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抗癌活性先導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唇形科(Lamiaceae)香茶菜屬(Isodon)植物是我國民間廣泛使用的草藥,具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舒筋活血、抗腫瘤等功效。該屬植物富含結構變化多樣的對映-貝殼杉烷類二萜化合物(ent-kauranoids)。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普建新研究組從兩種該屬植物中發現了兩個具有潛在開發前景的抗癌藥物先導化合物(圖1),並在其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1.Isoforretin A通過靶向硫氧還蛋白1誘導活性氧介導的腫瘤細胞凋亡 

  硫氧還蛋白1的異常表達在腫瘤起始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腫瘤治療的一個新靶點。普建新課題組與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研究員曹鵬課題組合作,從紫萼香茶菜(原變種)(Isodon forrestii var. forrestii)中發現了一個新的、多乙醯氧基取代的對映-貝殼杉烷型二萜isoforretin A,該化合物能有效抑制硫氧還蛋白1的活性。Isoforretin A能迅速引起腫瘤細胞內活性氧水平的增加,誘導DNA損傷及細胞的凋亡,而其對正常細胞卻沒有明顯毒性。利用巰基還原劑N-乙醯半胱氨酸或還原型穀胱甘肽能有效遏制isoforretin A引起的細胞抑制作用。在腫瘤細胞中敲低硫氧還蛋白1表達後,isoforretin A對細胞的殺傷作用明顯增強;進一步利用質譜分析,結果發現isoforretin A能夠與硫氧還蛋白1活性位點中的Cys32 和Cys35兩個半胱氨酸殘基直接結合(圖2和圖3)。綜上,isoforretin A是一個新的硫氧還蛋白1抑制劑,具有開發成為抗腫瘤化療藥物的巨大潛力。

  研究成果以The Natural Diterpenoid Isoforretin A Inhibits Thioredoxin-1 and Triggers Potent ROS-Mediated Antitumor Effects 為題在線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會刊《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上。 

  2.毛萼乙素 (EriB) 抗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機制研究 

  腫瘤新生血管生成是惡性腫瘤生長、侵襲和轉移的基礎。大量研究表明抑制腫瘤血管生成通路中的一些關鍵因子或受體,可以有效地抑制腫瘤生長。目前抗腫瘤新生血管生成治療已成為惡性腫瘤綜合治療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普建新課題組與香港中文大學中醫中藥研究所教授劉碧珊課題組合作,發現從疏花毛萼香茶菜(I. eriocalyx var. laxiflora)中發現的對映-貝殼杉烷型二萜eriocalyxin B(EriB)具有顯著的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研究表明:經過EriB (10, 15 μM) 處理的斑馬魚胚胎,與對照組相比,其腸下靜脈血管明顯被抑制,並且表現出濃度依賴性(圖4)。RNAseq分析結果顯示EriB能明顯改變72個調控血管生成的相關基因水平,以及相關GO功能分析,比如分子功能、生物過程和細胞組成。體外實驗結果顯示EriB能顯著減弱VEGF誘導細胞存活、增殖、體外血管生成以及S期細胞周期阻滯。同時明顯抑制VEGF激活VEGFR-2信號通路。分子模擬對接實驗進一步證實了EriB能很好地對接進入VEGFR-2結合口袋,與結合的胺基酸特異性識別,抑制VEGFR-2功能。EriB不僅明顯抑制C57小鼠Matrigel栓內微血管的形成,對接種4T1乳腺癌細胞的小鼠,連續給藥EriB(5mg/kg)21天之後,與對照組相比,腫瘤生長有顯著性差異,同時觀察到EriB組的新生血管數也明顯減少,表現抗腫瘤活性(圖-5)。因此,通過以上研究表明EriB能明顯抑制血管生成,在抗新生血管疾病藥物研發方面具有潛在的開發應用價值。

  研究成果以Eriocalyxin B, a natural diterpenoid, inhibited VEGF-induced angiogenesis and diminished angiogenesis-dependent breast tumor growth by suppressing VEGFR-2 signaling 為題發表於國際腫瘤生物學專業期刊Oncotarget(2016, 7(50), 82820-82835)。

  普建新為以上兩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副研究員汪偉光為第一篇文章的並列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雲南聯合)重點(U1302223)和國家基金委優青(21322204)等項目的支持。

 

圖1 兩種香茶菜屬植物中發現的抗癌藥物先導化合物 

 

