱,日本政府就中國海軍艦船進入釣魚島附近毗連區一事向中方展現出強硬姿態,此舉意在明確表示日本將堅決阻止中國軍艦進入釣魚島周邊12海裡,這是「決不能退讓的底線」(日本政府高層語)。報導稱,日本政府對中方或通過海警船及軍艦反覆進入相關海域積累既成事實抱有危機感,這種狀況下雙方艦船發生偶發性衝突的可能性將增加。
  • 北理工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空穴傳輸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北理工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空穴傳輸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1703008)和北理工創新人才科技資助專項(「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培育基金)的支持下,北京理工大學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崔彬彬特別副研究員課題組與材料學院「青年千人」陳棋教授課題組合作
  • 太平洋西邊界流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nbsp&nbsp&nbsp&nbsp2016年7月,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了《海洋渦旋與大氣的相互作用對西邊界流的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的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功能實驗室研究團隊完成。
  • 我校在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哈工大報訊(肖克 文/圖)記者日前獲悉,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戴志飛課題組在納米藥物載體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原始創新性研究,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一年來,該課題組連續發表高水平論文,最高影響因子達12.73,其研究成果被作為亮點報導介紹,標誌著我校在此領域的研究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海洋三所海洋微塑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預警技術實驗室在福建省東山灣海域微塑料汙染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研究利用拖網技術和連續定點抽水採樣,對福建省東山灣和漳江流域的微塑料汙染情況進行了基線調查,針對東山灣微塑料汙染特徵,根據微塑料不同材質的毒性大小進行微塑料生態風險評估。此外,研究結合汙染負載指數模型評估了不同地點的微塑料汙染程度。
  • 三維伊辛模型精確解研究取得新進展
    11月28日,記者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三維伊辛模型領域的最重要進展。  近日,張志東研究員在三維伊辛模型精確解研究方面又取得新的進展。他與日本數學家日本大學的鈴木理教授、英國物理學家牛津大學的諾曼·馬赫教授合作,發展了一個三維伊辛模型的克利福德代數方法,通過證明四個定理,從正面支持了之前提出的兩個猜想,進而表明在兩個猜想基礎上推定的精確解是正確的。張志東研究員在最近的工作中證明了如下四個定理:  定理一 (跡不變定理):當在原始的轉移矩陣中的直乘增加k項單位矩陣,三維伊辛模型的配分函數改變一個因子2k 。
  • 安光所在雷射外差光譜技術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前,安光所高曉明研究員課題組在大氣溫室氣體氣柱總量及垂直廓線高精度紅外雷射外差光譜探測技術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紅外雷射外差光譜技術具有光譜解析度和垂直空間解析度高、採樣速度快、體積小、功耗低、散粒噪聲極限探測靈敏度等優點,在大氣衛星遙感探測、天文觀測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空間雷射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提出一種新的方法,讓連續波鈉導星雷射在左右旋圓偏振態之間以拉莫爾頻率周期性切換,實現對鈉原子的磁共振抽運。  為克服地磁場的影響,有研究人員提出採用拉莫爾進動重複頻率的脈衝雷射進行共振抽運的方法,使得雷射總是在進動周期的一個固定時間點與原子相互作用。但是,這樣的鈉導星雷射器技術難度大,尚未見報導。上海光機所科研人員提出的方法易行且有效,兩種方法實現方式的區別是:把進動的鈉原子比擬為鞦韆,脈衝方法相當於周期性給鞦韆一個推力,而偏振切換方法相當於周期性地推和拉動鞦韆。
  • 科學家在抗癌活性先導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普建新研究組從兩種該屬植物中發現了兩個具有潛在開發前景的抗癌藥物先導化合物(圖1),並在其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1.Isoforretin A通過靶向硫氧還蛋白1誘導活性氧介導的腫瘤細胞凋亡   硫氧還蛋白1的異常表達在腫瘤起始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腫瘤治療的一個新靶點。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非線性光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作為一種信息載體,它提高了信道容量,並且引入了不同於極化、強度、相位和路徑的新自由度。非線性光學中通過引入方位角調製渦旋孤子(azimuthons),為編碼和加密光學信息提供新的自由度。方位角調製渦旋孤子,攜帶軌道角動量,可以在傳播過程中以穩定的角速度旋轉。但是一般來說它們是不穩定的,這意味著在傳播過程中方位角調製渦旋孤子會發生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