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bolic Engineering: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02 生物谷



萜類化合物是數量最多的一類植物天然產物,具有重要的醫療保健功效,在醫藥、食品、化工等領域應用廣泛。萜類化合物的傳統生產方式為植物種植提取,對野生植物資源、土壤和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萜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模式,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


類胡蘿蔔素是一類代表性的萜類化合物,包括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蝦青素等。中國科學院天津

工業生物技術

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前期在改造大腸桿菌生產類胡蘿蔔素方面有較好的研究基礎,一方面通過對中央代謝途徑的系統改造提高ATP和NADPH供給,解決萜類化合物合成途徑中輔因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細胞膜形態和細胞膜合成的改造提高大腸桿菌的細胞膜含量,解決萜類化合物在底盤細胞中的存儲問題。


近日,張學禮研究組與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楊琛合作,在萜類化合物通用前體合成途徑改造方面取得新進展。萜類化合物的通用前體合成途徑有兩條,一條是MEP途徑,另一條是MVA途徑,這兩條途徑都能提供萜類化合物最關鍵的前體代謝物異戊烯焦磷酸(IPP)。大腸桿菌自身含有MEP途徑,早期的研究發現,dxs和idi兩個基因是MEP途徑中的關鍵限速因子,然而目前對其它相關基因的研究較少,MEP途徑中是否存在其它的限速因子還不清楚。該研究系統研究了MEP途徑中其它5個基因(dxr, ispD, ispE, ispG和ispH)的表達量和β-胡蘿蔔素產量之間的相互關係。通過構建啟動子文庫分別調控這5個基因,研究細胞生長、β-胡蘿蔔素產量及代表性菌株相應基因的轉錄水平,發現ispG基因表達量與細胞生長以及β-胡蘿蔔素產量呈反比關係(見圖)。MEP途徑中間代謝物濃度測定發現IspG活性過高會導致其催化產物HMBPP積累;過表達ispG下遊的ispH基因可以避免HMBPP積累,解除生長抑制,並將β-胡蘿蔔素產量提高73%。轉錄組分析發現,HMBPP積累會導致核酸和蛋白合成相關的基因顯著下調,表明HMBPP是有毒的中間代謝物。該研究表明,ispG和ispH是MEP途徑中另一個重要的限速步驟,它們需要協同表達才能發揮作用。該研究進一步明確了MEP途徑的調控機制,對構建高產萜類化合物的細胞工廠具有普適意義。