圖2 Isoforretin A具有抑制Trx 1的活性 

 

圖3 分子對接預測和質譜鑑定Isoforretin A與Trx1蛋白的Cys32和Cys35位點直接結合 

 

圖4 EriB 對斑馬魚胚胎腸下靜脈血管的抑制作用 

 

圖5 EriB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和小鼠4T1乳腺癌細胞生長 

相關焦點

  • 上海藥物所等抗急性肺損傷先導化合物發現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張翱課題組聯合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梁廣研究團隊在基於天然產物的抗急性肺損傷藥物先導化合物發現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受其生源合成途逕啟發,研究團隊首先發展了一種全新的「一鍋多步」串聯環化反應,成功構建了一類苯並[def]咔唑四環骨架,並在此基礎上,以兩步56%的總收率完成了沙爾威酮的仿生化學合成,同時進行了基於代謝特徵的成藥性優化,最終獲得抗炎活性顯著的先導化合物。其肝微粒體的代謝穩定性和體內藥代性質也獲得明顯改善,口服生物利用度從天然產物不足1% 提高到30%。
  • 科學家在海蝸牛粘液中發現了新的抗癌化合物
    例如,科學家此前在蝸牛捕食時產生的毒液中發現了胰島素分子結構,其藥效好於人工胰島素。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另一種來自澳大利亞海蝸牛腺體的抗癌化合物。這些特性導致科學家懷疑蝸牛的紫色粘性物質可能含有化合物,這些化合物也可能有助於與癌症作鬥爭。他們進行了實驗,將該物質的提取物暴露於人類癌細胞系,並發現化合物確實導致了癌細胞的死亡。「我們能夠分析一個長期的結直腸癌模型,」弗林德斯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研究作者Catherine Abbott解釋道。「這意味著我們能夠證明提取物中的一種化合物6-Br能夠減少腫瘤。
  • 天然藥物活性成分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中藥與天然藥物是我國中醫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化學成分非常複雜,從中發現並製備具有強生物活性的苗頭分子一直都是藥物化學與其它學科交叉創新的重點內容。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西北特色植物資源化學重點實驗室楊軍麗團隊,針對天然藥物活性成分的重複分離嚴重、靶向製備技術缺乏、活性篩選周期長等問題,採用毛細管電泳、比色/螢光分析等技術和方法構建了天然活性化合物的快速發現新策略。研究人員利用多巴胺(DA)對Si NPs溶液顏色和螢光發射光譜比率變化的影響,發展了酪氨酸酶活性靈敏分析及其抑制劑/激活劑篩選新方法。
  • 海綿共附生毛球腔屬真菌活性代謝產物及降脂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海綿自身物理防禦差,海綿共附生的微生物往往能夠產生活性代謝產物來協助海綿抵抗捕食者,這些代謝產物結構獨特,生物活性豐富,是海洋藥物及其先導化合物的重要來源。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劉永宏團隊長期從事海洋微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研究,對採自徐聞的美麗屬海綿來源毛球腔屬真菌進行了次級代謝產物研究,近期在呋喃酮類化合物降脂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藥物研發新革命-核磁共振技術加速先導化合物發現
    經過核磁共振科學家多年不懈的努力後,二維核磁技術終於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走向成熟,走向應用,典型的有同核COSY、DQF-COSY、TOESY、NOESY、ROESY技術,異核HMQC、HMSC、HSQC技術,另外還有研究核與核之間相互作用的NOE技術。新藥發現的一個主要途徑是化合物文庫和天然化合物的的篩選以及為了活性性質優化的大量結構類似化合物的合成。
  • 萜類化合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的傳統生產方式為植物種植提取,對野生植物資源、土壤和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萜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模式,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   類胡蘿蔔素是一類代表性的萜類化合物,包括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蝦青素等。
  • 南京工業大學新方法直接合成有抗癌活性的烯丙基碸化合物—新聞...
  • 海綿共附生毛球腔屬真菌活性代謝產物及降脂機製取得進展
    海綿自身物理防禦差,海綿共附生的微生物往往能夠產生活性代謝產物來協助海綿抵抗捕食者,這些代謝產物結構獨特,生物活性豐富,是海洋藥物及其先導化合物的重要來源。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劉永宏學科組長期從事海洋微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研究,學科組龐小豔博士對採自徐聞的美麗屬海綿來源毛球腔屬真菌進行了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近期在呋喃酮類化合物降脂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新發現化合物望成為新的治療糖尿病藥物先導結構
    河北大學教授羅都強團隊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趙友興團隊合作,發現四個對蛋白質酪氨酸磷酸酶有較強活性的新骨架吲哚萜類化合物,該化合物有望成為新的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先導結構
