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強校 | 郭紅超課題組在手性中環化合物的合成中取得新進展

2021-01-10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本網訊 我校理學院郭紅超教授課題組近期在中環化合物合成中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通過鈀催化的不對稱串聯環加成/Cope重排反應高效構建了手性九元雜環化合物,為中環雜環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方法。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的期刊《ACS Catalysis》 (2019, 9, 1645?1654; DOI: 10.1021/acscatal.8b04590)。 

中環化合物特別是含有氮、氧原子的中環雜環化合物是一類重要的環狀化合物骨架,是構成大量生物活性天然產物和藥用合成化合物的重要結構單元。近年來,中環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評價引起了化學及生物學領域研究者的極大興趣。然而,中環化合物的合成極具挑戰性。與小環化合物相比,中環化合物的張力雖然較小,但由於環的增大,反應時反應位點在空間碰撞的機率減小,同時由於環張力的存在,導致中環化合物的合成相對困難。在合成中環化合物的方法中,通過環狀1,5-二烯類化合物的Cope重排擴環是較為重要的一條途徑。Cope重排經歷環狀椅式過渡態,具有立體專一性和立體選擇性,非常適合手性中環化合物的合成。基於此,郭紅超課題組設計了使用烯丙基鈀兩性離子的環加成反應合成環狀1,5-二烯,之後進行Cope重排完成中環化合物合成的串聯反應策略。依據這種策略,課題組設計並探索了鈀催化的烯基碳酸乙烯酯與香豆靈酸酯的新型[3+2]環加成/Cope重排反應,通過大量反應條件的篩選,在溫和的反應條件下實現了共軛二烯與烯丙基鈀兩性離子的串聯環加成/Cope重排反應,以優異的對映選擇性和非對映選擇性完成了一系列手性九元雜環化合物的合成工作;同時通過對照實驗和理論計算工作也證明了反應確實經歷了串聯的環加成/Cope重排反應歷程,而非分步的[5+4]環加成反應。這一策略在中環化合物合成中非常具有吸引力,為手性中環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

我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高星為該文第一作者,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王東琪研究員完成了理論計算部分,郭紅超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理學院\供圖)