研究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和天津市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的支持,相關成果發表在Metabolic Engineering上。 (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萜類化合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是數量最多的一類植物天然產物,具有重要的醫療保健功效,在醫藥、食品、化工等領域應用廣泛。
  • 南海海洋所吲哚倍半萜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海洋來源的放線菌一直是新穎的具有藥用價值的次級代謝產物重要來源,目前已經有很多海洋放線菌來源獨特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報導。吲哚倍半萜是很有特色的生物鹼類次級代謝產物,已報導的吲哚倍半萜生物鹼類化合物主要來源於植物和真菌,直到最近兩年,才有一些來源於放線菌的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被發現。
  • 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關鍵酶改造和調控研究等系列學術報告
    內容簡介:葉麗丹:「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關鍵酶改造和調控研究」以可再生糖為原料,通過微生物代謝工程實現萜類物質的綠色可持續生產是當前生物化工領域的研究重點之一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青島能源所提出利用微生物合成萜烯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的代謝...
    萜烯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是兩種種類非常豐富的天然產物,廣泛應用於材料、能源、醫藥和食品等領域。以可再生糖為原料,通過代謝工程策略,以微生物細胞工廠合成這兩種化合物,產品附加值高,是當前生物化工領域的研究重點。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萜類化學防禦與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是天然產物中最大的類群,結構多樣、活性廣泛,具有重要的藥用和經濟價值。植物合成萜類化合物目的通常被認為是調節其自身生長發育(如植物激素赤黴素、脫落酸和獨腳金內酯)以及抵禦各種生物脅迫(如昆蟲拒食劑印楝素和除蟲菊酯)。倍半萜為萜類化合物中的一個重要家族,具有豐富的化學結構和生物功能雙重多樣性。
  • 植物所參與主辦第13屆萜類化合物的代謝、功能及合成生物學國際會議
    7月16日至20日,第13屆萜類化合物的代謝、功能及合成生物學國際會議在大連召開。執行委員會委員、美國肯塔基大學教授Joe Chappell致開幕辭,表示這一會議是萜類化合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大會,希望大家共享學術盛宴。  本次大會包括萜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及運輸、萜類化合物在植物發育和作物品質中的作用、萜類代謝途徑的調控等8個主題,邀請了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理事長、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陳曉亞等國內外59名專家學者作大會報告。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周雍進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楊曉兵合作,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Microbial production of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Achievements and perspectives的綜述論文,討論近年來學界通過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策略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高價值萜類化合物檸檬烯及其衍生物的研究進展。檸檬烯及其衍生物是天然單萜類化合物,具有工業和醫學應用價值。目前,檸檬烯的工業生產主要依靠植物提取法和化學合成法,但存在原料來源有限、供應鏈不夠穩定、生產過程效率低、能耗高等弊端。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的快速發展為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實現檸檬烯及其衍生物的可持續高效生產提供了新思路。
  • 生物法製造β-胡蘿蔔素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在構建大腸桿菌細胞工廠生產β-胡蘿蔔素方面取得進展,該成果已達到了大腸桿菌發酵生產β-胡蘿蔔素的國際最高水平。
  • 一萜類化合物具顯著抗炎作用
    去年這一研究組曾在Science-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發表文章,利用冬凌草甲素(Oridonin)靶向治療伴有t(8;21)(q22;q22)染色體易位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獲得了重要進展。
  • 上海藥物所等在二萜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藥物所等在二萜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1-25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成藥性研究領域取得系列成果。  該研究首次報導了一種從放線菌C.acidiphila發現的新型二萜合成酶CaCS,並研究它的酶產物化合物1-3。通過同位素標記實驗,研究團隊確證了1-3的生物合成途徑,並得到其絕對構型。同時,一個雙鍵被還原的底物類似物被合成出來並運用於該酶表達,表達產物的結構得到確證並進一步佐證前述生源合成途徑的正確性。
  • 科研人員利用工業微生物生產玉米黃素研究取得進展
    人和動物自身不能合成玉米黃素,必須從食物中攝取。蔬菜和水果是玉米黃素的主要來源,但人體每天數毫克的需求量難以從只含微克量水平的食物中得到。因此玉米黃素是人群最普遍缺乏的營養元素,發掘玉米黃素新資源具有現實意義。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功能基因組學與利用團隊黃俊潮研究組長期從事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工作,最近在玉米黃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的進展。
  • 昆明植物所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沈月毛主持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學功能及生物合成研究」通過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結題驗收。專家組在評審後認為,該項研究從菌株篩選、化合物分離、結構確定到生物合成途徑探索及生物活性評價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為探索和利用內生菌資源,開展其生物學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項目以天然產物化學為基礎,以生理活性為導向,系統開展了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製備,生物學功能及作用機制探討,生物合成及合成機制研究等工作。
  • 上海藥物所等抗急性肺損傷先導化合物發現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張翱課題組聯合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梁廣研究團隊在基於天然產物的抗急性肺損傷藥物先導化合物發現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減輕患者肺部炎症反應是一種潛在有效的治療策略。  天然產物沙爾威酮(salviadione)是從鼠尾草屬植物中分離得到的一個結構獨特新穎的生物鹼,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天然來源的苯並[def]咔唑四環類化合物。由於其天然含量十分稀少(10 mg/20 kg dried root),有關該天然產物生物的活性研究鮮見報導。
  • 張長生組脂肽類天然產物Totopotensamides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ACS Chemical Biology。
  • 人才強校 | 郭紅超課題組在手性中環化合物的合成中取得新進展
    本網訊 我校理學院郭紅超教授課題組近期在中環化合物合成中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通過鈀催化的不對稱串聯環加成/Cope重排反應高效構建了手性九元雜環化合物,為中環雜環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方法。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的期刊《ACS Catalysis》 (2019, 9, 1645?
  • 微生物合成生物醫學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對嗜鹽微生物的研究不僅為探索生命的極限適應機制提供了重要啟示,同時也為其特殊功能和代謝產物的利用提供了可能。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向華研究組一方面從事極端嗜鹽古菌遺傳機制(如基因組複製和CRISPR功能)的基礎研究,另一方面長期開展嗜鹽微生物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應用基礎研究。
  • 大連理工大學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號:20676019,20972023,21076037,21231003)的大力支持下,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曲景平教授的「小分子活化與仿生催化」研究團隊,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設計合成了一類新型鄰苯二硫酚橋聯雙核鐵配合物,建立了雙鐵分子仿生化學固氮新的功能分子模型。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特徵生物標誌物萜類化合物具有指示生態系統和植被多樣性的潛力。為理解和應用萜類生物標誌物,需通過普查、鑑定和分析工作,明確不同生態系統中現代植物和表土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及其對應關係。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