  • Metabolic Engineering: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的傳統生產方式為植物種植提取,對野生植物資源、土壤和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萜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模式,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類胡蘿蔔素是一類代表性的萜類化合物,包括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蝦青素等。
  • 植物內生菌農藥活性研究進展
    植物內生菌農藥活性研究進展 來源:中國農業網 2006-11-30 09:41     植物內生菌(Plant    endophyte)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階段或全部階段生活於健康植物的各種組織和器官內部的微生物
  • 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著名中藥草果的新型降糖活性成分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以活性篩選和LCMS分析為導向,圍繞與糖尿病密切相關的靶點—α-葡萄糖苷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等,系統開展了草果降血糖活性成分研究,從活性部位發現了2,6-環氧二芳基庚烷、鏈狀二芳基庚烷、黃烷醇-脂肪醇雜合體、黃烷醇-單萜雜合體、黃烷醇二聚體等5類結構類型多樣的化合物115個,其中新化合物66個,豐富了草果的化學成分。
  • 多酚類化合物在皮膚光損傷防護方面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研究發現,應用抗氧化劑可以清除部分ROS,從而減少皮膚光老化和皮膚腫瘤的發生,因此具有抗炎、抗老化、抗癌作用的抗氧化劑逐漸成為研究焦點,受到研 究者們的廣泛重視。多酚類化合物是一大類廣泛分布在食 物中的植物性天然抗氧化劑,本文就幾種常見的多酚類化合物在皮膚光損傷防護方面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 我國科學家在牛筋果中發現抗阿爾茨海默病的先導化合物
    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近期首次發現檸檬苦素類化合物或可作為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先導化合物,這為新型藥物研發探索提供了新思路。阿爾茨海默病又稱早老性痴呆症,是發生在老年期的一種最常見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我國擁有世界最大的此類病患者群體,其護理和治療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 化學所在配位組裝薄膜方面取得新進展
    化學所在配位組裝薄膜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10-19 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在中國科學院先導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光化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鍾羽武課題組科研人員近年來設計、合成了一系列金屬有機釕、銥、鉑配合物,並對其基本電子、能量轉移過程和光電性質開展了系統性研究。
  • Nature Plants:抗癌植物成分的生物合成轉運途徑被發現
    目前在臨床實踐中使用的許多藥物是從植物中天然存在的特殊化合物開發而來的。英國的科學家們在長春花( Catharanthus roseus )生產有效的抗癌化合物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們發現了抗癌植物成分( MIAs )生物合成過程中的轉運機制。
  • 劉兆鵬教授課題組在抗腫瘤多藥耐藥和高水溶性微管蛋白抑制劑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藥學院劉兆鵬教授課題組在抗腫瘤多藥耐藥和高水溶性微管蛋白抑制劑發現方面取得進展,在國際藥物化學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發表了題為「SAR Investigation and Discovery of Water-Soluble 1-Methyl-1,4-dihydroindeno[1,2-c]pyrazoles as Potent
  • 南海礁棲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依存,通過產生活性代謝產物構建化學防禦體系,幫助宿主海藻抵抗捕食者和致病微生物,維護珊瑚礁生態系統平衡。這些微生物代謝產物往往結構新穎、活性獨特,是新型藥物先導化合物的寶貴來源。
  • 多篇突破性研究直擊抗癌藥物新發現
    日前,一項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中,格拉斯哥大學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就開發出了一種名為mito-priming的新技術,該技術能夠幫助研究者們識別新型有效的抗癌藥物。
  • ACIE:惰性化學鍵催化活化研究新進展
    通過在烯烴分子的一端引入給電子的二硫烷基、在另一端引入吸電子的羰基來活化內烯烴碳-氫鍵的策略,研究人員高效實現了鈀催化的內烯烴碳-氫鍵與端烯烴碳-氫鍵的直接偶聯反應,合成了多官能團化的丁二烯衍生物。這是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餘正坤研究組、孫承林研究組和陳吉平研究組合作的惰性化學鍵催化活化研究最近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