責任編輯:周幸

相關焦點

  • 人才強校 | 郭紅超課題組在不飽和碳不對稱烯丙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
    本網訊 日前,我校理學院郭紅超教授課題組在不飽和碳不對稱烯丙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聯烯碳的不對稱烯丙基化反應,為構建具有良好立體選擇性的兼具軸手性和中心手性元素的四取代聯烯化合物提供了簡潔、高效的合成方法,相應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 邊慶花、鍾江春研究找到手性芳基羧酸酯類化合物合成新方法
    該研究實現了首例鈷催化的高對映選擇性的不對稱Kumada偶聯反應,為一些含有手性芳基的手性農藥與手性獸藥的不對稱合成研究提供了方法學依據。  不對稱Kumada偶聯反應是滷代物及其類似物與格氏試劑之間的偶聯反應,可以高效地構建手性叔碳和季碳,在藥物合成和天然產物合成領域具有重要作用。鈷催化的偶聯反應與傳統的鎳和鈀相比,具有毒性低、價格便宜等優勢。
  • 上海有機所在中環化合物的不對稱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環狀化合物在現代有機化學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環狀結構廣泛存在於各種天然產物和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分子中,因此,對於這類化合物的合成是極其重要的。該反應條件溫和、底物普適性廣,為吲哚並中環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條高效的途徑,對於含中環結構藥物的設計和發現具有重要的意義。
  • 發現手性含氮芳香雜環化合物合成新方法
    本報訊 日前,河南大學教授江智勇在可見光不對稱有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發展光敏劑與手性膦酸協同催化體系,為手性含氮芳香雜環化合物提供新的合成方法
  • 南科大何川團隊在構建雜原子中心手性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副教授何川課題組在「構建雜原子中心手性」領域取得了兩項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和《ACS催化》(ACS Catalysis)。
  • 河南大學發現手性含氮芳香雜環化合物合成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日前,河南大學教授江智勇在可見光不對稱有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發展光敏劑與手性膦酸協同催化體系,為手性含氮芳香雜環化合物提供新的合成方法
  • 廣州生物院在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獲進展
    廣州生物院在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獲進展 2015-09-10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華中科大鄭炎松教授課題組在手性AIE分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這是繼課題組今年在《Nat. Commun.》(Chiral recognition and enantiomer excess determination based on emission wavelength change of AIEgen rotor, doi.org/10.1038/s41467-019-13955-z)以及在《Coord. Chem. Rev.》
  • 中國科大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的研製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唐智勇研究員課題組、多倫多大學Edward Sargent教授團隊開展多方合作,在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合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人員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 上海有機所在多環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化合物的自然含量非常稀少,但具有特別的化學結構:三環雙酮母核通過碳-碳單鍵連接高度取代的環戊烷側鏈,分子中連續8個手性中心對化學合成提出了一定挑戰。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李昂課題組近期完成了系列多環天然產物的全合成 (Angew. Chem. Int. Ed.
  • 席振峰/張文雄課題組在白磷直接合成有機膦方面取得重要新進展
    工業上有機磷化合物的起始原料都是從白磷(P4)出發,傳統路線需要多步,使用氯氣,經由PCl3劇毒化合物,同時釋放大量鹽酸,對環境汙染大(圖1A)。從白磷活化直接合成有機膦化合物,因避開氯氣的使用,該過程具有簡單、高效、綠色和環保等優點(圖1A)。
  • 上海有機所手性烯烴配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手性雙烯配體用於不對稱催化反應中手性烯烴配體是近幾年來出現的一類新型手性配體。與傳統的雜原子手性配體不同,手性烯烴配體通過烯烴的雙鍵與過渡金屬絡合,並通過烯烴配體的手性來誘導反應產物的手性。在某些不對稱反應中,手性烯烴配體表現出了比傳統配體更高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因此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 上海藥物所手性季碳二芳基胺基酸催化不對稱合成研究獲進展
    手性非天然胺基酸結構廣泛存在於天然產物、藥物分子和多功能材料中,作為重要合成砌塊在有機合成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其中,手性季碳胺基酸因其在藥物化學、蛋白結構組學等方面顯示出的獨特性質而備受化學家們的關注。
  • 立體選擇性獲得兩種新型的基於氧化吲哚的軸手性苯乙烯化合物
    由於非手性的布朗斯特酸不能控制新形成的中心手性的對映選擇性,這說明反應物(Sa)-1a的軸手性對新形成的中心手性的誘導作用較弱(圖10b)。這些結果表明,此類基於氧化吲哚的軸手性苯乙烯骨架很有希望開發成新型的軸手性有機小分子催化劑,並且發現其在催化不對稱合成中更為廣闊的應用。
  • 商丘師院合成磷中心手性膦化合物
    本報訊 近日,商丘師範學院教授劉瀾濤課題組利用催化不對稱碳氫鍵活化的方法,合成高光學純度的磷中心手性膦化合物,相關研究發表於美國化學會的
  • 中美團隊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研製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教授團隊開展多方合作,在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合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探索新的調控機制並構築新型手性納米功能材料是突破這一科學瓶頸的新途徑。
  • 上海有機所手性烯烴配體研究取得新進展(圖)
    手性雙烯配體用於不對稱催化反應中  手性烯烴配體是近幾年來出現的一類新型手性配體。與傳統的雜原子手性配體不同,手性烯烴配體通過烯烴的雙鍵與過渡金屬絡合,並通過烯烴配體的手性來誘導反應產物的手性。在某些不對稱反應中,手性烯烴配體表現出了比傳統配體更高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因此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天然產物有機合成化學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成功地合成一類基於雙環[3,3,0]辛二烯骨架的手性二烯配體,首次將並環結構引入配體設計中,並以簡單的脂酶拆分作為獲得手性烯烴配體的關鍵合成步驟。
  • 何川課題組JACS:如何流水線般的構建矽中心手性?
    大自然存在大量以碳為手性中心的光學活性化合物,這些碳中心手性化合物在生命的演化進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趣的是,作為同一族的矽,以其為手性中心的有機矽化合物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這激發了科學家們創造並研究這一特殊物種的極大興趣。科幻作家甚至大膽推測,與地球的「碳基」生命不同,地外世界可能存在相應的「矽基」生命。近年來,隨著不對稱化學的蓬勃發展,矽中心手性化合物的構建除了傳統的化學拆分、底物手性誘導之外,也逐漸湧現出了一些更為高級的不對稱催化合成方法。
  • 天津工生所在胺脫氫酶合成手性胺醇化合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手性胺醇化合物是合成較多重要藥物的前體。目前,製備該類化合物主要通過傳統化學法和生物酶拆分法,前者依賴重金屬而後者轉化率有待提高。經胺基酸脫氫酶(AADHs)定向進化而來的胺脫氫酶(AmDHs)能夠以廉價的氨作為氨基供體,不對稱還原胺化潛手性羥酮生成手性胺醇化合物,理論轉化率可達100%,且副產物只有水,是理想的綠色合成途徑。如何快速挖掘獲得高性能AmDHs是綠色生物合成手性胺醇領域面臨的難題。
  • 化學所在仿生伯胺催化高效構建手性季碳中心方面獲系列進展
    手性季碳中心廣泛存在於藥物、天然產物等生物活性化合物中, 在生物醫學、藥學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其合成一直是不對稱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具有極大挑戰性。最近,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子識別與功能重點實驗室羅三中課題組研究人員依託仿生催化理念,開發了系列伯胺催化的高效不對稱反應,實現了多種手性季碳中心的構築(圖1)。為手性醫藥中間體、生物活性分子的便捷合成提供了新的策略。